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阴沟水注》考略(二)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7-11 发布于山西

A2

△东南至沛为濄水。

阴沟始乱蒗{艹砀},终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艹砀}渠,不得至沛方为濄水也。《尔雅》曰:濄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溢为小水也。吕忱曰:洵,濄水也。

扶沟县故城,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水经·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西晋初废,后复置

濄水即涡水。《汉书·地理志》淮阳国扶沟:“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说文》、《水经注》作濄水。向县故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故道自今河南扶沟县东分狼汤渠(魏晋以后称蔡水),东流经太康县北、鹿邑县南,以下循今涡河至怀远县入淮。为中原地区水运航道之一。东汉建安十四年(209)、三国魏黄初六年(225)曹操、曹丕向东南用兵,均由此道。唐宋时代如逢汴河运道受阻,亦赖此河沟通南北。元代以后,黄河屡屡南决,夺蔡、涡入淮。蔡河淤断,太康以上涡河上源时有变迁。清代以后始成今状。

濄水迳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宇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馀殆不可寻。

大扶城即扶乐城,位于河南省太康县清集乡扶乐城村,系春秋遗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余。采集有粗绳纹鬲、盆、罐等遗物。

诸袁旧墓,颇疑扶乐城附近的汉墓群有关联。其一冢位于太康县清集乡扶乐城村东北,系汉墓,墓冢高3米,周长80米。为砂礓土堆积而成。封土内有残砖出土,一侧饰几何形图案。传为扶乐侯刘隆墓。其余汉墓群位于太康县清集乡扶乐城村北,面积2万平方米。发现一批墓葬。出土有几何形图案墓砖、绳纹墓砖。器物有汉代陶罐、陶瓮等。

摘自《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86页。

濄水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北,城实中而西有璅郭。

阳夏县秦置,属陈郡。治所即今河南太康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属梁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孝昌四年(528)属阳夏郡。北齐为淮阳郡治。隋开皇七年(587)改为太康县

邈城熊会贞认为邈城在太康县东南。(会贞按:城当在今太康县东南。)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太康县陶母岗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太康县城郊乡于庄村南,系新石器时代、商、西周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6米。北部断崖处暴露有灰坑。遗物有石刀、蚌镰、陶鼎、罐、磨光灰陶觚形器、鬲、瓮、豆、大口尊。陶质以泥质灰陶居多,纹饰以方格纹为主,次为粗绳纹。另采集商代卜骨一块,为牛肩胛骨,上有灼痕。属龙山文化、商文化遗存。也有少量西周遗物。

濄水又东迳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春秋.宣公二年》,宋华元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不及其御,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入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

大棘城比对文物地图颇疑大棘城与涡河北岸柘城县的刘庄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柘城县李原乡刘庄东北,系商代遗存,又名“鲁台寺”遗址,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8米。采集有陶鬲、纺轮和马具等遗物。尽管考古报告显示该遗址规模较小,但按其文化层厚度约8揣测,实际规模应大于此。

圈称 圈称这个名字颇为怪异;此人姓圈名称字幼举,东汉末陈留郡人,《隋书·经籍志》著录汉议郎圈称撰《陈留耆旧传》二卷,又《元和姓纂》引录圈称撰《陈留风俗传》,二传均亡佚,郦道元《水经注》等书中有佚文凡四十余条。

A3

濄水又东迳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憃,易以统御。濄水又东迳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濄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

安平县故城,杨守敬认为安平县故城位于鹿邑县西北七十里处的安平集(今柘县安平镇)。(守敬按:安平县未详,盖旋置旋废,故地志不载。郦氏好奇,则因见于《陈留风俗传》而?之。《名胜志》以为汉县,盖就圈称汉人为说也。今有安平集,在鹿邑县西北七十里。)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柘县安平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安平集北,系汉代遗存,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4米。出土有铜镜、五铢钱。西南角暴露有空心砖墓。

2《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77页。

鹿邑城地名。见包山楚简174175简。汉魏陈国武平县西南有鹿邑,约在今河南鹿邑县西。楚鹿邑或许是其前身。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鹿邑县鹿邑故城有关联,该遗址位于鹿邑县试量乡鹿邑城村,考古工作者认为系隋、唐、宋遗存,城墙全部掩于地表以下,面积不详。村南发现陶圈井3眼。出土有常平五铢,唐宋铜钱,唐代黄釉瓷碗等。据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1598年)更设鹿邑县,治所即今鹿邑城村。而按上述郦注所述春秋鹿邑城于安平县故城(约今柘县安平镇)与武平县故城(约今鹿邑县武平城村)之间,按杜预: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考量则此处的杜佑所谓之鹿邑亭很可能与隋唐鹿邑城有关联,而隋唐鹿邑城很可能便是在鹿邑亭基址上所建。当然微观层面尚待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细致探索

《晋中散大夫胡均碑》,据杨守敬考该碑及碑文均已亡佚。(守敬按:胡钧,《晋书》无传。此碑,欧、赵皆不著录,盖已佚。)

《汉温令许续碑》据杨守敬考证,该碑及碑文很可能均已亡佚。(守敬按:许续《后汉书》无传。《隶释》作许续,误。以续与嗣公义合也。故《名胜志》亦作续。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濄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太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乡,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于公为里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未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安定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

武平故城位于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系汉代遗存,仅存东北角一段夯筑城墙,高2.50米,宽8米,长62米。夯层厚约2030厘米。城墙内含有绳纹板瓦片,绳纹及素面灰、红陶片。据《鹿邑县志》记载,汉置武平县,献帝时曾封曹操为武平侯,即此城。

《汉尚书令虞诩碑》据杨守敬考证,该碑及碑文可能均已亡佚。(守敬按: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据地方文献所载虞诩秉性刚直,好刺举,多次因此而得罪权贵。他曾九遭谴考,三遇刑罚,但其刚正性格终老不屈。永和元年(136),虞诩升为尚书令,可是不久,他便“以公事去官”。究竟是什么原因,史家语焉不详,但从他“好刺兴,无所回容”的性格看,大抵也是这类犯颜直谏的“公事”。后朝廷思其忠,复徵用之,不久卒于任上,他在临终的时候对儿子虞恭说:“吾事君以直为道,行已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虞恭也有俊才,后官至上党太守。虞诩死后葬于邱集西南清水河西岸,墓冢面积4500平方米,封土堆高5米,墓室呈“中”字型,出土有陶磨、陶盆、罐、壶、五铢钱等。墓前原立有清光绪三十年(1691)“汉尚书讳诩字升卿虞公墓”碑,现存鹿邑县博物馆。《水经注》载:“涡水又东径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今碑已佚,墓东南五里为丘

濄水又东迳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

广乡城遗址在涡河南岸今鹿邑县城西。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鹿邑县西关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县城西关鹿(邑)太(康)公以南,系汉代遗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发现有陶水管道、绳纹砖、陶瓮、罐等。这一带还发现有小砖墓和空心砖墓。出有陶罐、壶、仓、灶、鸡和五铢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