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西护城河巷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艺术厅北巷再往西是西护城河巷,这也是清朝所建绥远城的西城边,过去这条街应该就是护城河。

      绥远城的周长为1960丈,按清制合9里13步。城墙高2.95丈,顶阔2.5丈,底宽4丈。城墙构筑很特殊,分立体三层(外墙、夹墙、内墙)为一体。墙基为“白灰三合土”,上铺花岗岩石条,明3层暗2层,再上为城砖和夯土。现残存于旧内蒙古党委大院的北、东城墙共约670米,虽经近280年的风吹雨打,但仍基本保持原貌,由此可见其坚固。城墙顶上铺有砖面,上建女儿墙,高3尺5寸。城之四角建有角楼,面宽各七楹,斗拱飞檐,蔚为壮观。城墙上有炮位44座,分布在城墙四周。这些都充分展示了绥远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风格。

     在绥远城外四周有护城河,河宽约5丈。正对着四城门之河面上各建有吊桥或石桥,以通城之内外。其中南、西门外河面上为石桥,余为吊桥。护城河是加强防御作战能力的一种工事。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一般有城就有护城河,其目的就是在敌人进攻城池时,可有效地防止敌人靠近城墙,或增加进攻者的难度。护城河之两岸长满了各色野花,垂柳随着微风轻柔曼舞,构成了“归绥八景”之一的“柳城荫绿”。

     城墙外环绕护城河,河道上宽20米左右,水源为发源于大青山的哈拉沁河。四座城门外河道上各建有一座吊桥、两座石桥和一条泄水河。南城墙两侧建有水闸,用于防洪泄洪。

     解放初,呼市有旧城、新城、车站三片居民点,新旧城之间除一些零星的建筑外,大都是沼泽草滩和洼地,一片荒凉的景象。民谣云:'无风三尺尘,有雨满街泥,道路不平,电灯不明。’可见当年城市的破旧和简陋。解放后,人民政府整修街巷、清理环境卫生、营造园林。

     当时有人说,古城是清代的满族城,应当保留下来;另有人说,城郭是封建官僚们生存的老窝,现已解放,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古城已失去作用,且影响交通,已无保留必要。当时许多单位建房,砖瓦供不应求,于是有人提出拆除城墙,有关部门决定对绥远城墙进行拆除。”  城砖用于修建市政仓库等!

    1951年,因交通不便,首先拆除了西城门瓮城;

    1953年秋天,又为了公共汽车行驶方便,从西门南侧拆开大口子,直通中山路;

    1955年,因修建新华大街,又从西城门北侧拆开大口子,直通新华大街;

     1956年修呼伦路,开始拆除西城墙,当时西街派出所驻西城门楼,次年迁出后拆除了西城门。

     南门外按当时的分区规划向文化区发展,1952年桥靠村农民为建筑内蒙古党校礼堂,开始拆除南城墙;因兴建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院等需要很多建材,1954年拆除了南城门的瓮城,1956年拆除了南城门。东城门外有奶奶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庙会,成千上万的市民逛庙会。为了方便交通,1952年拆除了东城门瓮城。东门外被确定为工业区之后,为使交通畅通,1956年拆除了东城门;并拆出一把大瓦刀,与城砖同重,民间传说是“镇城刀”。1960年后拆除东城墙南段。

     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北城墙西段,拆城砖、挖城墙筑小高炉,使北城门以西的城墙基本拆除;另因北城门外为仓库区、军区等单位建设,进行了拆除!

    在西护城河巷旁边是内蒙古日报社旧址,1950年1月1日,《内蒙古日报》暂时停刊,报社从乌兰浩特迁往张家口,1952年11月15日,内蒙古日报社迁往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

    顺着这条巷子一直往北走,就是星火巷,星火巷上有座小学,名“北垣小学”,建于1963年,当时由于苏虎街小学生源太多,从苏虎街小学析出建了“北垣小学”,现在也是呼市名列前茅的小学,一座好的学校,是需要历史的沉淀和校风的传承,在从哲里木路以东,呼伦北路以西,北垣西街以南,新华大街以北的方寸之地,两座小学一脉相承,为呼市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