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版居里夫人,中国核研究顶级女科学家,一心为国,震撼国人

 我的天堂111 2022-07-11 发布于内蒙古

中国军事看点
关注
王承书她先后担任过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副主任,华北605所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和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等职,并任中国自行设计和加工的大型气体扩散机研制工作的总设计师和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离心和激光分离铀同位素两个专家组的组长。
中国有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她曾经以一个公式而名震世界,有在自己科研事业的巅峰突然“神秘消失”,她是旧中国顶级大学--燕京大学的13名新生中的唯一女性,有中国物理“居里夫人”之称,是中国最顶级的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承书。(如今物欲横流、娱乐至上,青少年盲目崇拜故作此篇)

1912年,在时局动荡的上海,王承书出生于有着书香门第美誉的王家,成为王家的二女儿。其祖上4代人中就出了两位进士、两位博士,其中一位进士就是她的父亲。她父亲留学过日本,学成之后回国担任警官高等学校教授和民国内务部警政司司长等职务。王承书的母亲也是出自有着“晚晴第一园”的名家--何家。家中读书氛围浓郁,这让王承书从小深受知识的熏陶,并展露出非凡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数学、物理这些方面。
立志中华
王承书非常的喜欢物理、数学,认为这些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在当时中国时局动乱,国弱民贫的时代,王承书内心世界中就萌生了要用物理、数学来改变中国,实现中国强大的梦想。

梦想起飞
王承书刻苦学习,终于在1930年,也就是她17岁的时候考取的当时中国最顶级的学府--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成为当时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学生,并在经历多轮淘汰后,成为4位毕业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位,顺利拿到物理学学士学位。
1936获得硕士学位,留教于燕京大学,成为当时燕京大学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之后因为抗战爆发,王承书在中国多地辗转。一路辗转是非常的艰辛的历程,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段时光中王承书遇见了她的先生,一生挚爱张文欲先生,并在1939年在昆明与从英国学成回国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张文裕完婚。【张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曾用名张少岳,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福建省惠安县人。】

二战期间美国的在物理学成就、以及科研条件方面世界遥遥领先,当时的王承书萌生了继续深造,拿取博士学位,让中国物理学跟上世界节奏的想法,于是王承书向美国发起留学申请。这一举动,在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以及国际环境中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好在他的丈夫张文欲深知她的才华与抱负,坚定地支持了她的求学之路。
求学扬名
终于在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王承书与其丈夫张文欲一起到达了美国,同年8月王承书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其中1951年以他们姓氏命名的WCU方程,这个方程是关于求解玻尔兹曼方程的本征值理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这个方程在高空物理学和气体动力学领域极有价值的公式, 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随着王承书决绝一个又一个物理数学难题,让王承书在科学界的名气越来越大,受到同行越来越多科学家的认可,人们都认为她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只要照着已有的科研道路科研下去,那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当时的美国给予了很多待遇,极力挽留王承书留在美国。

赤子之心
王承书求学的道路中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在1949年中国传来建国的伟大好消息的时候,王承书开心极了,她迫切地想回到养育她的祖国大地上,她坚定地认为祖国需要她的时候到了,为了祖国的未来,她愿意放弃在美国所得到的一切。于是王承书和丈夫张文欲着手回国的事宜。
不过由于当时中美的关系的问题,以及国际时局发生变化,王承书回国的事宜并不顺利。在美国滞留期间,很多人都来劝说王承书留在美国搞科研,借助于美国领先的科研设备,将来的成就一定会是万众瞩目的。不过王承书这样回答“中国确实穷,科研科研的条件确实差 ,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 , 我要亲自加入创造条件的行列。”于是她着手把一些资料书籍,分批次的邮寄回祖国。直到1955年,中美达成相关协议,王承书与丈夫张文欲才终于和钱学森等人一样,被美国人放行回国。

从零开始
王承书与丈夫张文欲坐着游轮从大洋另一头回到祖国,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王承书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有是有了王承书后来数十年来,王承书同广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一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国分忧,忘我工作。
坚定的“我愿意”
回国后,王承书被安排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工作,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她被调到该室从事理论工作。这个领域对于王承书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专业方向已经定型的了王承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面对这一变化王承书只有坚定的“我愿意”三个字。热核聚变的研究当时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讲都是巨大的挑战,都是空白的领域,而王承书只用了2年的时间就成为了这方面顶级的专家,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骨干科学家,那时的她已经过了44岁。
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中国的国际形势陡然发生变化。中国人需要真正地挺直腰杆,核弹的研制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核原料是制作核弹的关键物质,而苏联武子、专家撤走让这一项工作几乎陷入停滞状态。1961年3月,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向其交道了一个研发原子弹的绝密任务--铀同位素分离工作。

接受绝密任务,意味着王承书不能出席公开会议,不能发表公开论文,从此要隐姓埋名。而当时的王承书的丈夫在莫斯科,孩子在北京一所学校读书。面对绝密任务只有坚定的“我愿意”三个字。从此,王承书的名字在中国物理界悄然无声地消失了。与吴征铠、钱皋韵一起,开始了她后半生的默默工作。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bai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du布泊核武器试验场爆炸成功,从此中国走出了核威胁和核讹诈的阴影。
心系教育
王承书不但重视科研,而且重视教育,对年轻人既循循善诱,又严格要求,她始终认为培养出接班人是对她自己最大的安慰。1992年11月5日王承书的丈夫张文欲先生去世,她丈夫也喜爱育人,于是她把丈夫的一生积蓄十余万元捐献了社会,并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文欲小学。王承书立下遗嘱,把自己一生积累的几万元全部捐献给社会。在育人的道路上王承书始终认为,一个国家不大兴教育,不培养人才,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1994年6月18日,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一生致力于科学,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伟大科学家王承书永远地离开了人们。王承书代表着老一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崇高品德,值得当下每一国人认真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