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从三个矛盾看经济

 淘沙金 2022-07-11 发布于湖北

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对未来有一个大体的轮廓。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人总是先对未来有个远景才能因这个远景目标产生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人的创造力,才能依据未来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现在悲观失望的人太多了。有些人不要说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失去希望,甚至是对人类都失去希望了。这是毫没道理的失望。人类社会的矛盾在过去的几千年一直存在。没有矛盾就不会有发展,这说明当下社会的矛盾和全球的矛盾正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时机。

只不过是未来更好还是更坏,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人才是这个社会的改变力量。

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呢?

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

原本这也不是矛盾的。因为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满足之后才引起的。如果没有物质文明的被满足,那么精神文明也就不会产生。但现在物质文明也丰富了,人类对整个精神文明的需求就越来越多了。人们不仅想要吃得饱,用得好,还希望有正义,有道德,有良知。人们从追求自己的生活、安全等物质需求的满足,现在开始呼唤整个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

现在这个矛盾的出现,取决于两点:一是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本没有那么强烈了。但对所身处的一个环境有了文明的需求。而同样,正义、道德、良知一旦失去,腐败、黑恶势力的滋生就会让人对自身的安全失去信心。而由不平等不公平又使人陷入到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里。

所以,现在的人都很清楚,不是生产力不足,使得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了学;不是生产力不足,使农田荒废乡野冷清;不是生产力不足使劳工矛盾加剧。所以,这一切不再是生产力不足带来的,而是生产关系的不适应带来的。

因此,我们所身处的是生产关系在调整的社会矛盾,不是以往生产力不足引发的矛盾。而从儒释道来看,我们社会主义初期三十年,是道的产生,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概念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是儒家的模式,集中大部分劳动力办工厂,搞生产,发展经济。这是同人们追求物质满足的本能相关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劳动属性。而到了现在,我们进入了以理性为主的主观能动性。它体现的就是佛性的。是慈悲与布施,是道家的积德,是儒家的仁和爱。

从儒家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相当于修身,而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相当于是齐家。当下的我们可以平视世界了,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在全球性国家中有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角色,自己的定位和影响力。从国家来看,我们以理性的思维参与了国际社会的互动,从个人来看,我们开始向正义,道德,善良,良知的社会精神文明转变,我们摆脱了本能的需求引发的自觉劳动行为,我们进入了一个理性的需求引发的自觉劳动的行为。

之前为发展生产力的那套关系都呈现落后性了。在儒释道里我们就知道,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儒家式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人的个体差异如果不适时调整,整个社会体现出来的就是不平等。不平等的用工关系,不平等的财富分配方式,不平等的权利分配关系,这些都是由之前生产力不足而引起的性别、知识、年龄、阶层等个体差异的分工,现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形成了人为的不平等、并由此引发的各种主义、文化等的偏见。

二 剩余价值的矛盾

有人也许会以为剩余价值的矛盾是人为消灭与保护矛盾,其实并不是。剩余价值是该被保护的。剩余价值有两类,一是生产的剩余价值。如产品的利润,如劳动者的涨薪。一个产品成本5元,因为需求太大,需求者愿意用6元买,这1元是生产者的剩余价值。本来一天工资100元,但因为需求大量产生,老板涨到120元,多的20元就是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该被保护的。同样,因为人们在劳动中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再把多余的钱暂时放到银行里,这就成了资本。所以,资本的最初始也是公有性质的。是劳动者在满足自己暂时的生活需求后把剩余的放在银行里成了社会的共同资本。因此,剩余价值和资本并不能直接以批判的角度来解读,不能随意地否认了剩余价值与资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但剩余价值还有一个需求的剩余价值。本来10万元的资本可以生产满足1万人用的物质产品。把这10万元贷给企业,企业生产了12000人用的物质产品,这多余了2000人就是需求的剩余价值。本来一个人1000元的月薪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但现在只够一人的需求,这说明需求的剩余价值被压榨了。

当大家把钱存在银行里,由银行把钱转手贷给企业,就是把公有的资本变为私有的资本。而企业把这资本用在追求生产的剩余价值上,而剥削了社会的需求剩余价值。这就形成了剥削。比如100万的资本可以生产供50万人用的产品,但企业因为产能落后,生产的只够40万人用的产品,但它把价格翻一番,卖了他是可以赚到钱,但实际上也是有10万人的需求被企业给剥夺了。如果这种产品太多了,企业亏钱不肯卖,压在仓库里还可以抵得物品估价,最后成废品处理掉了,则本来供50万人用的社会需求被满足,又被这家企业给浪费了。再如果这家企业野心勃勃,把这100万拿去研究新的生产力,结果没有研发出来,白白浪费了这100万资本,则这家企业相当于直接剥夺了原本供50万人用的需求的被满足。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学里,根本不会讲到需求价值,更不用讲要保护需求的剩余价值。因为我们如果以生产的剩余价值涨价5%来要求生产者也对社会需求价值以5%增长 ,则资本家就会面对巨大在压力。资本家就是通过剥削社会的需求价值达到生产的剩余价值获利增长 的。如果赚不到钱了,他们就把产品压在仓库里,或者宁可倒掉牛奶也不会认为这资本来源于社会,这产品也该回馈社会的。

