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江: 今日看邓拓捐献的苏轼《潇湘竹石图》——豪举也罢痴举也罢,千秋仰高风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7-13 发布于宁夏

       眼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的《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将于7月14日闭幕。

       1.今日再观邓拓捐献的苏轼《潇湘竹石图》

        今年是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的中国当代新闻大家、散文家邓拓诞辰110周年,中国美术馆于2022年6月21日至7月14日举办《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展出邓拓捐赠书画70余卷(幅),约为他1964年捐赠数的一半。其中有著名的苏东坡题款《潇湘竹石图》,当今视为苏东坡传世的两件画作之一。

当年,邓拓捐赠藏品在中国美术馆初展的时候,我去看过。10年前举办邓拓诞辰百年纪念研讨会,我参加并作发言,其中说到邓拓捐献古代书画精品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他的高风亮节泽延千秋。

为这次展出,邓家公子邓壮先生为我发来一篇文字,谈及他所知道的父亲收藏和捐献此画,又连带捐献大批古代书画的经过。

由邓壮先生文章的带动,加上近些年来对此事所知的一些积累,我专程去中国美术馆看了这次展览。对苏氏“石竹图”看得尤为仔细,作一番笔记。事实上,专程去看这个展览的,有许多人像我这样,入馆后直奔此图而去。然而要知道这幅画百年来的经历,还要花一番功夫。

近年来,有许多新的关于邓拓捐献的史料出现,人们对他当年捐献的苏轼《潇湘竹石图》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里作一些叙述。

图片

 有道说“纸寿千年”,那么在纸或绢上作画,能够逾千年流传至今,一定是十分稀少的。作为宋代诗人之首的苏轼苏东坡亲笔画作能够传到今天,则是奇中之奇,他的画作后面必有丰富的故事,其中收卷之作——邓拓收画又捐画的经历,也必然是寻味无穷的故事。

 邓拓是我工作之处的前辈、老领导,以我对他经历的了解,看到这幅石竹图,感慨要增多一层。

   按中国画史所载,苏轼诗词领冠宋代,书法是千古名家,而且也能画。不过画名为书法光辉所掩,加上不像书法那样有无数拓本,知道的人少了,见过的人就更少了。

 先说另一件《潇湘竹石图》的姊妹图——相传苏轼另一画作《枯木怪石图》,在2018年11月26日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卖会上,最终以4.636亿元港币(约4.1亿元人民币)成交,紧随黄庭坚《砥柱铭》,成为中国书画拍卖第二成交高价的作品。

相比于《枯木怪石图》,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价值更高。

2.细看苏轼《潇湘竹石图》

图片
图片

 苏轼画作《枯木怪石图》,原件久藏日本。

   《潇湘石竹图》的画幅尺寸略大,画面更丰富,如果以货币价值来衡量,无疑会高于《枯木怪石图》,这也使人更加高看一筹。

到展览现场可见,“潇”图为一长长手卷,在未能全部展开的情况下。幅长近10米,高约盈尺,画卷接幅上有元明26人计3000多字题跋,有的记述收藏传承,大多抒发赞叹之情。

图片 

   《潇湘石竹图》全幅画面(23×105.6 厘米)。

图片

苏轼《潇湘石竹图》(主要画面部分)石色淡,竹叶深。

    这幅画,邓拓于1961年从白坚手中购得,绢本墨色,23×105.6厘米。画面不复杂,浓淡相映,几竿翠竹依偎苍老的大石头,远近处有茫茫湘水。此画在邓拓手里保存了3年,捐献于1964年。

再看款识。《潇湘竹石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公元1080年—1085年)画赠予孙莘老的,落款中的“莘老”,即孙觉,苏东坡同年进士,与苏东坡在政治观点相一致,一同受到政治迫害。

这5个字当为推断苏东坡真迹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这5字是苏东坡亲笔写下的,写明受画人,再加上作者签名。

5字墨色很淡,可能是绢本不吸墨的原因。从字体上看,确实很像苏字,但显然不是出色的苏字。事实上,即使是出色的书法家,不可能字字都写得令自己满意。

图片

《潇湘竹石图》卷末端题“轼为莘老作”5字款识,原笔迹虽淡,但是清晰。左侧是3个收藏印章,从上到下分别为“邓拓珍藏”“西克白氏”“隆平之章”,是这幅画最后两位收藏者的印章。

