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家族漠视的精英——浅谈探春悲剧的性质

 吴营洲文存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被家族漠视的精英

——浅谈探春悲剧的性质

线天长  吴营洲

《红楼梦》中有个人物,我们思考、议论了很久,却总认为理解得不到位,几次动笔都不得不搁置一旁。评论的困难,是因我们才疏学浅。曾经读过一些方家的相关文章,感觉写得真好。但我们有时又不免心动手痒,想把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早点拿出来,以待贤明的读者指正。这个让我们为难多日的红楼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敏探春。

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一书中,安排了书中人物互相评价的情节,饶有兴味,而选择评价探春的,则是红楼人物中数一数二的凤姐。

谁都知道,女强人凤姐精明能干,才智过人,从不服输,且又自视甚高,从不把谁放在眼里,唯独对探春,有些“服软儿”。她说探春:“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第五十五回)

其实在我们看来,凤姐的此番评语,只说了一半真话——凤姐并不是因为探春“知书识字”才畏她三分的,而是另有原因。原因之一,恐怕是凤姐那点敛财的隐私,偷鸡摸狗的脏事,没有躲过探春那锐利的慧眼;原因之二,探春是个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作者曹雪芹曾经赞扬说,“探春有心的人”(第四十六回)。有“心”就是有“思想”。古人把“心”看成是思维器官。只有独立思维并有独立见解的人,才能明透事理。凤姐能不畏她?

那么,探春其人的思想特点和性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自由、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自尊。

且看第三十八回探春的那首《簪菊》,其中有这样两句:“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用现代语言解读一下,当是对高尚品格、自由自主个性的颂扬。探春还借此诗特别点出,她对自己的思想抑或信念,非常自信,任人评说,决不动摇。

探春其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忧患意识”、“救世情怀”。

再看第七十四回探春所填的那半首《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这首词所流露出的,就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大家族的心病——担心“树倒猢狲散”。这是探春的心病,也是作者曹雪芹的心病,更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心病。曹寅生前多次说过“树倒猢狲散”之类的话。从曹家最后败落、被抄的命运看,真是给不幸言中了。

理论家说得好,“时势造英雄”。正是贾府这种悄无声息的急速败落的颓势,才造就出这样一位善于观察、极富思考能力的优秀人物。

探春年龄虽小,但她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就成熟起来了。

她对贾府的败落趋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并没有什么说教,而是仅仅通过点滴琐碎的生活情节,就创作出了探春这一全新的人物形象,并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代新人”逐渐成长的过程。

“一代新人”的特征是:独立的思考,自主的个性,完美的人格,负责的态度……

三丫头探春,英气内敛,处事谨慎。她的自尊,来自她的人品高洁;她的自信,来自她洞察事理的能力。她在大家族中,身微命乖,这非但没有使她变得自闭与孤僻,相反更加强了观察与思考的勇气。

明理懂事的探春,知道自己的“庶出”身份,在等级社会里是受歧视的。这一“庶出”身份,在探春敏感的心灵上投下了巨大阴影,甚至遮暗了她的生活。然而,她越是通晓家族的生存状况,便越是激活了她那自由、自主、自尊等人之天性,也越是刺激着她那颗尚德、尚志、尚才的心灵。这真正造就了她的奋进智勇的品格,成为贾氏族人中一枝独秀。

曹雪芹在他的书中,描写了许多少女敏锐的心灵。她们善于观察,即使毫发之变,也躲不过她们洞察一切的天赋。探春就是其中一位。这种感知的敏捷,使探春的应变能力十分过人。贾府发生的大事小情,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在获得信息后,经过快速筛选,然后判断出事物走向。她坚定地相信,颓败的现实在人的努力下,是可以发生逆转的。她在第五十五回兴利除弊的改良中,证实了她这一信念的可行性。

机遇总是带有偶然性。第五十五回时,凤姐病了,贾府大管家的职权暂时成了真空,作家曹雪芹为探春创造了一个机会,把探春推上了前台,让她直面贾府的“末世”境况。于是,以探春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李纨、宝钗),开始坐镇前沿。

这是个稚嫩的班子,面对的是处事老道,经验丰富,城府甚深,随机应变的四大管家娘子。探春说她们是“办大事的”(第五十五回)。就是再难对付,探春等终归是要面对面和他们打交道的。走马上任第一天,当这位少女出现在四大管家娘子及众媳妇面前时,她的眼神,秋波闪闪,顾盼神飞,透着心地的纯真。她的脸上,还残留着没有退去的稚气,当她生气或委屈时,仍然不失少女惯常用泪水来表达。她没有凤姐那种杀伐、决断的专横气派。她神情若定地倾听众人回话……可想而知,老于世故的管家娘子,会把老实的李纨和年轻的贵族小姐探春放在眼里?何况,探春还是庶出。

