分享

性善还是性恶,that is a question——孟子与荀子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不会迷路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孟子

背景

<1>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

子思为孔子嫡孙,孟子思想通过子思而上溯孔子,称“孟氏之儒”

<2>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定局

孟子称接受他的思想能成为全国之“共主”,取周王而代之

政治思想:仁政说

①仁政说

   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前提为恒产论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

②民贵君轻

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

——图片来自北大阎步克老师《中国古代史》课件

哲学思想:性善论

(1)仁政的哲学基础

“以不忍人之心,行使不忍人之政”

(2)“四心”为“四德”之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采之始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为人民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主张

A.实行温和改良,反对激进变革

B.“法先王”:不是原封不动,而是“托古改制”,为巩固新兴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图片来自曲阜师大刘伟老师《中国古代史》课件

 

荀子

人物简介

①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孙氏之儒的创始人。

②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

③尊崇孔子,但把子张、子夏、子游氏后学斥为“贱儒”(“俗儒”),斥责子思与孟轲

政治主张:儒法兼宗

①“隆礼”与“重法”

实质上与法家有共性(荀子弟子有李斯、韩非)。“礼治”、“法治”原本是儒法对立的主张,荀子将二者进行融合,礼为根本原则,法为具体措施,相辅相成

②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哲学基础:人性恶

——图片来自北大阎步克老师《中国古代史》课件

说明封建法治和教化人民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去恶从善,“青出于蓝”

(向上滑动启阅)

《劝学篇》选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自然观念:唯物天道论

“制天命而用之”,肯定“天”是自然之天,唯物主义

①天人相分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也管不了人事。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有力批判了天命论

②主观能动性:人在认识与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掌握自然规律能“天地官(管)而万物役”

③局限:不去探求未发现的自然规律,只能从大自然已经显现的规律与既成事实中掌握。

一张图厘清孟子与荀子的思想

——图片来自精华学校宋炳辰老师的讲义

小结

——图片来自北大阎步克老师《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课件

早期儒家的特点:

儒家思想主张内在的超越,有仁、义等道德才可称为人。

1.君子治国与贤人政治

2.君师合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使每个人都成为君子,统治者的责任成了教化。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机会。君主既是统治人民之君,又是教化社会之师。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教化,因此政治不是肮脏的,而是崇高的。

3.汤武革命论:儒家的批判性、战斗性,针对暴君,汉代以后,统治者不欢迎此学说。

——内容整理自北大阎步克老师《中国古代史》

小结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孟子的名言

——图片来自北大阎步克老师《中国古代史》课件

编辑:王伦立 殷晓彤

负责:周六、周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