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梦想童年594 2022-07-12 发布于江西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普鲁士什切青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亲王的女儿,原名索菲娅。伊丽萨维塔女皇为俄国王储选妃,大邀各国贵族之女,索菲娅也在应邀之列。得到邀请后,亲王夫妇就携带女儿去圣彼得堡,女皇对索菲娅十分赏识,遂订下婚事。索菲亚十分聪明懂事,其丈夫彼得虽然是俄国王位继承人,但不学习俄语,不想改信东正教,十分不得人心。叶卡特琳娜二世却恰恰相反,她学习俄语,皈依东正教,每天刻苦学习,甚至险些丢掉性命,索菲娅获得女皇伊丽萨维塔和俄国宫廷贵族的一致好评。1744年,索菲娅皈依东正教,改名为叶卡特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6月29日,在女皇的见证下,彼得大公和叶卡特琳娜举行订婚仪式,15岁的索菲娅成为彼得大公的未婚妻,1745年8月,二人完婚。1762年女皇伊丽萨维塔去世,根据遗诏,彼得大公继承皇位,史称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继承皇位后,俄国内政、外交发生很大变化,他立即与普鲁士签署停战协议,要求俄国军队穿着普鲁士军服,撤换军队中的俄国高级将领,并没收教会土地,在宫中修建路德教教堂。彼得三世的内政和外交政策致使俄国贵族十分不满,叶卡特琳娜利用这一时机发动政变,彼得三世被囚禁,1762年7月,叶卡特琳娜加冕,史称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7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主要精力放在内政方面,从1775年开始,女皇将精力放在国外,其间征服克里木,三次瓜分波兰,发动第二次土耳其战争。为实现对外扩张计划,叶卡特琳娜二世征兵数十次,征兵数量在百万人以上。为争夺黑海出海口,女皇建立黑海舰队,配备主力舰、炮舰等设备。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叶卡特琳娜二世在国内推行“开明专制”,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制定新法典。女皇即位时俄国采用的法典仍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尔于1649年制定的《1649年法典》,法典共有25章,967条,许多条款十分残酷,如削耳、剁手等残酷刑罚,随着国内局势不断变化,修订法典势在必行。叶卡特琳娜二世效仿西欧,制定新法典,打算在俄国推行“开明专制”。“开明专制”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的政治主张,其主旨是通过开明君主专制,最终实施君主立宪制。女皇对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十分推崇,甚至与启蒙思想家通信,邀请他们来俄国。为制定法典,女皇亲自起草法律条款,即《给立法委员会的圣谕》,圣谕由女皇花费两年多时间亲自完成。圣谕共分22章,655条款。圣谕完成后,叶卡特琳娜二世宣布成立法律编撰委员会。女皇实施“开明专制”的目的仍是巩固统治,只是以开明专制为幌子,维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一方面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三权分立学说;另一方面强调俄国必须实施君主制,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女皇彻底放弃开明专制制度。

彼得一世历时25年终于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此后,俄国沙皇追随其脚步逐步巩固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同时以外交大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虽然俄国北部边境得以稳固,但南部和西部边境仍战事不断,叶卡特琳娜二世继位后,主要外交任务是打败土耳其及其附属国克里木汗国,兼并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以及巩固在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期间曾三次瓜分波兰,致使波兰彻底亡国;两次发动俄土战争,使俄国最终获得黑海出海口;18世纪末,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可逆转,叶卡特琳娜二世自诩为开明君主,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俄国对外政策也发生变化。

18世纪下半叶,俄国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在南方获得黑海出海口,在西方兼并波兰,在北方夺取芬兰,巩固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叶卡特琳娜二世继位之后,俄国对外政策就发生变化,继位之后,她曾拟定俄国对外政策纲要,即所谓的“北方体系”。该政策主要针对法国、奥地利和土耳其,其主要策略是和普鲁士与丹麦接近,解决与波兰、土耳其的关系问题成为俄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利用北方各国的支持,巩固俄国在波兰和近东的势力。虽然该政策并未真正实施,但成为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思路。为达成目的,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俄国先后与普鲁士(1764年)和丹麦(1765年)结盟,1766年又与英国缔结商约。俄国与普鲁士缔结同盟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普鲁士接近法国,条约规定俄国在同土耳其作战时可从普鲁士获得补助金,双方维持波兰现状,一致对瑞典采取行动。俄丹同盟条约规定,在俄国与土耳其作战时,丹麦也给予必要援助。俄英商约中规定,针对波兰问题,英国与俄国达成一致意见,俄国给予英国商人一些贸易特权;两国共同维系瑞典现状,支持瑞典的亲俄派,给予瑞典政府财政支持,阻止瑞典和法国接近。稳定欧洲大国后,叶卡特琳娜二世利用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去世之机,干预波兰内政。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一)第一次瓜分波兰