但四位管家娘子,毕竟工于心计,先不敢贸然断定探春是可欺、可骗、可耍着玩的“娇客”。先试探这位新领导接手管理这个大家族庞杂琐碎的日常事务能拿得起来吗?书中交代,为了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之死要丧葬费这件事,探春敏锐地抓住吴新登媳妇的一个“原则性错误”。这媳妇“投石问路”故意忘了惯例——贾府的法规——来刁难探春,探春则不失时机地,用“一剑封喉”之势的几句话,问得“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这里又回别的事。”(第五十五回)

这些管家娘子只看到表面,而探春思维慎密、明察事理、独立判断、以理服人的内在品德,却不为人所知。这也是凤姐“畏她五分”(平儿语)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多说几句,在《红楼梦》一书中,写“欺软怕硬”的例子不胜枚举。请各位看官忍耐看一段。在第五十五回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再看吴新登媳妇的内心独白:“吴新登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你说可恶不可恶。

这种欺软怕硬、媚上欺下的思维,在奴才身上,成了“品德”的一部分,惯用的手段。遗憾的是,此类人等,代不乏人。但愿圣明的列位一生不遇到此类奴才为好。

但探春不管这一套。她按照自己的信念,审时度势,按情按理,赏罚分明,兴利除弊。

敏探春改革弊端的核心,曹雪芹已经在书中写明了,首先是直击凤姐过去在各项事务、园林管理中的漏洞——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而且监管松懈的消极方式。探春大刀阔斧将其改变为“承包到户”。投入少,产出多,所得利益按“绩效”分配。众人大喜。杜绝了无事赌博、吵架、偷盗等许多节外生枝的事,硬碰了权威人士凤姐的面子。而且凤姐还得说声“谢谢啊”。瞧瞧,一个年轻的贵族小姐,委实令人惊叹!对此我们无话可说。

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奇效,是探春对贾府的情况了解得十分深入,对贾氏家族当前的病症看得十分清楚。再就是探春极具头脑,能实事求是地拿出一套完整的改革办法。不仅对症下药,还能指挥若定。

探春是位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思想是打开现实难题的钥匙,能给人以希望。

探春的初衷及作为,均是建立在对家园的爱,对家族的情这一层面上的。她对贾氏家族的未来,充满了“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

我们对探春的赞美,恰恰是她身上具有贾府中最为稀缺的优秀品德。在贾府中,人人只顾自己,那些男人们都失去了人最本真的东西,变得十分“无情”。探春要把将会成为荒漠的家园变成绿洲,让一种秉公向善、充满情爱的新的人际关系由此起步,挽救已是末世的贾氏家族。壮哉此情,可鉴天日。

具有悲悯之心与救世情怀的人,永远是一个心灵高尚、心胸磊落的人。探春不因自己的庶出,不因女性受到男权的歧视而怨天尤人。

在兴利除弊上,探春的生母赵姨娘为了一己的脸面和亲闺女争执不下,确实让人感觉人情和制度很难两全。但探春为了维护法规,宁可牺牲亲情。探春就此还宣泄出积蓄已久的心胸之痛。在这个特定场合中,探春饱含激情、充满愤慨地喊出了自己对男尊女卑的愤懑:“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表面看是赵姨娘“捣乱”所引起的的一番言辞,其实话语的双重内涵针对了贾府的众多男性的不作为。我们不妨替探春叩问一下贾府的爷儿们:“宁无一个是男儿”,能不能出来一个大丈夫,把将倾的大厦支撑起来……

曹雪芹写到此处,或许会想到:探春此言不谬。家族的败落,怎能让一个弱女子来担当呢?

此外,探春一番其疾如风的语锋,更多的指向,乃是人性中对女性尊严的诉求。也是大观园中众多女性的诉求。晴雯、妙玉、金钏、司棋、黛玉、宝钗、湘云、迎春、惜春、芳官、龄官……她们是埋藏在心中,并未说出来。

探春此叹——女性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抗辩——无疑在封建独裁、宗法制度的千年黑暗中,像一束急骤而耀眼的闪光。

这一闪光,照出了女性在人格上没有尊严,在心灵上挣扎生存的悲惨情景。

然而,探春的这声震撼人心的慨叹,能够唤醒贾氏家族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男性吗?哪怕那个男性群体能为此脸红一下吗?书中没有明言。但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那些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爷儿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本真的东西。人性的流失,文化的流失,责任心的流失,使得他们也失去了对家族、家园最基本的关怀。因此更能反衬出,充满“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的探春,其悲剧的深刻性,那是绝望的心灵上的悲剧。而这悲剧,也只是刚刚拉开了一个序幕……

探春悲剧的本质,我们认为是,她对家园浓厚的爱,对家族深沉的情,竟被不作为的贾府族人忽视了。大情大爱被漠视被毁灭是探春的悲剧。

最让人心灵震撼的情节是:贾氏家族都知道探春,都认识探春,但没有一能理解探春的高尚情怀。对照之下,尤其贾府的男人渺小的心灵,理解不了这位身边的“异样女子”(第一回)。所以探春在悲剧的不可避免的哀叹中,对前来抄检大观园的王夫人、王熙凤等贾府的掌权人物,用了“你们”一词:“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第七十四回)探春的慨叹愤懑之深,见地思想之深,可见一斑。

