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周总理谈及自己的三位母亲:离家36年,我痛悔亲恩未报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11 发布于上海

“三十六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总理面对记者的采访,袒露出心中最真切的那一份感情。

无论是性格学识,还是为人处世,周总理无一不受到他三位母亲的影响。以至于周总理革命一生,最后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中。

精明豁达的生母万冬儿

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父亲是清河县知县。由于在家中女性中排行十二,因此被称为十二姑。

万冬儿自出生之后,就深受父亲的宠爱。在那个女性不能读书的年代,万冬儿得以破例进入家塾读书。每当万冬儿的父亲外出访友,轿子后面毕竟跟着一乘小花轿,里面坐的就是最宠爱的女儿,万冬儿。

得益于父亲的身份以及宠爱,万冬儿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社交处事的本事。她的母亲张氏由于不善管理大家,经常顾此失彼,在万冬儿长大之后,干脆交给她来管这个家。

凡是经过万冬儿处理的事情,大家都是心服口服,因此在她出嫁前,她已然成为万府的“当家姑娘”。

文章图片1

图丨万冬儿画像

在万冬儿20岁的时候,父母做主嫁给了山阳县周起魁的儿子周劭纲。当时的周家不但是淮安一带的名门望族,同时和万家还是“连环亲”。周总理的五伯父娶了万冬儿的妹妹十三姑,大姑妈嫁给了万冬儿的兄弟,周总理的十八舅万立鉁。

如此复杂的联姻关系,恰恰证明了周、万两家的关系密切。

万冬儿在嫁入周家之后,很快在周家树立起很高的威信。首先,她在嫁入周家后一年,就生下了周总理。在封建社会,生女孩会遭到白眼歧视,万冬儿不但第一胎就生了个男孩,而且周总理还是周家的长孙。

母凭子贵,万冬儿的身价地位,自然高于周家其他的媳妇。

其次,在周总理出生不久,叔叔周贻淦病危,为了“冲喜消灾”,虽然万冬儿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还是遵照公婆的决定,将不满周岁的周总理过继给了周贻淦,如此识大体的行为,深受周家人敬佩。

最后就是处理复杂纠纷的能力。由于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每当周、万两家发生难解决的家务事,就请来万冬儿,马上就能够迎刃而解。万冬儿经常带着年幼的周总理处理事情,因此让周总理也涨了不少见识。

万冬儿在娘家“当家管事”的事情人尽皆知,因此在嫁入周家后,年迈的婆婆逐渐将掌家大权交到了她手上,成了“当家媳妇”,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她一手操办。

文章图片2

图丨周总理家族关系图

刚开始的时候,处理这些家务事对于万冬儿来说,还算是得心应手。但随着公婆相继去世,周家在经济上逐渐入不敷出。而且周家没有产业,家里的积蓄多被公公用来给儿子捐官,很快就花光了。

在万冬儿的父亲去世后,万冬儿彻底失去了依靠。

为了支撑官家的门面,迎来送往的规格还不能降低,导致万冬儿最后不得不举债、典当来应酬。由于万冬儿典当衣服的时候,经常带着年幼的周总理,因此给周总理留下了第一个深刻的印象:

“破落的官宦人家靠典当与借债来支撑门面的虚荣心态与陈规陋习。”

在周总理六岁的时候,父亲和十八舅合买了一张彩票,交给了万冬儿,一个亲戚知道后,想借口帮她兑奖,将彩票骗过去。但万冬儿精明,担心他掉包,坚持自己去武汉兑奖。

没想到这张彩票中了头奖,奖金一万元,万冬儿高兴得头都昏了。由于从小看惯了讲排场,万冬儿沿途给这个送东西,给那个送礼物,大大小小买了不少,自家的那5000块,很快就花去了一半。

文章图片3

图丨晚清民国时期的彩票

回到家之后,债主和前来祝贺的亲友,让万冬儿压力沉重,决定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以及周总理的嗣母,搬回娘家躲一躲。

在封建社会,嫁出去的姑娘,犹如泼出去的水。当年那个“当家姑娘”,在万家的地位早不如从前。在娘家住了没多久,万冬儿又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周总理嗣母陈氏家。

