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了二十年的旅行(八)——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诗天地 2022-07-13 发布于湖南

游完嵩山少林乘车到洛阳已是华灯初上,到酒店放下行李便出门找吃的。



到洛阳怎么能不尝尝水席?水席是洛阳特有的传统名宴,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洛阳水席与牡丹花会、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关系。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


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洛阳水席风味独特,选料广泛,可简可繁,一菜一味;上至山珍海味,下至萝卜粉条,都能做出一席菜,可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现如今洛阳水席可谓是店铺林立。


按图索骥至网红的管记水席老店,却不料关门歇业,便去了隔壁的九府水席,这也是一家洛阳老字号。不过吃水席适合人多,完整的水席有24道菜,8个凉菜,16道热菜,我们两个人就只能选择几样试试了。


吃完水席,去逛老街。青石板的路面两侧,古香古色的门脸,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店家的叫卖声,客人的谈笑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边走边看,边逛边买,倒也悠闲。


一路逛到了丽景门。丽景门始建于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为洛阳八景之一,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


丽景门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其规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有中原第一门之称。


丽景门长期以来是百官及万民祭祀神的地方,天后宫、九帝宫、三神殿、城隍庙、观音殿等古迹庙宇分列其中。今天的丽景门集古迹、民俗、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夜色下,丽景门灯光璀璨,巍峨大气,既有千年古都的秀美,又有现代城市的繁华。无怪乎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 ”来赞美它。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史载最早的“中国”。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发生在这里。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术在这里诞生;佛教在此兴起,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一串串珠玑辉煌的成就,映照着河洛历史的天空。



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司马光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而要看洛阳城,就不能不看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其建筑外观如大鼎屹立,气势恢宏,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特色,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


洛阳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千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


洛阳博物馆现设有一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以时间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


陈列分为三个展厅,藏品涵盖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诸多门类。全面展示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突出了“河洛文明”是中国文明象征的特殊历史地位。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入口处夏朝的绿松石龙形器,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象最为生动、器形最大的绿松石龙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可称为“中国第一龙”。


众多的展馆中,我个人特别推荐唐三彩专题陈列。唐三彩是唐代多彩釉陶器的总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呈现出一种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在唐代陶瓷发展中独树一帜,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也是最主要的行用地,以数量之多,器形高大,造型优美,釉色靓丽而著称于世。



洛阳三彩男俑蕴含独特的时代特征,文官俑温文谦恭,武官俑刚毅威武,其形象刻画逼真,神态表达生动。



女俑是唐三彩人物俑中最精彩、最具想象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其形象高髻长裙,面容丰腴,神态优雅,气度高贵,呈现出盛世华贵,多姿多彩的艺术特征。



唐代秉持开放、包容的国策,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三彩胡人俑等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商贸繁荣、胡汉交融的盛景。



骆驼是万里丝路上的最得力的行旅坐骑。唐三彩骆驼形神俱佳,体态健壮,昂首挺胸,引颈嘶鸣,驮负卷帛、丝绸和名产宝物,印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


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三彩中就有各种骏马形象,三彩马是唐代雕塑艺术的典范。饱满圆浑而不臃肿,装饰华丽却不艳俗,肢体动作丰富细腻,其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已瑧化境。


洛阳唐三彩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三彩镇墓兽、三彩天王俑以及琳琅满目的三彩器皿,体现了传统丧葬信仰,不仅受到多元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折射着唐人对生者、逝者的人文关怀。

馆中展出的唐三彩包罗万象,绚丽斑斓,从不同维度再现了唐代东都洛阳地区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图景。



历史的变迁,文化的递进促使三彩艺术不断地升华。今天的洛阳三彩,丰富的秞色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三彩历史的至高点,映射出极其浪漫的盛世光华。



另一个重点推荐的就是珍宝馆专题陈列。洛阳,负山抱河、钟灵毓秀、文道昌盛,物华天宝,地上地下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宝藏。



珍宝馆中一件藏品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那就是泥塑佛面造像。造像面部丰腴,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虽然残缺了许多,但其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至今光彩照人。佛的慈祥、仁厚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现今北魏永宁寺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馆中藏品可谓件件精华,几件镇馆之宝更是尊尊国宝。镇馆之宝一:乳钉纹铜爵。器型精巧玲珑,简练朴素,虽貌不惊人,却是夏代铜爵中的出类拔萃者,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享有“中国第一爵”的美誉。

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流,后有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宛若一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