17世纪中叶,波兰国势日衰,但至18世纪中叶前,仍是欧洲第三大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之后,波兰国际地位迅速下滑,就军事实力而言,波兰常备军的数量仅为1.6万人,远逊于其他国家,此时俄国常备军数量已达27.9万人。此外,波兰又处于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个大国的包围之下,成为各个大国觊觎的对象。18世纪,普鲁士逐渐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二世在国内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开疆拓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彻底占领西里西亚后,对波兰领土提出更多要求。但就领土和人口而言,波兰仍强于普鲁士,因此普鲁士率先提出瓜分波兰的计划。

就波兰而言,最大的威胁是俄国,16~17世纪,俄波两国长期交战,《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签订后,两国处于均势状态,北方战争后,波兰逐步沦为俄国的附属国。就地缘政治而言,波兰历史上一直威胁俄国,曾多次侵略俄国,因此双方一直矛盾重重,即便后期二者处于和平状态,也是因为迫于俄国的压力,波兰是俄国扩张道路的桥头堡,也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与俄国的缓冲地带。此外,波兰居民多信仰天主教,俄国人信奉东正教,双方也存在宗教冲突。叶卡特琳娜二世继位后,俄国主要扩张的对象仍是波罗的海和黑海,试图打通南方出海口,对波兰的政策只是维持现状,并未接受腓特烈二世的瓜分建议。就奥地利而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其实力下滑,加上连年战争,国内状况逐步恶化,奥地利国王只希望保持北部边境的安宁。1763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病危,叶卡特琳娜二世扶持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伯爵成为波兰王位候选人。奥古斯特三世病故后,俄国官员收买波兰贵族,且以大军压境,最终使波尼亚托夫继任波兰国王。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波尼亚托夫继任波兰国王后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波兰的弊政——自由否定权和自由选王制。自由否定权是波兰政府的一大弊政,该政策规定,一项决议只有一致通过才可生效,只要一个议员不同意,议会的提案就不能通过。因大贵族长期冲突不断,波兰中央政府处于瘫痪状态;自由选王制规定,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成为大贵族争权夺利和强国干涉波兰内政的工具。波尼亚托夫扩充军队、整顿财政、发展工商业,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独立。波兰的改革引起俄国政府的不满,1766年,俄普两国向波兰提出“异教徒问题”,即要求波兰议会通过非天主教教徒同天主教教徒的权利平等法案,波兰议会拒绝后,1767年叶卡特琳娜二世派军入侵波兰。

俄军进入波兰后,波兰人民奋起反抗,一部分波兰贵族与土耳其缔结同盟,在土耳其的支持下,开展抗俄斗争。1768年,土耳其正式向俄国宣战,奥地利担心俄军胜利后会影响其南部利益,故联合普鲁士对俄国施压。1771年,奥地利和土耳其缔结君士坦丁堡军事同盟,奥土同盟令俄国心有余悸;普鲁士也不希望俄国过分强大,又一次提出兼并波兰的建议。为避免外交上的孤立,叶卡特琳娜二世接受瓜分波兰的建议。

1772年,俄普奥三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第一次瓜分波兰条约》。该条约规定俄军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如里夫兰省、波洛茨克省北部,以及维帖布斯克省、姆帖布斯克省、姆什季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地区,俄军所占地区总面积为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0万人;普鲁士获得波莫瑞省部分地区(格但斯克市除外)、海尔姆诺省、乌尔鲍克省和瓦尔米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及库雅维亚部分地区,普鲁士所占地区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8万人;奥地利则占领维斯瓦河与桑河以南地区、加利西亚大部分地区,如克拉科夫省、桑多米尔省南部地区,利沃夫和波多利亚,以及沃伦的一部分,奥地利所占地区总面积为8.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65万人。