买彩票中得奖金,用来应付一大家子的开销,很快就花完了,周总理的父亲不得不继续外出做事。这件事是给周总理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象,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彩票。

1906年,万冬儿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当年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再加上万冬儿性格倔强,不愿透露病情,延误了治疗,半年就去世了。

当时周总理的父亲在湖北谋生,夫妻二人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万冬儿的娘家门第观念严重,对安葬万冬儿提出诸多要求,当时万冬儿的棺材都是丈夫借钱买的,哪还有钱再办其他的事情。

文章图片4

图丨周总理父亲

但万冬儿的母亲毫不退让,最后只得将万冬儿的棺木暂放于尼姑庵,一直等到28年后,万冬儿的母亲病逝,周总理的父亲才攒了一笔钱,将妻子的灵柩安葬于周家祖坟。

这件事是给童年周总理留下的第三个深刻印象,在生母万冬儿病逝数月后,嗣母也不幸病逝,周总理力排众议,坚持从简入殓,并亲自送嗣母的灵柩回淮安归葬。

坚韧,贤惠,精干,是生母万冬儿留给周总理最深刻的印象。虽然生母过早地去世,但却是对周总理性格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之一。多年后周总理曾说过:

“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温文好学的嗣母陈三姑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周总理在对记者说起自己的个人经历时,曾经谈到过自己复杂的家世:

“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七唱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周总理的嗣母陈氏,由于在娘家排行第三,因此人称陈三姑。陈三姑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家里的房子比万冬儿家还多。但在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之后,家里房子毁于战乱,自此家道中落。

陈三姑的父亲虽很有学问,但并没有考中举人。他后来娶了山东袁状元的四小姐,袁状元的另一个女儿,则嫁给了万冬儿的兄弟,周总理的八舅。所以周总理的八舅母,从陈三姑这边来说,是周总理外婆的妹妹。

生长在这样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家族中,周总理从小就熟悉众多的称谓和辈分,对人伦常理更是了解。

文章图片5

图丨周总理嗣母陈氏

在陈三姑嫁到周家的时候,周贻淦已经生病,但陈家没有毁约。一来两家的关系密切,二来陈家对周家比较信任,相信不会亏待自己的女儿。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周贻淦病逝。但公公婆婆对待陈三姑依旧如故,马上安排将仅仅出生半年的长孙周总理过继给她,让陈三姑有了依靠和希望。

陈三姑出生于书香世家,由于没有兄弟,因此父亲将她当作男孩培养。在她14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赋诗填词了。陈三姑知道在旧式家庭,公婆这样对待她实属不易,因此在丈夫病逝后,从不轻易出门,和他人起了纷争,更是处处隐忍。

这种和万冬儿在家中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周总理从小耳濡目染。

大约在周总理五六岁的时候,比他小一岁的弟弟周恩溥,由于深受母亲宠爱,很是顽皮,经常欺负周总理。一次在玩闹的过程中,险些伤到周总理的眼睛,自此,陈三姑就将周总理整日关在房中看书、背诗,以免发生意外。

在读书厌倦的时候,陈三姑就给周总理讲历史故事,原本是为了避免周总理在外面玩耍发生意外,却没想到这些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在周总理童年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但由于周总理户外运动少,身体相较于其他兄弟,并不是太好。

文章图片6

图丨周总理的两个弟弟周恩溥、周恩寿

在周总理上学期间,陈三姑更是注重他的学业,在家开设了第二课堂,指导孩子做益智游戏,时刻关心儿子的成长。后来还特地请了一位老师,在家中自立家塾馆,供周总理兄弟读书。

在周总理八岁生日那一天,十三舅妈带着女儿万怀芝,十八舅妈带着女儿万芳贞前来祝贺。周总理带着两个表妹和弟弟一起在书房玩,期间他问两个妹妹,她们和周恩溥同年,为什么不上学呢?