3.从早期题跋看此画的最初流传

画卷上保存下来的各家题跋,则是判断此画是否传承有秩序重要依据。

 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时在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原文说:

东坡竹石戏墨始见于湘中故家,绫背象轴如旧。越十五年,其家子孙物,故使婢售于市,偶予见之,岂造物相成于予?躬惜绫轴已剥落矣,竟以石米易之。

坡仙笔迹宛然可敬,予不能留意,专为梁台杜聘君德甫献。德甫乃好事博雅君子,故予不惜之

这段话是说,苏东坡此画由湖南一望族人家收藏250年后,被杨元祥在友人家中发现时,精致装裱保存完好。但15年后,这个家族渐趋衰落,其婢女在市场上出售此画,杨元祥感到惊讶,用一石米换了下来。又寻思自己还不是收藏此画的合适人家,于是转手南京梁台的收藏家杜德甫。

杜德甫用20两黄金买下这幅画。传到明洪武初年(1370年)梁台收藏家李秉中用黄金50两从杜德甫之子手中买走《潇湘竹石图》。

图片   明永乐元年(1403年)吴郡(今苏州)钱复的题跋叙述了此画在明朝洪武初年从杜德甫转入李秉中手中的过程。

但是从题跋内容来看,明代中期延至清代,这幅画的传递有明显断续。尤其是在近代,这幅画流传情况更是多有不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邓拓是怎样收藏到《潇湘竹石图》的?

4.邓拓的早期文物收藏是怎样开始的

邓拓是我国早期共产党人中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品德高尚的新闻业领导人,出生在福建文化世家,自幼研习传统文化,从少年时代起还接受了现代学校教育,直到大学。即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他也保持了对中国古典书画的喜爱。

但是,喜爱归喜爱,也就是看到的话多看一眼,在早年谈不上收藏。直到进入了解放战争,1947年以后,华北解放区有了稳固的解放区,随着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兴起,邓拓的文物收藏渐渐开始。根据他的夫人丁一岚回忆,邓拓的书画收藏大致从1946年秋他来到张家口开始。如果说此前也有,那是很零星的。

邓拓的文化收藏集中在中国传统书画。1947年以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华北解放区开展起来,大量的“地主浮财”被清扫出屋,吃穿用品、生产工具通常情况下很快就均分给贫苦农民了。有一些文化用品包括书画,这时往往成为无人问津的东西,出现了大量的抛弃和毁坏。有一些土改工作队员发现了,知道晋察冀日报社长、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邓拓喜好书法绘画,把一些分不下去的书画送到邓拓这里来。由此成为邓拓最初的书画藏品。(本世纪初,人民日报战争年代资深记者陈勇进前辈向本文作者的回忆)

进入1948年秋季,解放战争胜定的局面逐渐显现,华北人民政府着手筹建华北地区博物馆,邓拓是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时,他面临的收藏品就丰富了,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青铜器。邓拓个人的收藏还是集中在书画上,其他类的文物作了登记,设立专门机构保管。后来,华北博物馆的建设计划取消,为建馆已经收集起来的文物在战争胜利后全部移交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1949年7月,时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的邓拓调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直到1957年,此后又担任了一年多的人民日报社社长。

这段时期,在邓拓一生中最为繁忙。人民日报事务千头万绪,国内各项运动瞬息万变。就他的家庭来说,5个儿女相继降生,尊老抚幼,也是邓拓必然承担的。这期间,他有一些收藏,甚至还影响了人民日报的一些资深记者如陈勇进等人也喜好此道。但总体上说,业余时间极为有限,收藏书画数量也很有限。

 1959年,邓拓离开人民日报,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彭真),负责文教事务,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设筹备组组长。

 这时,他从石家庄把当年华北人民政府筹建博物馆时收集的相当一部分文物,尤其是燕赵青铜器,送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也从这时起,邓拓的古典书画收藏热情又高涨起来,他成为琉璃厂一带文物商店的常客,座上多有书画界名家一起探讨。

