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天!明星老将垫底,年轻基金经理上位,现在该怎么买基金?

 心翔PN 2022-07-1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生面孔”基金经理
 图片

公募基金上半年排名争夺战结束,这两天估计很多朋友也都看到了排名情况,我们之前也做了初步盘点。

这里就简单给大家贴下偏股混合基金、灵活配置基金和普通股票基金的前十:
 
图片
偏股混合基金(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下同)
 
图片
灵活配置型基金

图片
普通股票基金

半年的业绩,参考价值有限,不过这里bo姐注意到一个现象,这次上榜的基金经理,大多是管理经验5年以内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基金经理,其中很多都是生面孔。

拿夺冠并且包揽收益前三的黄海来说,目前只有两年不到的基金经理任职时间。
 图片

黄海的的基金主要是配置了煤炭和地产板块,他在投资中比较看好低估值、稳定分红的价值蓝筹,此前一直长期重仓地产,不过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增配煤炭行业。

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不算长,不过黄海的投研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从业年限超12年,之前在券商和信托等机构,担任项目经理、研究员、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等职务。2015年进入万家,现任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这里也要强调下,对于一个基金经理经验的判断,任职基金经理时间固然很重要,但也要综合看一个基金经理的投研经历。

还有管理先锋聚利A的孙欣炎,2年多的基金经理任职经验,基金配置比较均衡,覆盖成长性行业和低估值防御行业。

两只偏股混合基金上榜的贾腾,目前基金经理任职经验是三年多一些。他是价值投资策略,深耕可转债研究,擅长跨资产类别、跨行业比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除了这些做资产配置、价值风格的,还有一批投资新能源等科技股为主的新锐基金经理。

比如管理财通资管新能源汽车混合发起式A的邵沙锞,目前只有半年多的基金管理经验。

创金合信资源主题精选股票A的李游,任职经验是5年多一点。

其实bo姐去年就注意到,榜单上的基金经理有年轻化的趋势基本被中青代霸占《冠军基金经理们,越来越“嫩”了》。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押注新能源,手握两只2021年翻倍基的崔宸龙,只有1年半的基金经理任职经验。

老将去哪了?
 图片

年轻基金经理霸榜的同时,以往的明星老将业绩滑坡。

这两年最赚钱的,一个是新能源等科技股,一个是煤炭等周期股。

而老将们擅长的消费、互联网、医药,整体收益比较惨淡。

比如朱少醒的富国天惠成长混合(LOF)A,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都是大幅跑输同类平均,即使时间拉长看近三年业绩也有不及。
 图片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网,截至2022.7.11,下同

从一季报看,基金主要布局在消费和医药,新能源方面布局并不多。
 图片

还有刘彦春管理的规模最大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一季报十大重仓股里甚至也没有包含宁德时代。
 图片

图片

睿远的傅鹏博靠着前面的积累,近三年业绩依然较为出色,但今年亏损非常厉害。

图片

对于这些老将,基民也是有很多质疑,觉得老将是不是功成名就了,选好股就不怎么管了,躺平了,以及今年新能源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死磕医药、消费等,不去买新能源、周期股等。

这里bo姐想说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基金经理,一定是要自己擅长的行业里,投自己看得懂的公司。

很多基金经理,往往能力圈就在自己最擅长的三四个行业里,他们可能从研究员时代就开始深耕这些行业,能力圈的拓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七八年前钢铁、化工研究员不吃香了,艰难转型互联网、消费研究员。这两年则是互联网、消费研究员不吃香了。都知道新能源、半导体研究员抢手,但这种高科技行业,转型并不容易。

最近bo姐甚至听朋友说,一位互联网行业研究员,拿了N+1赔偿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先去送外卖过渡。

之前看一位擅长消费的基金经理,硬是去做科技主题基金,结果因为短期业绩不佳,在消费、科技和金融地产之间乱且,游移不定,结果肉没吃到,两头挨打,收益大幅跑输同类,基民更加炸毛。

所以说,基金经理能在不适合自己的行情中,即使业绩低迷,也坚守自己擅长的行业,是难能可贵的。

而且现在公募上半年排名战结束,又要整军再战,下半年市场风格会不会切到传统成长股,也很难讲,像医药已经有点起势的意思。

这个时候两头跑,万一踏空,可就吐血了。。。

一般来说,基金看两年、三年业绩就能知道个大概,但也要考虑到这其中是不是有适合基金经理的风格。

基民的应对
 图片

道理都懂,过程依然难熬,实际操作中,跟随明星老将,这两年收益不佳的基民该怎么调整呢?

一方面可以增配一些新生代和中生代基金经理。

另一方面,可以关注基金有无增聘,或者心仪的基金经理,有没有和其他擅长新能源、半导体的新锐基金经理共管的基金。

Bo姐看了下,这些基金,今年的配置相对较为均衡,也有着不错的业绩。

比如中欧明睿新常态混合A(001811),由周蔚文和刘伟伟共管。

周蔚文带有“自上而下”的特点,以行业景气为依据,成长为主,兼顾价值,行业配置相对来说比较均衡。

刘伟伟拥有近10年新能源行业深度投研经验,研究范围覆盖电力设备、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高成长行业。

两人合作下,基金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业绩:
 图片

还有信澳匠心臻选两年持有期混合(010363),由冯明远和李淑彦共同管理,冯明远擅长新兴产业和科技股;李淑彦擅长研究周期业、制造业,比较喜欢控回撤。

基金也是成长和价值兼备,2020年10月成立以来,逆势取得了出色的超额收益。

图片

还有我们刚刚介绍过的中泰兴诚价值一年持有混合A(010728),姜诚负责“深度价值,追求高胜率”;田瑀负责“超级成长,追求高赔率” 。

同期沪深300下跌超20%的情况下,取得了近30%的收益,今年收益也超6%,持有体验极佳。

图片

对于多基金经理共管的模式,一些基民可能担心挂名等问题。但bo觉得,现在行业日新月异,如果基金经理能力圈互补,双基金经理,三基金经理是很好的模式。

可能是上面说的行业能力圈互补,也有债类资产和权益资产的互补,A股和港股市场的互补等等。对于没时间买太多基金,自己来做均衡分布、跟踪的,这种多基金管理,布局全面的基金是不错的选择。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