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山东刘福新 2022-07-11 发布于山东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刘福新

我原计划将题目拟为《浮梁-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及的“江南第一古县衙”》,但考虑了一会儿改为《“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浮梁”这个名字乍听起来似熟非熟,但只要稍作提醒,便知道它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曾叹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首诗中提及的“浮梁”,便是现在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县。

浮梁古城城门上书“浮梁”两字是明朝吏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本来古人通常是自右至左书写,而他反而行之。原因是他认为浮的梁,根基不稳,作风浮燥,所以经常让人读成“梁浮”,以不断警示自己。

“浮梁”有着厚重的历史。

准确地说,而今的浮梁县已经不是历史上的“老浮梁县”,其下属的浮梁镇(即浮梁古县衙景区)才是浮梁县治所在。自唐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历史上看,一般的县只是七品官职,有的还是从七品,但浮梁不得了,是个五品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厅级”级单位,反正比现在的“县处级”要大。清朝时,五品官员着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和朝廷中的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的着装基本一致,其它地方的县官见着浮梁的县官是要磕头的。所以“浮梁”也被称之为“望县”,即是有名望的意思。

那么,“老浮梁县”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级别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从唐朝开始,这里就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着三大“拳头产品”,即茶叶、陶瓷和大米,它不仅是方圆几百里的商品集散地,还是个“纳税大户”。据资料记载,在白居易写《琵琶行》的那个时代,浮梁仅茶叶税收一项,占全国的八分之三,相当于同时期福建云南两省的税收总和。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明朝以后的海上贸易都是以茶叶和陶瓷作为主要交易产品,而浮梁则是“源头”之一,另一个“源头”是歙(sh,四声)州,即后来的徽州。唐代王敷《茶酒论》中就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诗句,可以佐证。当地也有民谣谈及当时的盛况:“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所以,浮梁能够荣膺“五品县衙”的桂冠,本身就说明它的经济地位。这个可不是随便“吹吹”就能“吹”出来的哟!

还有一个问题,“老浮梁县”后来怎么又降级为“浮梁镇”了呢?这涉及到他和“景德镇”的从属关系。从唐宋元明清,以至到了民国,都是浮梁县管辖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是在浮梁的“怀”里“长大”的。

1916年,有个陈安来当县长,认为现在战争靠城墙已无用,而景德镇治安混乱,纷争四起,所以他力排众议,提出“指挥前移”,把县署迁至景德镇。而今的古城被称为“旧城”,但旧城的老百姓始终有一种优越感,不承认景德镇是城,称到景德镇为“下镇”,称回旧城为“回城”、“到城里”。

可后来“景德镇”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于是在1927年,曾改为“景德镇市”,属县级市,与“老浮梁县”平级。到了1960年,“老浮梁县”撤县建镇,于是“景德镇”便成了“领导”,“浮梁镇”成了“被领导”。到了1988年,当地政府又重新组建 “新浮梁县”,“浮梁镇”依然存在,其辖区范围仅为浮梁古县衙景区一带。那么,历史上的“老浮梁县”去哪儿了呢,其实,他早已融入到“景德镇”的血液里了。但是,“浮梁”在中国的商品交易历史进程中,依然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浮梁名由,在民间野史中还有一说,某年秋天,县治选梁,在江村选中8人合围的红豆杉树,无法运至县城,走旱路抬不动,走水路昌江干浅,正在犯愁时突然暴雨倾盆,河水猛涨,栋梁随浩浩洪水顺流而下,一路上百鸟护送,莺歌燕舞,直抵县城,故得此名。   

我们知道的一件事儿,毛主席曾手书《琵琶行》。毛主席为什么要手书《琵琶行》呢?毛主席没有到过浮梁,成了他老人家的终生遗憾,1958 年,毛主席上庐山,听朱德、董必武、郭沫若说浮梁如何如何好,(朱德原警卫员姓潘,在景德镇为官,朱德曾来看望他),主席国事缠身,感叹之余,默写了一首白居易《琵琶行》。

历史上浮梁书院达15个,有县令办的,有乡贤办的,有解任解甲归田人办的。有“十户九读书”之美誉。父兄以子弟不学为耻,母妻以子夫无知为羞。“乡无不教之地,村无不学之人”。历史上共出进士270人,考取举人863人,考取贡生311人,武进士3名。“三代不读书,关了一栏猪”是妇孺皆知的教育理念。

有关“浮梁”的历史与传说很多,用不着多谈,百度一下全知道。

这里想说的是,作为运作商品交易的行政中心——“浮梁古县衙”,至今依然“健在”。虽然他不可能是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古县衙”,而是在清朝道光年间重新翻建的,但距今也有170年的历史。这个古县衙能完整的保存到今天很不容易。特别是在兵匪纵横和动乱的年代里,没有被烧掉、拆掉实在幸运。