前人王伯沆在批点《红楼梦》时说:“探春在治世”,“迎春在忘世”,“惜春在出世”。评价的很有道理。(王伯沆用的是“治世”一词,我们则用了个现代词语“拯救”。如果所用不当,这是我们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表达。)因为“乱”,才要“治”。前人王伯沆没有更多的解释,所以我们只好以己度人了。

待凤姐病情好转,探春便逐渐“淡出”了权力核心。凤姐当然是不能放权的。探春兴利除弊的结果呢?荡然无存。作者一直到第七十三回才交代此事:偷盗、赌博、管理松懈、监察失职、打架斗殴、挑拨是非……贾府的一切重又回到了老路上。

但这不是探春信念失落的悲剧,只是表示“末世”的不可挽救。

贾府重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探春对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贾母也深知这种弊端所能引发的恶果,并发了一通牢骚,阐明事态的严重性。但无人应声。“独探春出位笑道”(“独”字用得甚妙):“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是大家偷着一时半刻,或夜里坐更时,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厉换蚨牌,小小的顽意,不过为熬困。近来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说出了许多恶劣的情况。曹雪芹写到此处,笔锋一转,“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第七十三回)探春“默然归坐”,凄凉之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而只写了这么一个治世精英——探春。而在贾府内,连最高统治者贾母,都不识“真人”,可见其他人也不认同和理解探春的“志”和“才”。探春默然。说明她已经清楚这种不能埋怨别人的态势。

至此我们真为探春惋惜,而发出一叹了。

探春明白了“末世”的无可挽救。

难道她对此就袖手旁观、永远沉默了吗?曹雪芹却给探春提供了一个“最后怒吼”的机会。

第七十四回写了因“绣春囊”而引发的“抄检大观园”事件,起伏跌宕,紧张有序。探春那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淡化不了的对家园之爱,对家族之情,被这“抄家”事件彻底激怒了。

当时,别人都还不知道要“抄家”了,都已安息睡下,唯有探春,“秉烛开门以待”。此举可让探春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她以强势的姿态,不许搜查丫环的箱子,而突出表现了一种自主独立的性格和敢于担当的心胸。探春此时积蓄已久的,由大情大爱而引发的愤懑,要拷问贾府里的每一个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第七十四回)天鉴此心。

探春在满腔的愤慨中,其愁苦之情也不自觉地泄露出来了。她内心也一定在说:我不能看着有一天,当锦衣卫来抄家时,我的家族和亲人躲在角落里,饮泣吞声,或泪眼蒙眬地看着家族的财产被人抢夺一空,而由此沦为乞丐……

探春之痛,是一种责任,是大情大爱被漠视的无奈。

探春对家族的深情至爱,也需要家族的人们用深情至爱来滋润。唯有如此,情爱才能健康充盈。而族人上下的漠视,完全摧残了这种稀缺的品德与情感。我们为探春一大哭!

可叹贾氏家族,竟无人懂得探春的胸怀大志,而漠视了这位难得的精英人物。

贾府家族的人,是由于自私,还是无知,抑或是迷失本性,怎么对自我抄家这样的“丑事”竟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只有探春大义凛然地提出了抗辩。可又显得孤掌难鸣,曲高和寡。

古人说:居安思危。何况贾府已经不安了。

几乎没有人理解探春为此而焦虑难耐。连机灵能干的凤姐,都没有为探春对家族未来振聋发聩的悲鸣而引起震动。当时的凤姐,只是怔怔地看着众媳妇们。冷漠之情,可恨可叹。表现出人品质量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极大差别。

因为族人的漠视,探春对家园和族人的情爱,被无情地摧残了。

谁是“凶手”,无人可询;都是“凶手”,无人认可。

这是探春悲剧的独特性。

探春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自主的个性,以及坚持自己的信念决不改变的品格,多少带有一点现代意识——这当然是个幼稚的尚不成熟的新人雏形。而这种意识的完整表达,却要经历风风雨雨一百多年的时间,直到黑暗的满清独裁统治被打倒后,由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学术精英、思想大师们不断阐述,才使我们对这种“新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曹雪芹怎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耐人思索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出许多理由,不必啰嗦,就从他为“闺阁昭传”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他字字皆血地写了许多天真可爱的少女,没什么来由地就从精神到肉体给毁灭了。而探春的悲剧,无疑是许多“闺阁昭传”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篇章。

我们因此明白了曹雪芹具有很深沉的人本精神。他特别看重个体生命,他愤怒地叩问统治者:为什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那么轻易地被毁灭了!他为此痛彻心脾。不管探春最后是远嫁,还是隐居,毕竟曹雪芹给我们保留了一个“新人”的火种。

曹雪芹是有意还是无意创造了探春这样一个文学形象,读者各自揣摩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