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史丨甲午战争中,清军在陆地战场的表现,其实比海战更尴尬

 人文之光 2022-07-13 发布于辽宁

甲午战争将近代中国拖入了深渊。不过,说起甲午战争,很多人不自觉总会想起甲午海战。但是事实上,甲午战争的主体部分是陆战。并且,陆战的失败,才是清朝光绪朝廷被迫向日本低头的主要原因。

1、陆军的悲剧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帝国都是擅长陆战的国度——从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中华第一帝国开始,之后历朝历代,所侧重的,无一不是陆军的建设。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虽然晚明,郑芝龙一度称霸远东海域。但是郑芝龙的舰队,更具备私人武装的性质,和真正的明军截然不同。

清朝入关,其实也得益于陆军能够打败大顺、大西农民军以及南明军。

而清朝的海军,其实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所谓“百年海军”,因此,清朝海军孱弱,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清朝的陆军在和日本陆军交战后一败涂地,这无疑是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

而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的溃败,更多是清军指挥层腐朽的缘故。

2、域外交战

甲午陆战的第一战发生在韩半岛。

韩半岛忠清南道的牙山附近,有个去处,被叫做成欢驿。

当时清军在成欢驿附近有四千多陆军。负责指挥这支清军的将领是叶志超和聂士成。话说老叶和老聂都清楚,日军肯定会进攻牙山。为此,这两位将领也考虑在这一带布防,以逸待劳阻击日军——其实,在防御工事里面,阻击战要容易一些。

哪料到这时候,发生一件搞笑事儿:清军的探子告诉叶、聂两个主将:日本大约有三万多人,打算来攻打牙山——当然事后我们了解到,其实日本当时进攻牙山的兵力,和清军伯仲之间,而清军以逸待劳,其实多少具备一定的主动地位。

结果,清军知道日军有三万人以后,清军上下都失去了对战日军的信心。因此日本刚开始对清军发动进攻,叶志超等人就带着清军一股脑逃了二百公里。从韩半岛中部逃到偏北部。

叶志超逃到平壤以后一个月,日军才追杀到。而且,叶志超和其他几路清军会师,平壤一共有一万五千多清军。不过,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叶志超等人并没有积极备战。反倒是日本在不断调兵遣将,最终,凑够一万六千人的日军,向平壤浩浩荡荡进发。

日军兵临城下以后,清军的几位大佬——包括叶志超等人,还在互相扯皮。而日军利用这个扯皮机会,包围了平壤城,而军心涣散的清军,则各自为战。最终,左宝贵将军英勇殉国,叶志超则再度率领残兵败将出逃。而且,这次叶志超跑路功夫比起上次更是更上一层楼——叶志超率领清军,一股脑逃到鸭绿江西岸——清朝境内,躲避日军追杀。

就这样,清朝陆军和日军的对战,从域外,转向了我们本土。

3、甲午哀歌

日军攻下平壤后,又在一个月后,浩浩荡荡杀过鸭绿江,进攻我辽东半岛地区。这可让光绪朝廷高度重视,于是光绪朝廷派遣不少军队到辽东半岛,准备拦住日军。

不过,相信诸位读者根据之前清军的表现,也不难猜出,在辽东半岛,清军的战斗情况。

话说在辽东半岛,清军部署了三万军队,而日本的军力差不多也是三万人。而清军和日本军的交战,也和之前一样,日军攻打鸭绿江防线以后,清军依旧陷入溃败,鸭绿江防线不攻自破。

此时,甲午海战,日军也取得空前胜利:日本陆军在海军的协助下,在附属于庄河的花园口一带登陆,而后一股脑攻下了庄河。庄河沦陷没几天,旅顺又被日军攻陷。

就在日军夺取庄河、旅顺等地的同时,光绪帝急忙指派晚清名臣刘坤一率领三万清军,夺取此前已经被日军攻占的海城。结果可想而知:所谓攻则有余,守则不足。清军具备防守优势的时候尚且不敌日军,更何况主动对日本占据的海城发动进攻?因此清军损失极大,也依旧没能夺回海城。

之后没多久,日军陆续扫平了辽东半岛其他清军。溃败的清军逃到了辽西地区。

与此同时,日军又在胶东半岛登陆,攻占威海卫等地。

辽东、胶东陆军的大溃败,让清朝朝廷不得不主动向日军求和。最终,有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4、结语

清朝作为一个陆权主义帝国,如果甲午战争仅仅是海战溃败,那么,清朝朝廷也未必会愿意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陆军的溃败,让清朝朝廷失去了最后的主心骨。最终,失去战斗信心的清朝,不得不签订了马关条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