1772年,俄普奥三国政府发布联合声明,提出瓜分波兰是为了恢复波兰的和平和安宁,1773年5月,波兰议会在三国的逼迫下,批准条约,1775年,三国又分别同波兰签订不平等的通商条约。第一次瓜分波兰致使波兰丧失30%的领土,瓜分之前,波兰的领土面积为7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150万人;瓜分之后,波兰的领土面积仅为5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剩750万人。第一次瓜分波兰公开表明英法两国对三国联合瓜分波兰的行动的影响有限,欧洲政治格局开始重新分化,形成两个阵营:一是东方的俄普奥阵营;二是英法阵营。第一次瓜分波兰后,俄国国际地位提升至新高度。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二)第二次瓜分波兰

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后,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力主之下,波兰成立以国王为首的常务院,该机构为俄国统治波兰的最高机构,常务院由36人组成,下设外交、军事、司法、警察和财政委员会,为维持波兰的无政府状态,1768年又恢复《波兰根本法》。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后,波兰人民十分不满,波兰的新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一方面打算改革弊政,另一方面成立爱国党,呼吁群众反对俄国统治,波兰小贵族、市民和部分农民纷纷参与爱国运动。

第一次瓜分波兰之后,俄国获得领土最多,令普鲁士和奥地利不满,普鲁士甚至提出与英国和荷兰缔结同盟,削弱俄国在波兰的影响,还曾与波兰结盟抗击俄国。俄土战争和俄瑞战争令俄国腹背受敌,叶卡特琳娜二世放松对波兰的控制。1788年,波兰爱国者同盟借此之机组建议会,呼吁改革国家制度,该议会持续四年,史称“四年议会”。议会存续期间,波兰开始扩充军队,兴建兵工厂,废除由俄国控制的常务院,取缔《波兰根本法》,这令叶卡特琳娜二世十分不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形势发生变化,为共同镇压法国大革命,各国都做出让步,大国冲突暂缓。1790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在西里西亚签订《伊黑巴哈协定》;同年,奥地利和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1791年,俄土两国签订《西斯托瓦和约》,俄土战争也随之结束。法国大革命浪潮影响波兰,波兰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1791年5月3日,波兰爱国者科翁泰颁布新宪法,史称《五三宪法》,该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权归属于国王,国王可任命内阁,废除自由选王制,确立王位继承制度;立法权归属于议会,议会由两院组成,废除自由否决权,采用多数通过的表决制度;司法权归属于法院。《五三宪法》可消除波兰的无政府状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波兰的独立和统一,并促进波兰资本主义发展。宪法通过之后,欧洲各国立刻采取行动,普鲁士废除普波联盟,重新提出瓜分波兰协定;奥地利皇帝则表示支持波兰宪法,但因忙于对付战争,无暇兼顾波兰。179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同奥地利和普鲁士缔结防御联盟,三方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应对法国大革命,防止法国大革命在波兰蔓延。叶卡特琳娜二世称《五三宪法》为“法兰西瘟疫”,扶持波兰国内的亲俄势力,1792年,俄军入侵波兰。

俄国入侵波兰之后,波兰爱国者组建军队抗击侵略者,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仍英勇抗击俄军。1792年,俄军在普鲁士军队的配合下,突破布格河防线,波兰军队退回卢布林。波兰国王迫于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压力,下令停止抵抗,与俄军进行谈判,随后,俄普联军占领华沙,控制波兰。俄军控制华沙后,废除《五三宪法》,组建傀儡政府。1793年,俄普两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条约》,即《圣彼得堡协定》,奥地利被排除在外。《圣彼得堡协定》规定,俄国获得白俄罗斯、立陶宛部分地区和乌克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如明斯克省、维尔诺省、基辅省、沃伦省、波多利亚省、勃拉茨拉夫省和利托夫斯克—布列斯特省部分地区,上述省份的面积共计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00 万人;普鲁士获得波兹南省、格涅兹诺省、卡利什省、显拉支省、英洛佛罗兹瓦省、布列斯特—库雅维亚省、普沃茨克省、拉夫斯克省和马佐夫舍省部分地区,面积共计5.8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00万人。至此,波兰只剩下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00万人口。[34]俄普第二次瓜分波兰后,俄军包围波兰国会,强迫国会批准《圣彼得堡协定》,反对者被俄国军队逮捕。1793年10月,俄国强迫波兰签订《俄波条约》,条约规定,波兰承认俄国已割去的领土及其居民归俄方所有,俄国可在波兰驻军;波兰军队的数量不得超过1.5万人,未经俄国沙皇许可,波兰国王不得对外宣战和媾和,等等。波兰已名存实亡,彻底沦为俄国的附庸。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三)第三次瓜分波兰

