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看了李松蔚老师的新书《5%的改变》。 这本书是一本问题答复合集,是李老师在2019年-2022年期间,在公众号征集与发布的一系列问答。 44个案例,总有一个案例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看完这些案例,想说:出人意料、意料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不管是看起来多么复杂、多么不堪的问题,李老师给予问题当事人最大的尊重:看到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合理性。 承认问题存在的合理性,是开展问答的最大前提与最深的诚意。 这一点,对于我们老师也是同样的。 学生问题千奇百怪,我们做老师能不能看到学生问题背后的合理性,或者说,看到问题背后的正面动机,只有顺着这个正面动机,我们与学生的沟通姿态才会是平等的,否则就是居高临下的。 02 意料之中的是,所有的问答中,是给到了提问者一些建议的,或者说一些最小行动力方案。这是提问者所期盼的,也是我们读者想要看到的。本质上说,我们想要看到怎么办。 但是这个怎么办,正如上面说到,是最小行动力方案,也正如这本书说的《5%的改变》。太大的改变,有时是让人绝望的,原来问题的惯性太大了。一点点改变,可能是恰到好处的。 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有感触,每一次遇到重大工作项目,看看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一下子就焦虑起来了。我怎么办,把问题给拆解了,然后从一个最容易的小项目慢慢进去,一点点蚕食原来巨大无比的工作项目。 当然了,李老师“5%的改变”思想,对我自己的答复也很有启发。 我也在不断答复一些后台提问,但是我的回答,太全了,企图想要一口气解决当事人问题,现在想想,当事人在我的后台提出问题的时候,内心已经焦虑无比,再看到这样大而全的答复,可能真的无从下手。 一旦无从下手,改变就无法破局。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提出一大堆解决方案,孩子也是头大的。最好给到孩子一个具体、容易操作的方法。 03 本周书,李老师的答复模式是这样的: 1、网友陈述问题。 2、李老师答复。 答复会给出一个小建议。 3、反馈。 提问者尝试在生活中实践小建议,一段时间后,反馈自己的实践所得。 4、复盘。 李老师根据反馈再一次复盘。 这一个流程,非常适应了日常的家校沟通,特别是孩子出现了一些行为偏差。 首先,家长会找到老师,反馈孩子的一些问题。 其次,老师帮助家长分析问题之后,可以尝试提出一个小建议。 再次,家长要在实际中应用这个建议,一段时间后,反馈效果。 现在想来,反馈,才是核心所在。 以往,我们老师给到家长一些建议,但是少了家长实践之后的反馈。 没有反馈,我们可能不知道家长到底有没有做,老师的建议对家长思想有冲击,其实还是远远不够,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行动起来。 最后,老师再根据家长反馈,做一次简答复盘。在复盘中,可以继续帮助家长调整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