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山东刘福新 2022-07-12 发布于山东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刘福新

八大关纵横交错,若不是路旁高杵着标志牌,很难断定自己所站的位置。这篇博文配图包括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本篇里的居庸关路图片就是从外边拍的“公主楼”;只因“公主楼”图片太多,就放在这儿了。其实,这也是按时间顺序来编辑,没有问题的。
正阳关一支路和正阳关二支路仅仅围裹着“公主楼”,它们都是南北向街道。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三支路”、“四支路”,我只是在拍片的时候知道“正阳关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由正阳关路朝南陆续岔出了阳关一支路和正阳关二支路。另外,东西走向的正阳关路有个“万鑫餐厅”,我的午饭(早饭没吃,13点40分之后才吃上饭,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饭了?)
特别说名的是:本文第三组图片——“正阳关二支路”,是在“公主楼”之后拍摄的。
片子拍了一大堆,扒拉来扒拉去,究竟放在哪一篇博文里呀?
所以说嘛,图片的编辑工作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一)正阳关一支路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拍于2018年06月17日12点13分。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3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4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5、实际上,正阳关一支路就在八大关小礼堂院落的东边。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6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7、将镜头伸进八大关小礼堂大院里边拍的。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8、我说:“给我当一次摄影模特吧。”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9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0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1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2、正阳关一支路路东的建筑物。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3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4、正阳关一支路的1号。北端路西。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5、用这幅作“压题图片”了。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6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7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8、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9、北端路东建筑物。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0、啊,这一座已经不属于正阳关一支路了,属于正阳关路了。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1、我原路返回。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2、幸福的一家三口。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3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4



                    (二)居庸关路(仅限于公主楼外拍部分)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拍于2018年06月17日12点25分。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将镜头伸进“公主楼大院”拍摄的。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3、我隔着墙一喊,美女都很配合。山东人大方可见一斑。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4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5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6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7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8、我不知道这是买票,误认为排队进入景区。就在两位美女后边挨上了。排队这么长,给前边的美女拍照。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9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0、这一对是排在我后边的。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1、后来才明白过来,我不需要买票,排队干什么?如今的脑子很糊涂。

                         (三)正阳关二支路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这一组是在“公主楼”拍完之后的图片。只能放在这一篇博文里了。

拍于2018年06月17日13点01分(我早饭还没吃呢!)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2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3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4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5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6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7、小长假也有好处,可以拍到许多帅哥美女。但我要说一句了——凡是“清明节”、“上元节”(农历三元初三)、“端午节”(农历年五月初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都与“逝去的魂灵”有关,不能举行这样的活动的。非但不可以举行这么亲昵的活动,就连串门也不允许的。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清明节正日我到昌乐实验高中拍樱花,近午看望恩施曹一民先生。恩师很不高兴,第二天给我打电话(那时候是座机),问我知不知道清明节的含义,我一惊,连忙解释:“老师,我是应邀到校园拍樱花的,不是专门去拜望您的。”这些节日都属于“鬼节”,因此不能串门。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8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9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0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1、
正阳关二支路北端路西的一个建筑物。



青岛行之七:正阳关一支路·居庸关路·正阳关二支路         12、东西向的比较宽阔的街道是正阳关路了。



 

附一:(青岛—散文篇)名人与青岛

【说明】这个转载,那个转载,新浪网竟然将我的这篇文章弄没了——气不打一处来呀!这几天寻找我自己的博文,怎么也寻不到,结果从转载者“悠悠游游”处寻到了。好在作者还挂着本人的名字。

 

悠悠游游 (@youyouyouyou000) 长微博

转载:名人与青岛   (青岛—散文篇)名人与青岛  

 刘福新 

 昨天又到了青岛,是我们学校工会组织的。本来是想写昨日见闻的,不料刚一提笔,却突然里想到了好多好多,只得将此次游青岛的即题作文和图片暂且撇开。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郁达夫,他那篇散文《故国的秋》就提到了青岛。此文开头说: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秋的杰作,在文学界占有很高的地位,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起码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超过它。

 郁达夫此文写于北平,时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即今天的北京。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溶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这正是: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鄙人先不去研究当时的北平,因为敝文的中心是青岛。不过,郁达夫一篇散文里提到了杭州、青岛与北平,这真是独具慧眼,因为这三个地方分别代表了三处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当是没有异议的。

我也不想在这里讨论郁达夫的“清”、“静”与“悲凉”,那得需要篇幅,更得需要时间。不过,略述一点儿也无妨,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我们是很容易理解他写的“悲凉”,那是他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郁达夫彼时正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机时代,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无疑是郁达夫他当时的心境的体现。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都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还有篇《在胶济线上》也是写到了青岛的,不止如此,此文还写到了我们昌乐的首阳山,写到了昌乐城东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两位古代隐士贤人的史事。了解此事纯属偶然,去年在县政协编辑《昌乐一中70年》时,我的一个老同事、网友、文友、校友,现任昌乐一中办公室主任吴文福从浩瀚的文海里发现的。我曾不止一次在“百度”里搜素,可惜至今搜不到那篇《在胶济线上》的原文。