查了一下资料,网上说,目前中国仅保存有四处古县衙,他们是:山西平遥古县衙、河南内乡古县衙、河南叶县古县衙,还有就是江西浮梁古县衙。其实这一说法是绝对不确切的,我所知道的,浙江宁波还有一个慈城古县衙,河南还有一个新密古县衙,安徽有个霍州署,也与古县衙相近。

这儿必须说明,本人依次参观过的已有三处:山西平遥古县衙、安徽霍州署、江西浮梁古县衙。河南省有好几处,待访。

据我201841日采风得知,浮梁古县衙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这得让图片说话。

有资料说,有一块完整的浮梁天宝大理石刻成的“浮梁天书”,位于“文化长廊”的顶部。据说,它凝聚了浮梁一千多年来的灵气,“摸摸浮梁天书,代代能当尚书”。可惜呀,我去的那天怎么没看到呀?

走过石牌坊,便进入浮梁古城。

浮梁历史文化长廊是世界一绝,中华第一,用青花瓷板来记载大事记的再无第二。这条长廊共有216块瓷板,328米,56幅图画,9幅书法,141幅文字;路面是用南京雨花石铺成的。

我在浮梁古城的大街上拍了几幅照。边走边拍,并不局限于纯主题图片,这是我的摄影习惯。

因为[上篇]的图片有“铺垫”,所以添加序号(一)、(二)、(三)。

(一)乘坐景德镇39路公交车抵达浮梁古县衙景区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从景德镇古窑乘公交车到“换乘点”去。车里拍景德镇街景。

拍于2018年04月01日11点30分。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在景德镇“老年大学”停车点候车,准备乘39路到浮梁古县衙,结果等了好长时间,一位当地男青年与我说:“我们这儿的公交车指不上,我都等了表示是嫩个多小时了。”由此可知,江西省大部分城市公交车很不景气。

我拍这个图片的时候已经12点02分了。

早知如此,我们还不如吃了午饭再去浮梁。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4、车拍。途中景致。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5、同上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6、12点37分抵达浮梁古县衙景区。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7、昌江。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8、昌江大桥。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9、南门渡。可以想象,这儿历史上有一个繁忙的渡口。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0、新建的水泥牌坊。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1

(二)在“三贤码头主题餐厅”吃午饭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最明显的红字标识是“三贤码头主题餐厅”,但进口处很繁杂,挂着许多牌子,让人猜不透是个经营什么的?

拍于2018年04月01日12点44分。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我老伴大渴了。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菜炒得很有滋味,盛具也漂亮,但菜肴的数量少了点儿,价格也贵了点儿。景区吗,大都是这样子的。像我们山东,主菜之前,上几个小碟(小咸菜,赠的,不收费),那就够吃了,江西省的大小饭店从没见过免费的小咸菜。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4、饭店的“后天井”紧邻昌江。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5、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6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7、老板向我介绍他作的根雕。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8、酒喝毕,饭吃毕,出店。我以为“昌南官窑”这个牌匾不应挂在大门上。顾客误认为是个卖瓷器的商店,影响生意。不用说别人,我一开始就认为是个瓷器商店了。

   (三)开始了参观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拍于2018年04月01日13点40分。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浮梁”这两个字是不是毛泽东写的?的确是毛主席的笔迹。

