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与境界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修行,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在身心方面的自我把持。公众比较认可的观点,就是个人品德方面的造诣。与世俗认为的修行就是参禅打坐、吃斋念经那样,并不是修行。修行,是修习身、心,并注重行。如《西游记》中,悟空何以叫“行者”?就是一个人在觉醒、悟道之后的勤而习之,即是行者。


境界,指的是一个人修行后所达到的层次。如释家说的达到了不同的果位就是不同的境界,菩萨为自由自在的境界,佛祖是如如不动的境界。如道家说的太上,也就是儒家的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


二者之间,是因与果的关系。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一定的境界。但是,并不是修行了就有境界,修行的方法、方向不对,不会有任何境界。有的人看起来与常人一样,但是境界却非常高。之所以如此,是与一个人的心智有关。心智,与智力不一样。智力,是大脑的生理功能;而心智,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的感悟程度。很多人非常聪明,但是却始终难以觉醒、觉悟,原因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的聪明才智束缚住了,将自己的心智蒙蔽了。


在身、心的修行上,若是按那些专门讲修行的人的说法,非常繁琐,凡人根本接受不了。在我看来,则是非常简单的。很多人一心想着行善、帮助人,然而境界一直上不去。原因在于一边行善、一边造业,或者是明着看似行善、其实却是造业。与其如此,不如所行无害,就是修身。在修心上,时时起善念,善念若干,有时却抵不过一个恶念。因此,不如所念无恶。

那么,修行,就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所行无害、动念无恶,这就是修行。


再看境界。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也可以简单到一句话: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小我,就是分别的清楚明白:我的,你的,他的,等等。因此便有了自私、自利等。到了大我,境界上去了,发大愿、行大善,泽被天下,仍然心中有善、恶的区别。直到心中无善、无恶的区别,那就是无我的境界。


《西游记》里,悟空请观音菩萨降伏偷袈裟的黑熊,观音菩萨对悟空说了一句话:“妖精、菩萨,俱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心中动念,不论善念、恶念,那都是“我”在动,仍然有“我”,不是无我。


修行、境界,原本都是很简单就可以明白的事情。明白了,就可以生出信心,从而立志。如果将简单的事情弄得繁杂,让人望而却步,真不是什么善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