两个妹妹回答说,老祖宗(即周总理的外婆)说丫头中不了状元,当不了官,学个绣花就行了,不让她们上学。

周总理知道后,和生母、嗣母一起说服了外婆,让两个表妹到家塾馆读书。

在周总理的生母病逝之后,陈三姑生活上不但陷入了窘境,精神上遭受打击,身体也染上了肺结核。她带着周总理回娘家一边治病,一边让周总理在侄儿书房中读书。

一段时间之后,陈三姑见病情没有好转的迹象,便带着周总理返回了原来的住处,不久就病逝了。

当时周总理只有10岁,便以嗣子的身份,主持了陈三姑的丧事。由于反感外婆对生母丧事的过分要求,周总理力排众议,主张简葬,亲自将嗣母的棺木运回淮安,和嗣父合葬。

文章图片7

图丨周总理童年读书处

不到一年的时间,两位母亲丧事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引发周家亲友的议论,但周总理完全不理会这些声音,坚持自己的想法做事。

两位母亲对周总理的爱护,直接影响了他性格的塑造。少了一些男性的粗犷,多了几分女性的柔韧。

勤劳淳朴的乳母蒋江氏

两位母亲的接连病逝,对周总理的影响很大,他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祖宅继续生活。当时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三叔周贻奎又是个残疾人,在周家同辈人中,周总理的年纪最大,因此担当起主持家政的重任。

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乳母蒋江氏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在周总理过继给陈三姑之后,由于无奶哺育,便请来了20多岁的蒋江氏,来给周总理做乳母。

蒋江氏出生于淮安一个农民家庭,丈夫是个裁缝,两人生有两个孩子,生活过得比较艰难。

虽然蒋江氏不像万冬儿和陈三姑一样有文化,但在哺育周总理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周总理灌输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同时也教会了他书本上没有的农家知识。

文章图片8

图丨周总理童年与乳母经常打水洗菜的水井

蒋江氏将很多的农家知识,当作故事讲给周总理听,比如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稻子是怎么长出来的,等等。周总理听完之后,就去埋下种子,天天浇水,期盼着长出瓜苗来,谁知瓜苗怎么也长不出来。

周总理不解地去找蒋江氏,问她为什么自己种的瓜老不长苗?蒋江氏听完之后笑得前仰后合,说现在是冬天,等到春天种才能长出来呢。

周总理还喜欢跟着蒋江氏上街买东西,听街上的新鲜事,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蒋江氏还将周总理带到自己家中,周总理在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蒋江氏家有个男孩名叫“大文”,比周总理大四岁,因此周总理称呼他为大文哥,大文则称呼周总理为鸾弟(周总理乳名“大鸾”)。一次周总理去探望乳母,发现饭桌上没有菜,便和大文到湖边割了不少野菜,送到乳母家。

在周总理带着两个弟弟回到老家后,当时周家已经无力支付乳母的工资,但蒋江氏仍然对他们兄弟三人不离不弃,帮周总理照看两个弟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文章图片9

图丨周总理童年与乳母种菜的菜地

1910年,远在奉天的伯父周贻赓托人将周总理带出淮安。在离开前,蒋江氏为周总理添置了新衣,准备了临行的行李,几次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临别时,乳母含泪对周总理说:

“现在你真的要到天上去飞翔了。”

周总理这一走,此后余生再也没有回过淮安。

后来周总理来到天津读书,乳母为了看望自己带大的孩子,不惜借了高利贷当路费,到南开大学看望周总理。在天津的十天时间中,蒋江氏帮周总理翻新了小袄,补了衣物,而周总理则带着她逛了天津的很多地方。

临走时,周总理给乳母买了毛巾、搪瓷杯子,还恳请四叔替乳母买了船票,并送给她一笔钱,回家后将高利贷赶快还掉。

文章图片10

图丨14岁的周总理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还专门派人打听乳母一家的情况,可惜的是,蒋江氏在1942年就已经去世。

蒋江氏一生与人为善,她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总理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同时蒋江氏信奉神明,讲求佛家的慈悲为怀,也让周总理明白了要与人和平相处。

三位母亲,带给童年时期的周总理不同的影响。周总理从生母那里学会了处事,从养母那里学会了读书,从乳母那里学会了农事。

这些经历让周总理后来能够身居高位,成为有名的外交家,不搞特殊化,平等待人。周总理身上的优良品质,和三位母亲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