这是大家知道的一件事儿,毛主席曾手书《琵琶行》。毛主席为什么要手书《琵琶行》呢?毛主席没有到过浮梁,成了他老人家的终生遗憾,1958年,毛主席上庐山,听朱德、董必武、郭沫若说浮梁如何如何好,(朱德原警卫员姓潘,在景德镇为官,朱德曾来看望他),主席国事缠身,感叹之余,默写了一首白居易《琵琶行》。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游客中心,售票的地方。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4、浮梁名由,在民间野史中还有一说,某年秋天,县治选梁,在江村选中8人合围的红豆杉树,无法运至县城,走旱路抬不动,走水路昌江干浅,正在犯愁时突然暴雨倾盆,河水猛涨,栋梁随浩浩洪水顺流而下,一路上百鸟护送,莺歌燕舞,直抵县城,故得此名。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5、浮梁旅游徽标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6、“马踏飞燕”图标说明。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7、大门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8、景区导游图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9、景区指示牌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0、有资料说,有一块完整的浮梁天宝大理石刻成的“浮梁天书”,位于“文化长廊”的顶部。据说,它凝聚了浮梁一千多年来的灵气,“摸摸浮梁天书,代代能当尚书”。可惜呀,我去的那天怎么没看到呀?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1、这个是不是“浮梁天书”?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2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3、浮梁历史文化长廊是世界一绝,中华第一,用青花瓷板来记载大事记的再无第二。这条长廊共有216块瓷板,328米56幅图画,9幅书法,141幅文字;路面是用南京雨花石铺成的。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4、我不可能全拍,仅仅选了几块瓷板拍摄。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5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6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7、浮梁与陈毅有关。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8、这个瓷板很重要。1960年浮梁的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19、“浮梁”这个名字乍听起来似熟非熟,但只要稍作提醒,便知道它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曾叹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首诗中提及的“浮梁”,便是现在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县。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0、梁古城城门上书“浮梁”两字是明朝吏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本来古人通常是自右至左书写,而他反而行之。原因是他认为浮的梁,根基不稳,作风浮燥,所以经常让人读成“梁浮”,以不断警示自己。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1、“浮梁”这个名字乍听起来似熟非熟,但只要稍作提醒,便知道它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曾叹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首诗中提及的“浮梁”,便是现在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县。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2、了不起的文化长廊!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3、文化长廊《后记》。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4、准确地说,而今的浮梁县已经不是历史上的“老浮梁县”,其下属的浮梁镇(即浮梁古县衙景区)才是浮梁县治所在。自唐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历史上看,一般的县只是七品官职,有的还是从七品,但浮梁不得了,是个五品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厅级”级单位,反正比现在的“县处级”要大。清朝时,五品官员着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和朝廷中的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的着装基本一致,其它地方的县官见着浮梁的县官是要磕头的。所以“浮梁”也被称之为“望县”,即是有名望的意思。

用这一幅作“压题图片”了。

这一幅重新上传,看看显示不?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5、进了城门了。



              26、给老伴拍个照。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7、同上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8、城内的风景。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29、对面走过来几个中老年游客。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0、我在浮梁古城的大街上拍了几幅照。边走边拍,并不局限于纯主题图片,这是我的摄影习惯。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1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2

 

                33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5、准确地说,而今的浮梁县已经不是历史上的“老浮梁县”,其下属的浮梁镇(即浮梁古县衙景区)才是浮梁县治所在。自唐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历史上看,一般的县只是七品官职,有的还是从七品,但浮梁不得了,是个五品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厅级”级单位,反正比现在的“县处级”要大。清朝时,五品官员着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和朝廷中的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的着装基本一致,其它地方的县官见着浮梁的县官是要磕头的。所以“浮梁”也被称之为“望县”,即是有名望的意思。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6、那么,“老浮梁县”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级别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从唐朝开始,这里就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着三大“拳头产品”,即茶叶、陶瓷和大米,它不仅是方圆几百里的商品集散地,还是个“纳税大户”。据资料记载,在白居易写《琵琶行》的那个时代,浮梁仅茶叶税收一项,占全国的八分之三,相当于同时期福建云南两省的税收总和。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明朝以后的海上贸易都是以茶叶和陶瓷作为主要交易产品,而浮梁则是“源头”之一,另一个“源头”是歙(sh,四声)州,即后来的徽州。唐代王敷《茶酒论》中就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诗句,可以佐证。当地也有民谣谈及当时的盛况:“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所以,浮梁能够荣膺“五品县衙”的桂冠,本身就说明它的经济地位。这个可不是随便“吹吹”就能“吹”出来的哟!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7、还有一个问题,“老浮梁县”后来怎么又降级为“浮梁镇”了呢?这涉及到他和“景德镇”的从属关系。从唐宋元明清,以至到了民国,都是浮梁县管辖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是在浮梁的“怀”里“长大”的。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8、1916年,有个陈安来当县长,认为现在战争靠城墙已无用,而景德镇治安混乱,纷争四起,所以他力排众议,提出“指挥前移”,把县署迁至景德镇。而今的古城被称为“旧城”,但旧城的老百姓始终有一种优越感,不承认景德镇是城,称到景德镇为“下镇”,称回旧城为“回城”、“到城里”。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39、可后来“景德镇”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于是在1927年,曾改为“景德镇市”,属县级市,与“老浮梁县”平级。到了1960年,“老浮梁县”撤县建镇,于是“景德镇”便成了“领导”,“浮梁镇”成了“被领导”。到了1988年,当地政府又重新组建 “新浮梁县”,“浮梁镇”依然存在,其辖区范围仅为浮梁古县衙景区一带。那么,历史上的“老浮梁县”去哪儿了呢,其实,他早已融入到“景德镇”的血液里了。但是,“浮梁”在中国的商品交易历史进程中,依然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南第一古县衙”——浮梁古县衙[上](江西之旅第三十五篇)

   40、现在到了古县衙了。可见前边的都是景点铺垫。

【编后】

发布后,图片都不显示,这几幅显示的图片都是重新上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