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上感应篇】52:作为无益

 昵称mMsHslLk 2022-07-11 发布于辽宁

朗读者:神雕女侠

【相关链接】

【太上感应篇】全文

【太上感应篇】简介

【太上感应篇】直译

【原文】

作为无益,怀挟外心;

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译文】

所作所为毫无益处。吃里扒外怀藏二心。
诅咒自己又诅咒他人。厌恶和喜爱都偏差不正。

【读书笔记】
作为无益。这是讲有的人身口意行所做所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毫无益处,却又都在积极的参与,积极的去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即使很无聊也罢,可是大多会害人害己。

人生的意义本来在于修福修慧,让自己生命价值无限提升,生命存在的方式不断趋于优秀,可是这作为无益的行为不能积福只能耗损福德,使得自己每况愈下。有些人来到这个世间好像是为了恶狠狠的消耗过去修的福,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就不考虑所作所为的成破厉害。

作为无益的事太多太多,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近年来,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现象:电视台播出的PK选秀、游戏狂欢、家庭琐事等各类娱乐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戏说、传奇、仙幻、悬疑、惊悚等代表着娱乐至上,网络媒体的各类主播,内容包含着大量的花边八卦、低俗恶搞、甚至是情色暴力等。一切欲望的满足都是一种自我的耗损。有何意义?

《菜根谭》有一段:“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人奈何不早回头也?”看看宾朋聚会的场景,把酒言欢、畅快之至。然而转眼就到了深夜灯残,香尽茶凉,方觉刚才豪饮现在要吐,再回想美酒佳肴更觉得索然无味。天下的事情大多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能适可而止呢?

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无效社交,为什么不把时间用在读书学习,养生养性上呢?或者积极去利益大众,为自己修积广大的福德资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要稍稍一有空,就是刷手机、玩游戏,在地铁等公共场所里,几乎清一色低头族。一转眼刷手机几个小时过去了?问自己收获到什么了?

作为无益只能让更多人走向低俗、低智,文化品位越来越低,责任感日益下降。却助长了享乐,沉溺在暂时的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之中。使得人生价值越来越低,福德越来越差,未来生命存在方式越来越低。

林则徐有格言《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做了辩证,也就是说,一些乍看很有益的事情,也很可能没有益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二、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六、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七、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八、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九、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再看怀挟外心
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奸细,里通外国;一个集体,如果成员怀挟外心,吃里扒外;一个家庭,丈夫不忠,太太不贞,各玩各的,各怀心腹事。这就是标准的内耗内讧,谈何凝聚力而言,都是在相互亏损而已。

好比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何等的艰难,又何等的惨烈,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中国抗战之耻:二战中唯一伪军超过侵略军的国家。当时侵华日军有200万人,而汉奸伪军至少有300万人。他们里应外合,中华民族既要对付国外的,又要对付国内的,简直就是腹背受敌。

近代史中国长期处在战乱之中,民族向心力缺失,袁世凯独裁统治被推翻之后,中国又迎来了军阀混战的“一盘散沙”局面。国家处在危急存亡关头,国民政府内部却仍然派系林立怀挟外心,相互争权夺势。汪精卫在竞争失败后还于1938年公开叛国。


同时各个派系的军队都深知,在战争中不能拼尽全力去打,一旦元气大伤,自己的地位就会不保。因此在战斗中,怀挟外心,彼此观望互相扯皮,保存实力按兵不动。而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对地方军阀设防排挤,多派他们去前线,消耗他们的战力。

有一位佛教修行人说的好,他说:我的师兄们,都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还都有烦恼在,我们彼此常常意见不和,甚至发生言语冲突,即便如此,他们也比外面造恶业的人要强得多,他们还行在菩萨道上,我们未来还会走在一起,共同复兴正法,而外面的人,就说不好在哪条道上了。

所以,有时候,凡事还要顾全大局,不怀挟外心,其实利益的是你自己。

再看自咒咒他

这是讲诅咒自己,又要诅咒他人,有些事无法拿出证据来,或者无法及时为自己洗白,就用诅咒,发毒誓的方式来表明态度。很常见的自咒咒他比如:如果这事儿真是如此,我就会如何如何,否则你就是冤枉我,你就会如何如何,你敢不敢?

这都是小人的行为,因为出口成愿,肯定有一方要受损。如果你对,你故意要自咒咒他,等于你眼看别人遭殃。其实被误解就误解吧,受点委屈是好事。不要拿诅咒他人来为自己洗白,为自己解恨。如果你不对,你还要自咒咒他,为自己掩盖罪名,你可别不信这个邪呀!

另外,不要诅咒人,这是一个极为损福的行为,《百喻经》中就有一个毘陀罗尼的故事一个人想要报仇,另一个人说,我有一个毘陀罗尼,可以害对方,但是自己要先受害。那个人说,无所谓,只要能害对方,我宁可受害。

现实生活中就不缺这样的愚痴人,杀敌一千,宁可自损八百。我们要放下一些怨结,不能无休无止的纠缠在里面。共赢互惠才是理智的行为。人一定要训练自己的随喜心,到处随喜,广泛随喜,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幸福着别人的幸福

昨天我朋友听说有一个人得了10年的慢性病终于好了,走出了困境,我朋友高兴得像中大奖了一样我知道,我这个朋友是一个有福之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这样的人生生世世都会往高处走,可喜可贺,是我的榜样

而还有些人偏偏就有狭隘的心,这只能说是福薄之相。我劝大家一定要放开心量,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比自己好,如果大家好得都是菩萨了,那我们这里就是佛国净土了,我即使是一位凡夫,我能生存在他们当中,我多幸运!

朋友圈里,希望朋友都发财,那我也会跟着借光;班级里,希望同学都能考上重点大学,那我在他们的帮助下,也不会太差;武术班里,真心希望所有人都很有长进,那他们也会带动我;看人一定要看长处,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才符合福德之人的标准。

再看偏憎偏爱

就是做人做事出于私情比较偏心,不能平等对待。这是很亏福的事,北方有句谚语:

偏疼的果子不上色,

偏疼的儿女不得济。

偏爱越甚越适得其反,子女中往往父母最偏爱的那个最不懂感恩、最不孝。越在乎,越玄乎,即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重。被偏疼者在父母的袒护下,从不知挫折为何物,只知道被偏爱是理所当然,就应该比别人优越。如果有一天,偏爱的程度稍稍差了,他一定会承受不了,反而恨父母了

中国有句话说 “升米养恩,斗米养怨”。一个人困难时,偶尔帮他一次,他会感激你,但你若是孜孜不倦地给他帮助,他就会依赖你,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成了习惯性,一旦停止接济,不仅不会感激,反生怨恨,轻者老死不相往来,重者背后捅刀,以怨报德。

偏爱过度,就成了溺爱,这溺爱很难结出好果子的。

社会上偏憎偏爱的事太多了,那天跟一位高中班主任聊天,他说他们班级有一位同学,成绩很好,他作为班主任,尽一切权力范围内把荣誉全都给了他,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包括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的位置,入党名额、全校唯一高考加分名额等等全部都给了他。简直就是望子成龙!

可是毕业后,考进大学的这位同学连一点消息都没有了,好像人间蒸发一样,就此断绝了往来,让这位老师很心寒。跟他常常联系的,反倒是上学时,他没怎么用过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反倒还最讲义气。

试想,这位偏憎偏爱的老师,对其他同学有没有亏损?劝您做人做事,最好一碗水端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