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有心撰写一部中国古代绘画史。

邓拓在少年时代有绘画基础,后来也时有染墨。此次中国美术馆展出邓拓在北京生活期间绘制的扇面《瓯江风景》,可见一斑。

图片

  邓拓绘制的扇面《瓯江风景》,瓯江是浙江南部的大河。

图片

邓拓扇面款识:“瓯江风景。辛丑仲夏回忆旧游有感而作,藉以消夏”

5.收藏苏轼画作的机会就是这样来临的

就在邓拓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三年困难”时期开始了。经济滑坡,民生艰难,这使邓拓刚刚开始的书画收藏非但曲高和寡,而且引人注目。

1961年某个夏日,有一次邓拓从外地出差回京,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许麟庐前来告诉他,几天前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拿着一幅苏东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去故宫询价,准备出让。故宫鉴定专家徐邦达说,史载流传于世的苏氏绘画只两件,目前所知一件真迹《枯木怪石图》在日本,你这件苏东坡的画卷是赝品。

对“赝品”的评判气得收藏人携画拂袖而去。

邓拓听了,感到很遗憾,急忙拜托画家朋友帮助,打听这位携有《潇湘竹石图》的人到哪里去了?希望能有机会看到这幅苏轼手卷。

不久,许麟庐又告诉邓拓,那位收藏《潇湘竹石图》的人将从包头回四川路过北京。邓拓即告诉如果来京,请将画作带来一观,或可以商量转让。

在此前后,邓拓到他熟悉的著名画家周怀民家中,看过了他收藏的一本日本画册中刊印的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两人对苏轼画作传世的可能性做过一番探讨。

不一日,许麟庐果然带着《潇湘竹石图》收藏者白先生来到邓拓家中,在书案上展示了全图。

图片

许麟庐,1916-2011,国画家、书法家和书画鉴赏家,1957年起在北京荣宝斋工作,是邓拓购藏苏轼绘画的见证者。

看了好一会儿,画卷续卷中有好几位名家如杨慎的字,邓拓必定是熟悉的。最后邓拓对白先生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幅画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是囊中羞涩。老先生,你看准备要多少钱?

这就直奔主题了。邓拓的公子邓壮有记载:“父亲当时想,苏东坡的画作从来只见书载不见物,真迹可谓稀世珍宝,不管它是真是假,总不能让这难得浮现于世的机会错过。更何况,假若此画是真,再次失落民间遭到不测,那将是国家历史文化的一大损失。”

最后成交话定,这位白先生双手作揖说:“这是我的心血,由您保存我就放心了,关键在于我庆幸遇到了知音。”

邓拓连连说:“过奖,过奖。在中国古代绘画鉴赏的造诣上,我不过是个学生,完全是为苏东坡的艺术成就和他的气质所感召,入迷而已。再说,有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就《木石图》《竹石图》两幅,若我能够有幸珍藏一幅,乃我的大事。”

当时谈定的转让价格为人民币5000元。邓拓当即付给这位先生2000元,并且答应3天后全部付清。

原来,邓拓一时上拿不出这笔钱,现付了2000元是因为他正好手头上有这笔钱。

5000元,现在看来数目不算大。但在1961年的普通人家看来,这是天文数字一般的巨款了。

以当年邓拓作为高级干部的月工资来说,他每月工资收入约在260-300元左右。这样看全年工资收入4000元左右,在当年是一个高收入者。当时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标准月工资为人民币56元。

然而邓拓要抚养5个子女,还有优养老父亲等等家庭支出。夫人丁一岚在抗战中投身革命,是司局级领导干部,但全家日常支出不小,邓拓要一口气拿出5000元就不易做到了。

第二天,邓拓将荣宝斋经理侯凯邀到家中,商定由荣宝斋派人前来,从邓拓藏画中挑选作品购下,凑齐3000元为准。后经荣宝斋作价,从邓拓处挑走了14张古代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卷》由此加入邓拓收藏行列。

文物鉴定大家启功评价此事时说:“豪举也罢,痴举也罢,在对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说起来,这个举动的意义并不亚于一卷苏东坡的墨竹!”

    (未完待续)

2022年7月10日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