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子胥的复仇:兵圣

 一生一会XH 2022-07-12 发布于江苏
伍子胥的复仇:兵圣

据《史记》说,伍子胥之外,吴王阖闾这个时候还得到一员名将。
这个人,就是兵圣孙武。
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是一部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照例,书的序言要介绍一下《兵法》的作者,他是这么说的:

孙子其人,我不讲。因为史料太少,没什么可讲,讲也是司马迁那几句话。社会上,争故里,瞎编胡说太多,—写一大本,都是骗人。[ 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华书局,2006,P2]

就是说,《史记》之外关于孙武的内容,李零先生认为都不可信。
包括《史记》,他似乎认为价值也不很大。
确实有很多学者,都对历史上有无孙武其人,提出过怀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就排在《伍子胥列传》之前,关于孙武的部分,只有几百字,大意是: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吴王阖庐读了他的兵书,觉得挺有意思,接见了他。
吴王问孙武,你的兵法能够用来训练女人吗?孙武说可以,于是就把宫中美人一百八十人分成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姬——且称为一号美女和二号美女罢——来做队长。但孙武“三令五申”之后,军纪还完全建设不起来。
于是孙武就要把两个美女都给斩了,吴王吓坏了,要孙武不要如此,孙武不听,表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两颗美丽的脑袋砍下来,给大家都看过了,又提拔三号美女和四号美女来做队长。这下令行禁止。这些娇柔美丽的宫女,很快被训练得俨然是一支劲旅了。
但吴王是被伤到了,已经没心思看操演了,孙武感叹:“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但阖庐毕竟毕竟认识到孙武是能用兵的,就任命他作将军。后来,吴王阖庐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杀入了郢都,往北威震齐国、晋国,名声传扬于诸侯间,孙武都是出了力的。
显然,这篇孙武传,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一个军训宫女的故事。而这种不在任何复杂的历史情理链之内,出场人物不妨换成其他任何人的故事,往往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的寓言。——寓言就总是跛脚的,思考的时候千万不能发散,比如按照宫斗剧的思维看,就让人很怀疑孙武是三号美女和四号美女请来帮忙的,好除掉压自己一头的妖艳贱货。
更多现代人看这个故事,恐怕会觉得孙武有点心理变态。把美女当珠玉、宝马一样的财富象征,是古代社会的普遍认知;美女会带来灾祸的思维,也一向很流行;但这种通过践踏美女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才能或尊严的心态,春秋时似乎还不常见,战国秦汉以来,则变得非常流行。
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说,平原君家有个美人,在楼上看见一个跛子打水艰难的样子,就大笑起来。这个跛子就找平原君说,我不幸残疾,而您的后宫里的美人嘲笑我,我希望得到这个美人的头。
平原君随口应承,但跛子走后,却嘲笑他的要求太过分。结果一年之后,门客大半都辞去了。平原君惊讶,一问,才知道大家认为自己“爱色而贱士”,所以才走了。于是平原君赶紧斩了美人向跛子道歉,才挽回局面。
又如燕国的太子丹为了刺杀秦始皇,讨好荆轲,对他的要求无不应承。众多对荆轲好的表现之一是,荆轲说一个弹琴的美人手真好看,太子丹就把美人的手斩下来,送给荆轲。[ 见《燕丹子》,此书具体成书时间不详。不过《刺客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提到,有些社会上流传的太子丹、荆轲故事,自己不敢相信,没写进正文,并举了几个例子。而这些事例《燕丹子》都写到了,可见成书虽晚,书中内容口头流传的时间,却可能很古老。]
这些都是故事未必是事实,但很能反映创作者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的心态。
男权社会最核心的结构,不是男人压迫女人,而是少数男人统治多数男人和所有女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正是点明士人和美女有相似性:都依赖某个上位者的赏识,实现自己阶层跃升的欲望。
正因为这种相似性,就存在着竞争关系。
士人和美女,都指望着国君或者大贵族重点关注自己,如果这位君主热衷做士人的知己,花在女人身上的心思,就少了;反之也一样,一天到晚泡美人堆里,谁还关心你们这些士活得如何呢?
春秋是阶层壁垒很难打破的贵族社会,因此这种竞争反而不激烈。战国大争之世机遇无限,这种士人喜欢美女被杀害的故事也激增,正反映了彼此生态位相近,因此资源争夺之残酷。其实就类似今天,要讨好女权,最容易得罪的可能就是弱势的男性。因为大家性别不同却本是同一个阶级的兄弟姐妹,打断了骨头筋相连,所以彼此仇恨才特别深。统治者地位倒是很超然的。
孙武军训宫女的故事,或许也是类似思潮下产生的。

这个故事讲完,孙武的传记也就剩一句话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这句话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就比较容易进行核验了。
这些事,分散在《史记》的《吴世家》《楚世家》《齐世家》《伍子胥列传》等篇中,各篇有的根本没提孙武的名字,有的孙武的名字跟在伍子胥后面出现了一下,但孙武从来没有独立的事迹。
如果他真的很“有力”,不应如此。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事,最重要可信的记录都是《左传》而不是《史记》,而《左传》从来都没有提到过孙武这个人。并且《左传》对这些事的记载是高度自洽的,也不能说是作者有疏漏,可以再塞一个重要人物进来。
所以有人猜测,孙武其实就是伍子胥。因为孙武和伍子胥的性格和能力,有相似之处,并且,《史记》说孙武是齐国人,而伍子胥的后代就到了齐国,而且改叫“王孙氏”。甚至于伍子胥这个伍,和孙武这个武,在先秦的文献中通用的情况,也不罕见。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猜想。
当然还可以有一种更简单粗暴的猜想:先秦时期出现了一部伟大的兵书《孙子兵法》,但我们不知道作者是谁。
现代人应该很容易理解,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作者并不一定是名将。
写《战争论》的克莱塞维茨,拿破仑的手下的败军之将;提出海权理论的马汉,作为美国的海军少将,也很平庸。但是他们的著作,也都是最伟大的军事著作。
同样的道理,《孙子兵法》写得好,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运用之妙,但不是一本可实践操作的手册。正像后世精通孙子兵法的人很多打仗水平稀烂一样,《孙子兵法》也不一定要是名将写的。
但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古人不大能接受这一点,所以既然孙子兵法这么伟大,就要发明出一个名将孙武来。
接下来的历史走势,我们还是按照没有孙武的版本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