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版的“居里夫人”

 南山友 2023-07-17 发布于湖南
请大家不要吝惜手中的赞,花一分钟了解—下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工作中的女科学家,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的祖国怀抱,隐姓埋名30多年的“神秘人”,连钱学森都敬佩不已。

她的功绩与邓稼先齐名,是中国版的“居里夫人”,但是她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她就是王承书。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

1934年至1936年,王承书先后获得燕京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后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王承书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主要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

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轰动世界,这个公式至今被科学界沿用。

1949年,王承书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国,报效国家,而美国政府有一条禁令:凡是在美学理、工、农、医的科学家都不允许回新中国。

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的王承书想要回国可谓困难重重,无可奈何的她只有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7年。

1954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日内会议上的努力,中美两国就中国科学家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王承书才艰难回国。

当她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她在笔记中写到:“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并下定决心说:“我就是要为国家作贡献,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来,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正如王承书所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

1958年,热核聚变研究室筹建,需要王承书从事理论工作,这不是她所擅长的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46岁的王承书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挑战,但她没有退宿,毫无犹豫的说:“我愿意”,仅用两年,王承书就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1年,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入攻坚期,但高浓度铀研究却停滞不前,在这危机时刻,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能再次转移课题,研究高浓度铀。

因为当时原子弹的研究具有高度保密性,如果王承书愿意,那将意味着她要放弃所有研究成果,淡出人们的视野,还要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伴随她的只有孤灯一盏,牺牲巨大。

王承书认为:她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她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这次她仍然只有三个字,我愿意!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这意味着我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从此,我们的国家有能力国保护自己的人民和领土完整了。
原子弹爆炸成功,人民欢呼雀跃,但是王承书的研究之路还有继续。

1964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大型扩散机的任务,面对钱三强的第三次邀请,王承书毅然初心不改,坚定不移的说:“我愿意”。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 ,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病去世,她将自己和丈夫的全部积蓄约10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她还捐出自己的遗体作医学研究;更为科研留下了自己的毕生精血,足有一人高的工作笔记。

王承书为国家奉献毕生精力,默默无闻,不求功名,就如她所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虽然让我们尊敬的王承书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为国所做出的贡献,将被后人铭记。










#微头条创作计划# #夏日生活打卡季# #伟人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