第二次瓜分波兰之后,波兰爱国人士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呼吁同俄军作战到底,其领袖为塔代乌士·科希丘什科。科希丘什科出身于中等贵族家庭,为资产阶级代表,曾去法国留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776年还曾到达美国,参加北美独立战争;1784年从北美返回波兰,投身于波兰独立战争。

科希丘什科试图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抗击俄国,1793年,他亲自前往法国,企图与法国一起抗击俄国,同时呼吁瑞典和土耳其一同牵制俄国。此时正值英俄同盟共同镇压法国大革命,法国自顾不暇,波兰依靠外援的计划落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抗击俄国。1794年3月24日,科希丘什科在克拉科夫举行起义,成立最高民族会议,号召波兰18~28岁的男性公民参加起义,抗击俄国侵略者和保卫祖国,起义口号为“保卫民族疆域、国家完整、重获主权和奠定普遍的自由”。起义军规模迅速扩大,4月18日,华沙爆发武装起义;20日,波兰起义者杀死4000余名俄国士兵,解放华沙,将俄国大使赶出华沙。4月23日,维尔诺爆发武装起义,维尔诺被解放。

为获得战争胜利,科希丘什科颁布法令改革波兰土地制度,解放农奴,轻徭薄赋,免除参加起义的农民的一切义务,此项改革得到广大军民的拥护,起义军实力明显增强。但因改革涉及贵族利益,很多贵族从中作梗,起义军开始分化。1794年5月,普鲁士军队从西里西亚进攻克拉科夫,6月6日,俄普联军在华沙附近击溃波兰起义军,此后起义军接连失利。6月15日,普鲁士军队占领克拉科夫,科希丘什科被迫退守华沙,7月中旬,俄普联军猛攻华沙,波兰人民奋起反抗,9月,叶卡特琳娜二世派军增援俄军,10月初,在玛切约维策战役中,科希丘什科负伤被俘,俄军向华沙发起猛烈进攻。11月6日,华沙沦陷,俄军在华沙城内大肆抢劫和屠杀居民,波兰民族起义最终被镇压。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外政策:三次瓜分波兰王国

叶卡特琳娜二世镇压波兰起义后,决定灭亡波兰,但俄普奥三国就瓜分波兰问题矛盾重重,普鲁士和奥地利因克拉科夫几乎兵戎相见,俄国和奥地利都想占领沃伦。1795年1月,俄奥两国率先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协定》,普鲁士因怕被孤立,最终做出让步,三国达成协定。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条约》。

根据该条约,俄军吞并立陶宛,库尔兰、白俄罗斯西部、沃伦省西部地区和乌克兰西部大部分地区,俄国的西部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和布格河一带,共占领波兰领土1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0万人;奥地利占领包括克拉科夫和卢布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马佐夫舍等地,总面积为4.7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万人;普鲁士占领华沙和剩余的波兰西部地区,总面积为4.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人,波兰被俄普奥三国彻底瓜分完毕。

三次瓜分波兰的战争中,俄国获取的土地最多,获取波兰62%的领土,总面积达46.3万平方公里,获取波兰45%的人口;普鲁士夺取的土地面积为14.1万平方公里,获取波兰20%的领土,获取波兰23%的人口;奥地利获取12.2万平方公里,约为波兰领土面积的18%,获取波兰32%的人口。[36]俄国使用武力吞并全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西部边界由第聂伯河沿岸扩张至涅曼河和布格河,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直接接壤。波兰灭国后,波兰人民长期进行民族独立运动,先后爆发1830年和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1848年波兹南起义,以及1863年反俄民族大起义,1863年起义轰动整个欧洲,在长期的反俄斗争中,波兰民族中形成强烈的反俄情绪,其影响十分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