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上感应篇】36: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昵称mMsHslLk 2022-07-11 发布于辽宁

朗读者:神雕大侠

【相关链接】

【太上感应篇】全文

【太上感应篇】简介

【太上感应篇】直译

【原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译文】
见到他人身体残缺不全,就加以讥笑。
看到他人的才能值得称赞,却加以贬抑。

【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的八卦神作,全是那个时代的名人逸事。有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原文如下: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是说:晋朝张玄之八岁了,退乳牙,牙齿残缺不齐,先达知道他不一般,就故意取笑他说,你的嘴怎么大开狗洞呢?他马上回答说,正为了仁兄您从这儿出入的呀!

而“笑人齿缺,窦大开”,就成了一句名言,如果单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笑别人豁牙子,笑人的嘴就像狗洞大开一样。俗语说:“人活八十八,谁知跛和瞎”,跛和瞎泛指残疾人,即使寿高88岁了,也不要取笑殘疾人,也不能肯定自己这辈子不会成为残疾人。

还有句俗语“笑人前,落人后”,在人前笑话人,已经落在人后了,都是告诫人们不要嘲笑人。尤其是嘲笑残疾人那就更亏福缺德了,四肢不全、五形不备是残疾人心底的切肤之痛,最忌人讥讽嘲笑。

佛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憍jiāo梵波提,他被称为“牛呞shī”尊者。在佛陀众多大阿罗汉弟子中,他是受天供第一。“呞”,反刍,就是倒嚼的意思,就是把吃下去的东西再吐出来,慢慢细嚼后又咽回去。这类动物,生物学上叫做“反刍类”。 


佛说憍梵波提尊者,在很久以前的过去生中,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那位老人家年纪很大,牙齿基本都掉光了,念起佛来嘴巴一努一努的,好像牛反刍的样子,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人说:”老师父,你念佛的样子,真是有趣,好笑极了,简直像牛吃草一样!”

就因为他这一句戏言,侮慢僧宝的业因,他遭感到堕落五百世做牛的苦报。他的业报满了之后,转生为人,虽然出了家,他那“倒嚼”的习气,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平时他的嘴巴仍常常有事没事的转动不息,所以大家就叫他“牛呞”。 

所以,我们平时出言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千万不要因为他人的相貌、举止行动有所缺憾,而随便说笑话。 而憍梵波提尊者取笑的是一位福德深广的僧宝,这是良福田,这样亏福就更大了。六根不全的小狗我们都不该也不敢嘲笑,何况是一个平常人呢?果报定会昭昭不爽。

佛陀为了避免众生见到他这位大阿罗汉圣者而讥嫌取笑,也同样遭感惨重的苦报,便不让他在人间生活,让他到忉利天上去住,也不必托钵乞化,常受天人供养。佛陀涅槃后,迦叶等尊者结集法藏时,派人到天宫将他请回来,牛呞尊者才知道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不久,他也归寂。

口业容易造,
果报难偿还
我们还需善护口业,有好多嘲笑人的现世报。嘲笑残疾人的后果很严重。战国时期,一天,平原君赵胜的宠妾在楼上看见邻居出来一个跛bǒ脚人打水,拎着水桶一瘸一拐走路,忍不住笑了起来。不一会,跛脚人找上门来,对平原君说:“我想要嘲笑我的那位美女的人头。”平原君笑着点头敷衍过去,跛脚人走后,平原君说:“这个跛子,居然因一笑就想要人脑袋,这也太过分了吧。”

确实过分,可过后不久,平原君家的门客陆陆续续就走了一半,平原君很纳闷,有人说:“因为殿下不肯杀嘲笑跛脚人的宠妾,大家认为您重色轻友,所以纷纷离你而去。”平原君无奈,只好杀了嘲笑跛脚人的宠妾,并亲自到他家里去赔礼道歉。不久,离开的宾客又都回来了。

春秋四大战役之一的齐晋大战也是因为嘲笑残疾人而爆发的,大家可以上网搜索。
有些残疾人既自尊又敏感,被嘲笑后嗔恨心极为严重,那报复心就更重。像赵本山的演艺团队,他们的演出方式,要么装疯卖傻,要么学口吃人说话,学脑血栓人走路,像赵四面部神经麻痹,一抽一抽的,像刘能走起路来那小碎步,像宋晓峰说起话来那风格。

我大姐就曾经说过,我们农村人被他们演得各个“卡呼呼”的。他们残疾人的痛楚当成看点,当成自己引以为傲的演技,引导广泛大众来一起嘲笑,其实他们是很亏损福报的,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亏欠,真心 希望他们能改掉这个缺憾。

再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就是看到他人的才能值得称赞,出于嫉妒心理,去加以贬抑打压。有才的人被打压也很正常,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中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

加之有才的人往往也不是圣人,在他们身上有着多组矛盾:自视清高又想得到大家认可;喜欢孤单却又耐不住寂寞;想要阳春白雪的境界又想得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些种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有才的人往往怀才不遇,颇受打压也在所难免。

但是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这样的人就很亏福了,当年刘邦为什么最后打败项羽呢?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刘邦的长项,刘邦说我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我能任用这三个神人,所以我成功了。韩信在项羽这边不受重用,到了刘邦那里却成了香饽饽。史学家发现,项羽这边很多人最后都归到了刘邦阵营,项羽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

项羽确实是独一无二的王者,项羽阵营除了骁勇善战的几个少数前线战将。楚国大小事务几乎全由项羽一人操办,完全看不到行业高人的身影。曾经有一位神人范增也最终也被项羽的愚蠢和自大而气走。

无论大事业还是小事业,都不是你一身似铁能解决的,贬抑贤良将一事无成。中国有句古话:武大郎招伙计,比我“高”的我全不用。这“将jiàng熊熊一窝”的组合还能有啥建树?嗔嫉心理不利于学习长进。如果你身边都是亿万富翁,你想不发财都难,你的好同学都考上重点大学了,你怎么也能考个大专。但是这需要你有一个学习的心态。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842年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如果你总是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你拿什么去繁荣富强?如何身强力壮?

曾国藩知道嫉贤妒能是人之大忌,又明白常人很难克服这一毛病,所以他在写给曾纪泽、曾纪鸿兄弟的遗嘱中,强调了这一点。在他的栽培提携下,像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的,都成了晚清重量级人物。

楚才晋用”,这个典故,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孙归生向令尹子木提到了“楚才晋用”的四个典型例子,这些在楚国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到了晋国却能大展身手、光彩照人,在楚国的大气候就不适合人才发挥。

秦国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商鞅、范雎、张仪这三个魏国人,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就表现出色,公孙痤cuó在临死前,把他推荐给魏王,公孙痤对魏王说,要么你就用他,要么你就杀他。他要是给别人用了,咱们魏国就有麻烦了。但是魏王既不用他,也不杀他。后来商鞅离开魏国到秦国去发展。

范雎也是在魏国时候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遭人嫉妒,被诬陷通敌。无奈范雎离开魏国逃到秦国。张仪在魏国时,也没受到重用,只好到秦国当相国。有些人的特点是,专门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或一个人,如果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的现象了主流,那每况愈下也就成了必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