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宠37岁书《西苑诗卷》温润含蓄,疏淡秀雅 |后附高清完整版

 杨志远1950 2022-07-12 发布于江苏
王宠,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书画家,尤以书法名世,其小楷、行草为时人称道。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追摹晋唐笔意,楷书以虞世南、智永为师,行书以二王为宗,深得二王妙境。尤其小楷书法,笔画清秀,结字空灵,可见晋唐之遗风,既有二王之俊逸,又有虞世南之气色,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情韵。明代书家王世贞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楷书: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图片

图1《西苑诗卷》局部

王宠是个十分注重古法学习的人,他一生所学不降唐宋,以晋人书法为主要取法对象,在行草书的学习上,他几乎从没有“二王”的藩篱,所以他的作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古法和魏晋风度。
在《西苑诗》里,围绕着晋韵,王宠进行了极富创造精神的古法张扬,很明显,他是对《十七帖》和《圣教序》心追手摹下了一番苦功夫之后,把其中的精髓吸纳出来,然后加上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流行书风,创造出了自己的行书。
当时的流行书风应该就是祝允明那种点画狼藉的浪漫主义草书和他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郁勃之气。他把二者巧妙融合,就出现了《西苑诗》里那种既高古又灵动的神秘气息,呆头呆脑,然后细观之下却越看越有精神,每一个字的厚重与灵巧形成强烈的对比,字与字之间也形成这样的对比,在对比中作品出现了一种空间的感觉,字体形象不自觉地出现了攲侧和横撑,字与字之间俯仰摇曳,遥相呼应,妙趣横生。晚明浪漫主业书家在学习古法的同时加进一些天然情趣,创造地实现了书法在晚明的飞跃,从某种成都来说,王宠的行书创作对他们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

图片

图2《西苑诗卷》局部


古往今来,学习王羲之者甚多,但能有所突破或学有成者却并不多,细究起来也就只有米芾、赵孟頫、王宠和王铎四人,他们中,米得王之迅疾,赵的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四人所得中以王宠为最高,中国人最重气韵,王宠所得的是气韵中的逸气,所以最高。这样的所得,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他用自己所理解的古法来进行创作,创作的时候又把这样的古法置于当时社会主流文化风尚的熏染中,所以作品才写得古趣横生,新意盎然。

图片

图3《西苑诗卷》局部


王宠的高明还体现在他对于信息的分拆与组合上,在《西苑诗》中,不同的笔画和字节中所加进的新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古法精神在他的笔下就体现了形态各异、气象万千的表现形式。王宠另外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他在创作中加进了章草又很明显是时代风尚熏陶下的章草,笔法中没有了波挑,是行书意味浓重的章草气韵,或者说只有章草笔意而没有章草形态,这都是极为高明的书写状态。王宠在这种古法和新意的彼此拆合中完成了他的书法创想,以一种疏淡空灵而又逸笔草草的笔法把他的艺术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4《西苑诗卷》局部


王宠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没有机会去接触历代名帖真迹,他所临摹学习的对象主要是《淳化阁帖》和其他刻帖,学习对象的局限使他的作品在表现上显得力量不足,笔画受刻帖影响太深,显得僵直无生气,缺乏活力。然而这样的僵直却也在无形中增添了作品的明朝中傲然独立,闪亮登场,令当时的书法界为之一振。清代黎惟敬评价其作品时说:“晋人奇迹,世所罕见。所传者,仿书耳。诸体混肴,若出一手,不辩其为谁也。近世吴人王履吉氏独能追踪大令,萧散俊逸,复出流辈,虽不见晋人书,知其为绝艺也。”正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木版气”,才让他的作品获得了更高的赞誉。

图片

图5《西苑诗卷》局部


《西苑诗》是王宠行书的代表作,能比较全面反映其行书的面貌,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王宠书法艺术以及明朝中的叶的书法艺术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在当代学习行草书,进行行草书的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附:《西苑诗卷》高清完整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字:  黄 威
图片:黄 威
编辑:黄 威
审核:侯 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