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伟元自述 · 五

 吴营洲文存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程伟元自述

吴营洲

争论骤起

我们的初印本面世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便群情鼎沸,争论不休。

据称,关于这部书的争论,俨然成了文人雅集的必备话题。甚至有人笑称:开口不谈《红楼梦》,定然不是读书人。

而争论最多最激烈的,当属关于后四十回的。

坦率地说,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不过仔细一想,这倒也合情合理啊。

你想吧,在我们整理的《红楼梦》付梓之前,读过其中后四十回的,应该是百无其一。而前八十回,又凡是读过的,无不交口称赞,无不叹佩不已。

然而许多人都知道,此书到了八十回时,并没结束,因此便后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或情节,自觉不自觉地便有了种种揣想……

当然,关于“《红楼梦》到八十回并没结束”这一点儿,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然而我却并不这样看。

在我看来,此书终止在八十回,或也不能说不完整。

当然,这个“完整”是带引号的。

你想吧,此书第一回,写的是中秋之夜,甄士隐邀贾雨村来家中小酌。贾雨村乘着酒意,口占了一首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这是用中秋诗起。而到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同样是中秋诗。这是要用中秋诗收了。还有一句“冷月葬花魂”,其实已经把这部书的谜底给揭示出来了,已经是在“收”了。

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倒也不失完整。

至于是“急收”还是“缓收”,已经无关宏旨了。

戛然而止便是“急收”。

在我看来,此书终止在八十回,或也不能说有悖于曹雪芹的创作理念。

你再想吧,只存八十回,倒也符合曹雪芹的创作追求啊。

在第五十四回贾母“掰谎”那一节里,他几乎骂尽了古今小说家。他们在杜撰小说时,总是安排个“大团圆”的结局,可是此书止于八十回之后,偏不安排“大团圆”,偏不给读者讲个“完整故事”,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开生面”“立新场”啊。

再者说,单看这前八十回,一些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赵姨娘等,确实没有最后的结果,但每个认真读过前八十回的,对他们最后的结果,其实都已心知肚明了。

众所周知,曹雪芹是个擅画的,而画家在处理画面时,往往是会留白的。但,如何留,留哪儿,都是画家自己的事,但谁都不能说画得不完整啊。比如说湘云吧,后来是不是嫁人了,是不是守寡了,还有必要写吗?当然,写也可以,不写也可以。怎样处理都可以。你说是不?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不一定对。

还是这句话,就因为这部书的前八十回写得太好,凡是读过的,大都意犹未尽。

正因为意犹未尽,便对这部书放不下,即对这部书中人物的最后命运放不下,于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续写”着这部书。

你认为书中人物最后应该是这样的,他认为应该是那样的。

但因为谁对没有见过八十回之后的任何文字,各自的揣想也仅仅限于各自的揣想,即便是闲坐时谈起这个话题,也只是相互交流,不会有太激烈的争论。

而现在不同了,八十回之后的文字被我们生生地摆印出来了。

有的人一看,和自己想的差不多,或比自己想的还要好,自然就称赞。

有的人一看,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或和自己想的差很远,自然就不赞同。

当然,更有对后四十回的文字不满意的,竟还破口大骂!说是狗尾续貂,说是附骨之疽,说是别有用心……

众说纷纭

刚才说了,对这部书争论最多最激烈的,当属关于后四十回的。

在这些争论中,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

说好说坏本来也很正常,但一些涉嫌极端的,一见有人不认同自己,就想破口大骂。

当然,也有客观公允的。

现在,我把我近来在酒场、茶馆、书肆等等地方听到的一些相关议论,纂集于此,且不分类了,若有闲暇或兴趣者,就挑着看吧:

有人说:现在我们试从《红楼梦》全书前后来看,不论后四十回有多少毛病,一百二十回所包括的故事是协调的,互相衔接而没有矛盾的,循着合理的线索而发展下来的。后四十回在主要精神上完成了前八十回所要发展的故事,从而成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容否定的。所以,宝玉的应试中举,不但不是顿易初衷,就仕途经济之范,反而正是贯彻初衷,向仕途经济最后告别。这原是十分清楚的。这样一个结局,正是后四十回写得最真实、最深刻的地方。至于宝玉出家,这更不违背前八十回的描写。为什么偏偏不信本书,却听信抄本的脂评去找什么“下狱”“做乞丐”之类的结局呢?

有人说:后四十回并非雪芹原作,续作许多情节与原作者原意不符,这些情况的论证构成了阅读后四十回的极大心理障碍。因为,所有这些皇恩、世泽、齐芳等等,写得都很虚,很简单,很干巴。相反,“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拙失人心”,以至宝玉痴迷、宝玉出家、妙玉被劫、惜春出家、鸳鸯自缢、各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状写的都很实、很细致、也比较动人。即使兰桂齐芳,这并不会使读者得到多少安慰,而只能反映出宝、黛、钗等的下场的寂寞悲凉。