镇馆之宝二:曹魏白玉杯。此杯以名贵的纯白和田玉琢成。玉质莹润细腻,杯体抛光细润,杯壁厚薄均匀,线条流畅,优雅朴素,显现出超凡脱俗的大气,是当时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玉雕工艺品。

大道至简,没有任何花纹与装饰的白玉杯,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推荐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而出自西域的和田玉材质也是当时丝绸之路流通的一个见证。


镇馆之宝三:三彩黑釉马。这匹马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黑釉马体态雄健,形神兼备,雍容华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黑釉唐三彩在当时烧制非常困难,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三彩黑釉马一共也只有两匹,一匹在洛阳博物馆,另一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不在珍宝馆中,而是陈列在石刻馆中,那就是东汉的石辟邪。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袪凶除恶,佑护亡灵羽化升仙。


这尊石辟邪为光武帝陵墓神道一侧的石刻,高1.9米、长2.9米,重达8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东汉石辟邪。它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身若虎豹,头类狮子,嘴大牙锐,身长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双角直竖,似有腾空欲飞之感。

石辟邪造型生动流畅,姿态自信豪迈,雕刻技法极其娴熟,融圆雕、平雕和线刻于一体,凝重浑厚,神气十足,是东汉时期的石刻精品。


博物馆汇集了各个时期的文物精品,这些珍若拱璧的艺术品,凝聚着古老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创造性和审美意识,承载着丰富多姿的历史记忆,折射着千年帝都的荣光与辉煌。


流连在博物馆楼上楼下十几个展馆内,犹如跋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古都洛阳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进的千古足音。我们沉醉其中,忘了时间,从早上开馆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出馆吃中餐,虽然有点饿,却也值得。


填饱肚子,接着去了洛邑古城。“洛邑”是洛阳古时的旧称,被誉为“中原渡口”的洛邑古城位于洛阳的老城区,历史遗迹星罗棋布,是探访古都洛阳文化记忆的必到之处。


走进古城,迎面便是文峰塔。洛阳民谚云:“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一丈八。” 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四方形、九层砖石塔,它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几经战火与重建,至今保留完整。

塔内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古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赐恩”、“益国安民”、企盼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之意。旧时人们登临塔顶,除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叹外,更多的是纵目河洛大地的壮丽景色。


塔下,一泓碧水,是为新潭。它是大运河在洛阳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城址水系的重要节点。当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新潭的开凿,是隋唐盛世时期“集天下之舟,通四海贸易”的缩影。各方货物由洛阳运河流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舟来船往,水运繁忙的画面。


如今,金元洛阳故城只留下残垣断壁,城墙上的荒草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历史不言,时光不语,古城墙见证着历史巨轮呼啸而过留下的种种痕迹。


俯首,可见加固城墙地基的石块,那是隋唐大运河新潭码头的岸基石。目光延伸,隋唐时期的码头岸基石、始建于北宋时期的文峰塔、金元明清时期的城墙遗址,组成了“一眼望去,一览千年”的独特景观。


长街古巷,聚集传统的非遗百态,再现洛阳古韵风华,彰显古城文化底蕴,每一步都踏出历史的余音……


古城内房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城墙、古塔、老院、小巷……每一处都令人回味无穷,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更是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宁静优美之感。


漫步古城,黛瓦雕栏,彤灯万盏,深深古风,幽幽古韵,飘至眼眸,驻于心间。这一刻,不沾尘烟,忘忧脱俗,做一个执心赏景,不问凡间的小女子。


暮色中,踏着青石板,吟着白居易的《洛阳堰闲行》,洛邑古城恍若穿越千年的历史云烟,款款而来,述说着昔日的万千繁华。


在始于1896年的洛阳老字号宴天下品过精致的晚餐,又前往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拍夜景。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曾是隋、唐、五代和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其中最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


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政的重要场所。


天堂是武则天的礼佛堂,它是武则天时期世界上最高的纯木构架建筑。现在的新天堂外形如塔,外五层内九层,象征武则天九五之尊的历史地位。这里也是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通天浮屠的原型所在地。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应天门规模宏伟,是中国礼制中最能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建筑之一。它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隋唐第一门”、“天下第一门”之称。

建筑气势恢弘,灯火璀璨辉煌,夜景美不胜收,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深深地震撼。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回大唐盛世,感受那不灭的大唐雄风。



行在洛阳,追寻十三朝都城的历史记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传奇,在这片蕴含着厚重文化的中原大地上,再次绽放出斑斓光辉。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正如司马光如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