说起青岛,我还想到了另一位国学大师,此人就是梁实秋。

梁实秋写青岛的文字与郁达夫的不同,梁先生是专从欣赏的角度写青岛的。且看他文章中的一段:

“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我是北平人,但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梁老先生的这段话,真是把青岛的特点描写的淋漓精致。

近观写青岛的文,在众多文人中,梁实秋与青岛的感情是最深的。他著名的《忆青岛》,亦经常被青岛人乃至中国人引用,他对对青岛的回忆,出于真挚的情感,出于美妙传神的文字功力,所以我认为并不是溢美之辞。阅其经历,他在1930年受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达青岛,受聘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此后,他在青岛居住了四年,是梁实秋阅历中很有意义的一段。在《忆青岛》中,梁实秋用了许多笔墨描写青岛的宜人气候与质朴民情。然而在梁实秋另外的文章里,我们也能了解到他在青岛的遗憾之语:“我在青岛居住的时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是的,我每每去青岛,也有此种感慨。这倒是殊途同归。

还有三个人是必须提到的,那就是胡适、闻一多和杨振声。

上世纪30年代,胡适曾多次到青岛。1930年中国科学社以青岛作为会议会址,那时,胡适的老朋友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皆任教青岛大学。1930年底,胡适曾计划向蒋梦麟推荐杨振声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就此事专程抵达青岛与杨振声会商。后来,该职务因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由胡适本人担任,但由此可看出杨振声在学术界的地位。

194723的《大公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杨振声小记》的文章。文不长,但其中多有趣闻轶事。当时杨振声在青岛大学任校长,曾电邀途径青岛的胡适到青岛大学讲演。不料轮船抵达后,因风浪太大无法靠岸,胡只好发一电报,电文曰:“宛在水中央”。杨接到电报后,亦回电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份电报均有典出,可谓“用古恰切,酬答至妙”。成为中国文坛一段佳话。

再说闻一多,他在青岛大学时间不长,只有两年,有故居存焉。故居又称“一多楼”,位于今青岛海洋大学校园内,是一座土黄色小楼。一九三0年六月,闻一多应聘来到青岛大学,任教授、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他在寓居的这座德式二层小楼里,授课之余,开始深入研究《诗经》、《楚辞》,还完成了《杜少陵年谱会笺》、《离骚解诂》、《诗经新义》等著述及长诗《奇迹》。一九三二年夏,闻一多离开青岛。

可惜,连这现代史上的地址我都无缘拜访,盖因去青岛虽多,但多是参加会议和集体旅游,匆匆而去,匆匆而归,没有自由活动的余地。现今的人,又大都奢于繁华,对名人故居了无兴趣,故难于称心如愿。

青岛有一个地方叫“八大关”。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而得名。听说现已增到十条。是以我国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些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八大关是到青岛必看的景点之一,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这里把公园与庭院结合在一起,十条马路两侧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

据查,蒋介石在青岛八大关的官邸或者别墅叫“花石楼”,位于黄海路18号,就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此楼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院内面积4.5亩。楼的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花石楼据说是1932年由一位俄罗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 

相传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曾在此住过,也有老百姓说蒋介石也在此避过难等等,总之关于花石楼的传说是太多太多。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为黄海路18号。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

值得一提的是,花石楼前立着两块截然不同的标志牌。其中一块花岗岩石碑,是青岛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84727设置的,将花石楼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注明花石楼1903年由德国人所建。另一块不锈钢制作的标志牌,是19976月青岛市旅游局设置的,注明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此牌记载的“花石楼”始建时间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贵族所建。出现这种不同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至今仍在进一步考证中。

此一处历史遗存,我是很想去看的,昨日赴青岛前,就在工会负责人傅彩生给我打的电话里知道了第二站要去“八大关”的消息,不禁窃喜。但到达青岛后,旅游车辆在“八大关”竟然没有找到停车地方,只得围绕“八大关”转了一圈,后来得知不能下车了,在车里匆匆拍了一幅图片而作罢,“蒋委员长官邸”当然无缘得见。惜哉! 我想,以后再去青岛,一不参加旅游团,二不携带家人,而是邀上两三位知己,在八大关寻一旅馆住下,细细品读一次。不亦乐乎! 

20081023匆就

 

 【部分相关博文链接】

 

(青岛之二----图文篇)半晴半雨游青岛   (2008-10-24 00:35: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b853.html

 

 (图文原创)我的2012年夏季青岛之旅(一)   (2012-05-27 08:47:3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e0tc.html

 

(原创)鲁迅公园——2012年夏青岛之旅(三) (2012-05-28 20:29:5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e0w6.html

 

(原创)百花园与总督府——2012年夏青岛之旅(四) (2012-05-28 21:23: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e0w7.html

 

(原创)2012年夏青岛之旅图片补遗 (2012-05-28 22:29: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e0w8.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