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讲丨反复试验得出的阳光玫瑰正式膨大最佳方案!

 新用户18548335 2022-07-11 发布于山西

经过摸索,阳光玫瑰在云南的促早生产模式已有雏形并正在稳步生产。园区根据正季经验并结合促早实际情况,进行了预膨大处理(见第四讲)且取得成效。

正季生产经验在促早生产中仍有一定参考意义,因此本期详细介绍膨大处理操作,为云南阳光玫瑰促早生产提供经验和数据支持。文末分享了维生专家组总结出的预膨大、正式一次膨大、正式二次膨大最佳处理方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正式膨大一次处理

第四讲已经详细介绍了经预膨大处理后的效果。根据经验,在预膨大处理约一周后,进行了正式膨大处理。此时果粒完全转绿,粒径在0.8至1公分以上,但考虑到氯吡脲和苄胺赤霉液都有拉长果粒的效果,因此做了不同配方的膨大试验。

图片图片

经过试验数据表明,在正式膨大中,氯噻混用的效果不如单用噻苯隆就往年正季经验,苄胺赤霉液在800--1000倍的效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早试验中却出现了非常大的区别。

经过实际观测,李春雨老师和张敬军老师排除了树势和果粒粒径基数的影响,并采用了赤霉酸30PPM+噻苯隆3PPM+苄胺赤霉液1000倍+碧益3750倍+海藻精300倍这一配方进行全园膨大处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正式膨大二次处理

正式膨大后约七天,可以做二次膨大处理了。但其中由于工人操作失误,将一串刚进行一次膨大处理三天的果穗再次膨大,测量膨大速率日增量却出现了飞速增长:0.559公分。

张敬军老师猜想,是否缩短两次膨大间隔有利于果粒膨大。因此为避免偶然性进行了验证试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试验表明,虽然果粒仍然在膨大,但显然膨大速率降低——果粒膨大受到了抑制!当初那穗果粒明显是偶发性,不能成为生产中的一个焦点。

但这个发现令人深思:7天的间隔是否可以适当缩短。因此在后续生产中也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内容将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经过这次失误,生产再次回归正轨。一次膨大中没有使用氯吡脲,但预膨大以及前几期内容中都提到氯噻混用膨大效果更好,因此再一次进行了不同配方的膨大试验。考虑到前期累积了过多的噻苯隆,因此在试验中选择了不使用噻苯隆和少量噻苯隆的方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合试验数据,氯噻混用的增长率优势明显,但张敬军老师却没有立刻敲定氯噻混用的配方。果商收果和定价标准主要是果粒的大小,按照这个思路,必然应该使用氯噻混合的方案,但是噻苯隆累积过多,一是可能降低果实品质,二是延长幼果发育期,成熟时间推后。

最终在李春雨老师和张敬军老师共同研究下,采用了赤霉酸30PPM+氯吡脲5PPM+苄胺赤霉液1000倍+碧益3750倍+海藻精250倍的配方,并进行全园二次膨大处理。

三、处理方案完整性探索

在上一期已经提到,保果后经过预膨大、一次膨大和二次膨大处理后计55天时,幼果发育期基本结束。在膨大配方明确后,保山园区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膨大处理。因此腾出时间再进行生产试验,以便于进一步总结促早经验。

图片
图片

基于间隔三天即再次膨大试验失败的启发,云南园区开展了五天间隔试验。找到一个适合的膨大刺激时间,使果粒中的细胞始终保持在一个分裂和膨大的高峰是非常必要的,当果粒细胞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在成熟时得到更大的果粒。

同时,基于一直使用的是氯高噻低的膨大方案,且在做本试验时果粒已经达到了转绿、果粒径在0.8公分左右的条件,因此在试验时不进行预膨大,而直接进行不同配方膨大处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试验结论很明显,在促早栽培中,不进行预膨大是不行的。但同时,在氯高噻低和氯低噻高两组试验中单独对比,氯低噻高的膨大速率反而好,虽然没有预膨大的增长速率高,但就二者比例而言,氯低噻高更好一些。

可以猜想,出现不如预膨大配方的原因很可能是赤霉酸较多,更加点明,在促早栽培中,前期膨大方案控制赤霉酸的适宜含量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是,五天再次膨大处理后,膨大速度仍然出现明显抑制,而处理一则是正常7天膨大,因此得出结论:两次膨大间隔不能低于7天。

在间隔试验的同时,还对首次膨大浓度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选择试验的果穗不同于前期生产的果穗,本次果穗选择果粒为完全转绿且粒径在1公分左右的作为试验对象。

根据杨建军老师正季经验,赤霉酸50PPM+氯吡脲10PPM配方和赤霉酸30PPM+氯吡脲10PPM配方处理下来,果粒粒径都很大。基于杨建军老师的经验,在本次促早中也进行了高浓度试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由此可见,正季经验在云南省保山市阳光玫瑰促早生产中不适用。经过观察,高浓度处理除了对果粒膨大有一定影响,但对果梗、穗轴没有产生其它影响。

并且试验得出结论,氯吡脲可以缓解高浓度赤霉酸对果粒膨大抑制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云南园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膨大配方及膨大间隔是相对合理的。

经过实践,云南省保山市葡萄园区在维生专家组的建议下,得出最佳处理方案:

图片
图片

预膨大

时间:保果后果粒转绿,粒径0.6cm左右;

配方:赤霉酸20PPM+氯吡脲3PPM+噻苯隆2PPM+苄胺赤霉液3000倍+碧益3750倍+海藻精300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式一次膨大

时间:预膨大七天后;

配方:赤霉酸30PPM+卞胺赤霉液1000倍+噻苯隆3PPM+碧益3750倍+海藻精250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式二次膨大

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在一次膨大8-9天后,条件不允许最少也要间隔7天;

配方:赤霉酸30PPM+氯吡脲5PPM+卞胺赤霉液1000倍+碧益3750倍+海藻精250倍。

图片
图片

以上是在维生专家组的合力研究下给出的膨大方案及相关生产经验,该方案主要适用于促早栽培,对正季果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正季果处理除处理具体时间略有差别外,在药剂复配方面基本一致。维生葡萄专家组已联合新瑞丰公司,在四川省西昌市开展针对阳光玫瑰正季果的生产性试验。鉴于西昌葡萄较全国大多数地区生产时间提前一个多月,故西昌经验可直接服务于全国大部分产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