因此,只讲生产者的剩余价值保护,不讲资本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本质,而把需求的剩余价值给浪费或压缩了,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说白了当下的经济困境就是生产者浪费了资本原有的功能而造成的。资本原本就是老百姓省吃俭用省出来交到银行里的,在交给银行的时候资本就是满足了社会的大部分需求。而银行一转手交给个人、企业,则资本原有的这部分社会需求被满足的功能反而减少了,消失了。

所以生产的剩余价值与资本的需求剩余价值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如何使用这个资本的问题。这也是当下社会似乎越来越有钱,实体经济却越来越萎缩,经济越来越单一化的原因。因为人追求的是“钱”,而不是物质。

三 人与机器的矛盾

现在有不少人提倡通过消费拉动经济。通过发消费券刺激消费,然后会引起社会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这合理吗?按经济学的角度可能是合理的。但按事实来看却是不可行的。因为现在的生产主力是机器不是人。

疫情期间社会对口罩大量需求,你说企业是招一大批工人生产还是靠机器的量化生产、智能生产解决大量需求的问题呢?很显然是后者。在民生的物质需求上,现在大部分是靠智能化机械批量生产来满足需求的。杭州的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是靠科技、智能来实现的。所以,可以通过大量消费来拉动需求,但谁来拉动人的劳动呢,谁来安排这些人就业呢?

现在的生产只有在少数高科技领域可以带动少数一部分人就业,其它的民生需求大部分会走向机器生产的。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最终是要给机器让路的。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机器生产大量的物质满足人的需求,而人通过科学发展生产力达到提升机器的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

如果当下有民生的某部分需求出现,一定是产生生产力的需求,而由创新发展新的智能化的机器来生产民生的需求,不会是企业再招一大部分人去做流水线的工作。所以只讲消费不讲就业是不现实的。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人与机器这一矛盾真的存在吗?本来是不存在的,但在当下是暂时存在的。因为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人由创造物质财富的需求转向了创造精神财富,但我们的生产关系还没调整过来。

在未来的社会里,只要生产力不后退的话,不是人为消灭的话,那么一定是机器生产物质财富满足人的需求,而人创造精神财富并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机器效能,达到二者和谐的。

四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如果我们细究以上的三个矛盾,我们只要解决了,就对未来社会的样子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随着生产力发展,机器能代替人生产大量的物质产品,人本能的物质需求渐渐获得满足之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转向理性的需求——自身之外的社会精神文明的需求。所以,未来人的劳动一定更多体现在社会的良知、道德、正义、公平之上。人们通过满足诸多的社会效益需求、道德需求、生态环保需求、健康团结的人文需求等来拉动人们的物质需求。物质需求的大量出现使人又自觉推动生产力发展,借以寻求更智能的机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以此达成一个社会需求、人的劳动、生产力三者的良性循环。

如一个人发现某个贫困地方的小朋友上学困难,于是他要去改善他们的条件,买了一些书送到那里,与小朋友们形成交易。那么假设有100个小朋友,一本书5元。则相当于他满足了500个需求价值。这种行为应该被社会所鼓励,于是我们允许他用500个需求当作货币继续交易。那这个人也许再买1000件衣服,送到小朋友那,一件衣服50元,于是就相当于获得了5万的需求价值。于是他再以5万的需求价值形成别的交易。

于是你会发现,我们只要以交易的价值来作为货币,那么人就会把交易放在有需求的地方。有交易必然就会产生物质的需求,自然就能拉动了实体的生产。只要我们给需求赋值,那么物品本身就不能产生货币,只有交易才能产生货币。而当自己有需求时,则就有相应的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此,我们就会发现——

在未来的社会里,人总是以理性的眼光把人的劳动放在社会的整体之上。人们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拉动人的劳动属性。自己在满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地被别人满足。于是形成了交易产生货币(需求价值),再由货币与产品形成交易,而产品又对生产力提出要求。因为需求永远是比物质来得多,所以,以需求就永远能带动物质的生产。

而人在满足别人的同时也就满足了自己。这就是《道德经》里所说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源于它们形成一个循环,无限往复。所以圣人总是先关心别人再关心自己,先满足别人而自己也被别人满足。是他们无我的高尚情怀吗?不是,是因为要先满足别人的私,别人才会满足自己的私。)

这也是中国人在儒家里所追求的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勇治国的社会理想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社会。

当然,这也是佛家的慈悲与布施的真正定义:人人以慈悲之心对待别人的需求,刚出生的婴儿有需求,老去的老人有养老需求,乡村的农田有需求,负债的人有需求,有正义的有道德的,有善良的,有良知的,这一切都将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当你把别人的需求放在心里,你去达成一场交易,便是你完成了一场布施。

所以说,当下我们最重要的一次经济转型,就是需求价值的被重视,被赋值,一旦社会的需求价值被赋值,人的劳动就会转向社会真正的需求,谋求以满足别人的需求形成交易,甚至形成自己生产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那样我们的经济就会转向由大量的社会需求拉动实体物质的生产上来。

以交易的需求价值来衡量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是按劳分配。社会以精神文明、生产力的创新为需求,由此拉动生产满足需求,这就是按需生产。而按劳分配和按需生产,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