有人说:后四十回有些章节,虽与前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即不是前面的契机发展的结果,却更像是前八十回的内容的重复、再现、温习。而这,则像是一大型演奏,某些动机和乐段,不断地再现与变奏是不可避免的,是加深印象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是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续作还有一些描写,从横的方面补充了前八十回的不足。总之,后四十回的主要缺陷,在于艺术魅力的缺乏。它不再是艺术精品而沦为平常之作,但它仍然帮助读者温习了收拢了前八十回的千头万绪,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结局,或者可以说是试探了一种结束全书的可能性,满足了绝大多数读者读小说时希望“有头有尾”的要求,这当然有利于全书的流通及普及。就从这点而言,其功不可没。

有人说:后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琪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精彩的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后四十回居然忍心害理地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有人说: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原作,八十回后之文字,皆为后人续作,其作者已不可考。况后四十回中间亦有文笔极胜者。然就整体而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违者甚多,而文笔迥不如前,此为其大概也。黛玉将诗稿、诗帕付之一炬,则其身心亦已随之成灰矣,是千古血泪之文,是千古不磨之情。此续作中之最动人心魄处,无怪其二百年来传诵不衰也。黛玉死后之文章,终是敷衍过长而已。黛玉因闻讹传而绝粒,濒于绝境,又闻密语而转危为安,渐渐好转,虽是回应前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然文情两胜,且不拘板,为后部佳什之一。

有人说:我们试看后四十回中较有精彩、可以仿佛原作的是哪几节文字?依我的眼光来说,第八十一回“四美钓鱼”一节,第八十七回“双玉听琴”一节,第八十九回“宝玉作词祭晴雯及见黛玉”一节,第九十回、九十一回“宝蟾送酒”一节,第一百九回“五儿承错爱”一节,第一百十三回“宝玉和紫鹃谈话”一节,其风格情事,几近原作,可圈可点。凡续作较有精彩之处,是用原作中相仿佛的事情做蓝本的;反之,凡没有蓝本可临摹的,都没有精彩。甚至有些弄鬼装妖的空气,布满于后四十回中,令人不能卒读。

有人说:顽固坚持后四十回是他人续作的,其实不在意任何证据,他们已经陷入了极度自恋的迷狂之中,他们迷信自己一眼就能看出前后文字的高下。然而这种迷狂,却经不起一个基本事实的推敲考验——这部书最精彩的文字,恰恰就是后四十回中的“黛玉之死”。

有人说:《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自打这部书问世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流水跌入万丈深崖似的激荡、回旋起来。在这一回里,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熄灭了她生命的火焰。这是我们才感到这个少女生命的价值,以及她活着是多么符合人们的心愿。

有人说:八十回的《红楼梦》,包括宝黛爱情在内的所有情节的发展,恰如黄河尚在九曲回流之中,长江未越三峡之险,正需要一个酣畅的宣泄。而续作借其文势,把前八十回的波澜激流顺理成章,因势利导地引至入海口。在后四十回里基本上保持了前八十回中已经郁结起来的悲剧气氛,尤其是完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件大体上完整和完美(不是尽善尽美!)的艺术品,这不能不说是对曹雪芹创作悲剧的一个补救。

有人说:后四十回过于“穿凿”,为追求戏剧性冲突,以致失真了。最明显的是编造“调包计”,让钗、黛在同一天同一个时辰,一个拜堂成亲,一个咽气归天。你可以把宝玉写成因失玉成傻子,任人摆布,却不能改变曹雪芹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只好将他们扭曲。比如贾母,本来何等宽厚爱幼、明白事理,后四十回竟以焦仲卿阿母形象来写她势利熏心、冷面寡恩,竟至翻脸绝情,弃病危之外孙女于不顾,这合情理吗?凤姐是有“算机关、设毒计”的本领,那也得看对谁?就连鸳鸯、晴雯这样的丫头,她也不肯助纣为虐,何况是她处处爱惜的宝兄弟和钗、黛?她能出这样不计后果而又骗不了谁的馊点子吗?

有人说:这部书未完还不要紧,坏就坏在后四十回不仅是“狗尾续貂”,反还是“附骨之疽”。有人说过“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我看这部书,每每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点不同。很久以后才听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有人说:我读这部书,从来没觉得后四十回写得有多差,实际上整部小说写得最生动、最感人的情节,就在后四十回,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有人大骂后四十回,说后四十回“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是“狗尾续貂”“附骨之疽”,那只是一己之见。

有人说:这部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之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之唏嘘感涕,绝不是因为有风花雪月咏菊赏蟹的消遣小品在先,而是因为他有极好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换言之,这部书之所以被人珍爱,主要是后四十回。我认为后四十回除曹雪芹的旧稿流传出来,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补辑以外,任何人不能续。内中故事脉络之连贯及人物个性口吻之迷合,非出于曹氏不可。

有人说:一百二十回的摆印本的最大弊病,就是为了“前后统一”,让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去将就后四十回。这个糟糕的“统稿”过程,不仅是削足适履,简直是李代桃僵。曹雪芹是把整部《红楼梦》写完了的,不过全书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这一百零八回的《红楼梦》,曹雪芹已经大体完成了,有完整的回目,每回的叙述文字基本上都已写好,只剩一些诗词等“部件”有待嵌入。当然,也还需要在统稿,打磨掉一些前后矛盾或笔误性的“毛刺。”

