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衙署周边街巷系列之总局街上那些尘封的记忆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街巷名称记录了城市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文脉。一座城市里有着数不清的街道和房屋,人们在街道与街道之间穿行,或是驻足攀谈、或是进店购物,又或是匆匆而过。时间一久,道路似乎变得模糊起来,人们记不清那些曾被自己踩在脚下千万遍的街道上,到底是铺满了黄沙,还是方砖,更记不清这条道路本身的模样。大家更为记忆深刻的,往往是道路两边的房屋,那些不断变化、拆建、增高的房屋,和它们曾经带给我们的故事。在每一条街道都笔直的绥远城里,人们记住那些街道似乎变得更为困难,唯有街道的名字才能让人回想起那些久违的片段。


  巡捕局

  这样一条主干道上会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先来说说总局街上的“总局”。据载:清宣统年间(1906年由绥远将军贻谷设立),贻谷将军是79任将军里非常有作为的一位,后被蒙冤发配,民间传说贻谷受不白之冤罢官,临行前,走到将军衙署门前,悲愤高呼“十山九山秃,黑水向西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辛亥革命后,贻谷旧僚岑春煊上书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贻谷翻案,徐派马福祥调查后,北洋政府为贻谷平了反,并且赐给他一面“蓍英望重”的大匾。以示表彰。民国十五年(1926年),贻谷病死在河北省易县。因巡捕总局设在本街南口,故称总局街。那么,这巡捕总局是干什么的呢?说白了其实就是警察局,回想一下影视剧里的场景,总会看到“巡捕”,或是“捕头”、“捕快”,指的都是现在警察一职,负责这片地区的治安,对小偷、强盗进行抓捕,还要侦破案调查各类案件。到了民国的时候,巡捕总局就被称之为巡警总局了。到了民国2年,又把巡警总局直接改成了警察厅。这样一称呼,大家应该立刻就明白了。据载:巡警总局,下设四所分局,分驻该城东、西、南、北四街。这些巡警兵共120名,其警官和巡官大多由绥远武备学堂的一些毕业生担任。同时,土默特旗也创设了巡警兵。民国2年(公元1913年),将归绥巡警总局改为归绥警察厅,各县巡警营改为警察所,隶属归绥观察使公署管辖。民国6年(公元1917年)2月,改称绥远警察厅。民国8年(公元1919年),始设绥远全区警务处,绥远警察厅隶属于绥远全区警务处。


  警笛声

  有着警察局的街道,治安一定是好的,任哪个大胆的贼也不敢在这附近做坏事。不过,在日伪时期,整个政权都被日本人控制了,明明是保护百姓的执法机构,也在日本人的强迫下,变成了暴力机关。所以在这条街上,又出现了一丝凝重气氛。一位91岁的老者这样回忆:“日本人来的时候,我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在这条街上居住了。总局街的东面就是将军衙署,而那时候的将军衙署也被日军占领,成为他们办公的地方。自然总局街上的警察局也就成为日本人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候的我年纪很小,只记得父母总是叮嘱我,不要在街上乱跑,更不要在将军衙署和警察局面前玩耍。可小孩子的好奇心总是那么强,我还是禁不住好奇跑到警察局门前看那些士兵。我记得当时警察局门口有一个人手里拿着枪向我走来,嘴里还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打着手势,意思是让我离开那里。当时我害怕极了,看着那人凶恶的表情和手里挥舞的枪支,一屁股坐在地上,动也动不了。还是母亲飞快地跑来,把我抱回家的。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什么那样害怕,但自那之后,我便再没有靠近过那里。”

  这位老者又讲倒:“除了这件事,这条街上另外一个让我感到恐惧的就是警笛声,非常紧张和刺耳的警笛声,从警察局的大门里发出。不知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反正一听到这个声音,就可以看到总局街上慌乱的人们,大家都低着头快速地前进,不一会儿就全都回到自己家中了,可能总局街有警察局的缘故吧,反正街上的人们常常给我留下这样一个印象。” 

     总局街也是一条南临西街北接北垣街的巷子,据老人讲过去在这条街中段的两面有好几个政府办公的单位,后来也都成了政府的宿舍。过去总局街南口的西侧是西街派出所,院子里有一个木制的蓝球架。东侧是邮局,将军衙署。这里说一下耶稣教堂,记得那教堂是坐西朝东的一褐灰色墙体和人字顶的罗马建筑,房和院虽然不大,但那小院里的松树绿油油的,比起别的院落来干净也安静的多!有时偶然能听到教堂里传出的琴声和歌声。总局街南口往里一点的东侧后来建了一个国营浴池。

     现在的总局街是一条南北通道,北至北垣西街,南至新华西街,由南向北单行道,我们走在这条百年老街,想像一下几百年的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