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2年,上海大学“罢课风波”后,正值中共二大作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决议,中共中央考虑,请国民党出面办校于发展有利,于是通过上大学生组织请于右任出任校长,邵力子任副校长。党中央派邓中夏到校任校务长(即总务长),主持日常校政;瞿秋白任教务长;陈望道任学务长。1923年成立校务行政委员会,设置四个系:社会系、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美术科。 在中国文学系里,沈雁冰讲授西洋文学史、小说研究,徐蔚南时在复旦实验中学任教,受邀讲授法国文学。徐蔚南由此结识沈雁冰,两人又都是新南社的成员,“交谊其深,深得沈雁冰的激赏(李炳华语)”。1925年7月14日中国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黎里举行,会后举办了5天的讲学会。7月18日晚沈雁冰、杨贤江、邵季品应邀来到黎里讲课。7月19日,毛啸岑与柳亚子、徐蔚南三人担任讲学会主持,沈雁冰讲“甘地主义与中国”,杨贤江讲“青年问题”,邵季品讲“中国国民历史的使命”,三人讲课的丰富内容把讲学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吴江县志》第15卷第2章)经沈雁冰介绍,徐蔚南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1921年由周作人、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等12人发起成立,正式登记会员共172名。据舒乙先生在《文学研究会和它的会员——纪念文学研究会成立七十周年》一文介绍,徐蔚南于1925年加入文研会,入会编号是144。他从入会到1931年期间,在文研会主办的文学杂志和副刊上共发表作品14篇,其中创作10篇,翻译4篇,排在所有会员发表数量的第59位,是文研会主要撰稿人之一。 其实,早在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徐蔚南还未加入文研会之前,就已经在文研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作品,例如:1922年在《小说月报》第13期上分别发表了翻译诗歌《微笑》、《狱中的人》、《勃来克》,新诗《荒港风雪》。1924年第15卷号外上发表翻译包尔都的《生命是为别人的》。1923年在《文学旬刊》上发表新诗《那边》和《闪烁之光》。从1925年徐蔚南入会后到1928年,在文研会刊物《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上还发表了其他文学作品15篇,其中有翻译作品、评论以及儿童文学。值得一提的是,徐蔚南在加入文研会后,发表了两部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专著,一部是《民间文学》,另一部是《艺术哲学》。我将在后续部分中重点加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