有人说:这部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比较,纵然是一般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便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优劣,虽然“一无足观”的批评重了一些,但“远逊本来”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从情节上,虽然后四十回据前八十回线索演义了不少,都能得到读者的承认,但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上,那所差就不是一点点。

有人说:通常总以为后四十回不及前八十回,这完全是为一种心理所束缚,以为原来的好,续的便不好。在不知道后四十回是他人续书的时候,大家都很公平的去欣赏,而且说非常精采,一经有人说是续书,大家便改变了态度。我以为这是不对的。

有人说:后四十回里面写得坏的太坏,写得好的太好。文笔悬殊太远了,恐怕就是因为有的是根据曹雪芹的原稿,有的则出于高鹗的手笔吧。如果是纯粹一个人续写的,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人说: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的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与人物思想性格扣得比较紧;这里所写秋思闺怨,如“家乡路遥”“罗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诗词旧套,在风格上也与宝钗所作雷同。这都反映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思想基础和艺术修养上的差别。后四十回中,情况正好反了过来:取前人现成的诗句而从不加任何说明,使读者误以为它也出自续作者的手笔,且与人物个性并不相干。

有人说:前八十回中有许多风趣幽默的语言、情节,常令人拍案叫绝,后四十回则语言干枯,要想在后四十回书中找出一句精彩机智、诙谐谈笑的话来也难;后四十回叙述中还老是重提前八十回情节,甚至拙劣地模仿前事,反成效颦;曹雪序有宿命观念,但不迷信鬼神,而续作则写了许多装神弄鬼、宣扬封建迷信的情节;曹雪芹工诗,所以从不在自己文字中移用前人现成的诗词,只有代拟秦太虚、颜真卿的联句,而后四十回中在作诗、题对上,多摭拾前人现成之作。

有人说:后四十回的其他部分,只要不存“凡曹皆是、凡脂俱佳”的成见,除有关宝黛爱情描写外,其他部分也有较佳优、或较可读的部分,并非“一善俱无”(裕瑞语)的。比方说“抄检大观园”,在当代,“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或“世家”被“抄检”是常见的事。“抄检”时鸡飞狗跳、沸反盈天,小孩被震怖死,大人投环自尽者,比比可见。但在小说中得到描写的,可说只有《红楼梦》后四十回一家。它填补了这个空白。有关“抄检”的描写,也有声有色、有层次、有气势,非一般俗手所能为。次如贾母之丧,自一百零八回至一百一十回,也写得较好。从“散余财”到安排后事,写出这个“老祖宗”到最后尚心明力定、头脑清醒,与前书相吻合。操办丧事的凤姐自是“力绌失心”,写出家衰时办事之难、制肘之多和力不从心之苦,与前书“秦可卿丧事”相较,可成对照,写来也丝丝人扣,可读可叹。其余如第一百一十五回的甄玉、贾玉相见;第一百一十七回的“佳人双护玉”;第一百一十九回的“宝玉出家”等,也写得不错。甄、贾二玉的处理虽失原书“假假真真”的空灵之妙,但在当时条件下,这两个人物也只能有这样不同的人生选择,非泛泛之笔。“双护玉”写出袭人、紫鹃等深怕宝玉走失的惶恐心理,暗伏后文之走失,紧张动人,不是“恶礼”。

有人说:后四十回也有恶俗、下劣的地方,它倒不是“宝玉中举”或“读八股”的部分。而是如“宝玉赞孤儿”(第八十五回)、“巧姐慕贤良”(第九十二回)、“凤姐之死”(第一百一十二回)、“妙玉遭劫”(第一百一十五回)、“归结红楼”(第一百二十回)等文,就较庸劣。宝玉平白赞起贾兰来,甚无谓,写得也无味。尤以宝玉赞巧姐劝她读《列女传》,更不伦不类,一股冬烘臭味。凤姐这样“赫赫扬扬”人物,死得无声无息,大约续作者不懂“哭向金陵事更哀”之意,只写她喊着“要回金陵去”,算是应了“册子诗”的预言。“妙玉遭劫”简直像武侠小说的“劫美”。“轻薄一回”句尤恶俗,真是唐突妙卿。倘若写妙玉“沦落风尘”,也应蕴藉含蓄些,不当如此浅露。“归结红楼”,把一个虚无漂渺、似有若无的“太虚幻境”改成“真如福地”,真恶俗庸劣之至。“家道复初”“兰桂齐芳”倒在其次了。这些庸俗下劣的地方虽不多,反映出后四十回作者思想中的冬烘气。不少人对后四十回的不满,及对这些\恶俗、庸劣部分的反感,和这些是不无关联的。

有人说:凡是读过这部书的,读后印象最深的,不是“焚稿断痴情”和“魂归离恨天”这几段?人们不知道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之前,谁会相信这个结局不是出自原作者之手?就主观而言,我仍坚决认为,如果抽去了这个结局,一部《红楼梦》的感人力量,至少损失了一半,其实还不止一半。

……

程伟元自述(目录及代序)

程伟元自述 · 一

程伟元自述 · 二

程伟元自述 · 三

程伟元自述 · 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