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陷阱:拒绝自嗨,从自我视觉转向他人视觉

 a_123 2022-07-14 发布于河北

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在托我给他找一份工作,那个时候领导说这边还需要补点人。

  这种顺手人情的事,我也没过多考虑,就让朋友发份他的简历过来。

  很快,他用微信发了一份简历过来,文档名称是「个人简历」。

文章图片1

  当时我第一时间就意识到,我的这个朋友犯了一个错误,于是我将文档名称改为「XXX的个人简历」,然后才给领导发过去。

  我这个朋友并没有意识到他犯了什么错误,显然,他是用「自我视觉」在思考问题。

  当然,因为在他的逻辑里面,他认识我,我认识他,所以给我发而文档自然是他的。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我的领导,也就是其他人,并不认识我的这个朋友。

  因而,光发一份没有识别度的「个人简历」过去,很容易被石沉大海,或者说,很容易失去竞争力,因为他人记不住。

  「自我视觉」是指以自我的角度为起点,是一种原始本能反应,常用“我以为,我认为”的主观思维模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文章图片2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都用「自我视觉」,可能就会闹出「马云认识我」的笑话。

文章图片3

  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会知道「我认识马云和马云认识我」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根本就是两码事。你认识马云,那是因为他是名人,但马云未必认识你。

  「自我视觉」实质上就是一种「自嗨」的思维模式,先是把自己摆放在了「聪明人」的位置,因而也认为对方也是「聪明人」。

文章图片4

  但是极有可能是,对方并不是你认为的「聪明人」。

「自我视觉」因而可能是一种思维错觉。

  记得之前一份工作,工作内容是做数据反馈,作为上游要把这些数据下发给相关部门去核查,然后把核查的内容反馈上来我这边汇总。

  当时,就感觉很崩溃,因为通常下出去的指令,并不能很好地反馈上来。

  我以为他懂了,对方也以为自己懂了,结果是反馈上来的信息真是「缺胳膊少腿的」,质量参差不齐。没办法交差,只能重新下发返工。

  这个时候,我不要「我以为」,也不要「他以为」,就制定了「模板」,按这个模板来核查和反馈即可。

  实际上,执行程度明显比之前好很多,但还是会出现「鸡同鸭讲」或者「画蛇添足」的反馈,只不过确实比率要少很多。

文章图片5

  也可见,我们受这种「自我视觉」的本能思维影响之深。

  这个时候,同事天天在群里重复「模板指令」,并且挑出问题出来督促整改,总算能把质量把控在容差率范围内。

  这种做法,其实就没有把对方给当成「聪明人」,反而让事情能更加顺利开展。

  「自我视觉」的「自嗨」还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角落,比如我们知道夜间驾驶的时候要开车灯,即使在路灯视线良好的公路上。

文章图片6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处在「自我视觉」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就是,视线不好,更多的是为了看清前面的道路。

  这个答案有毛病吗?

  这个答案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并不是答案的全部。

  夜间驾驶开灯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跟你一样在公路上开车的司机看到你

  让别人看到你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很简单:跟你保持距离,避免撞车。

文章图片7

  试想一下,如果视线不好的话,你看不见对方,对方也是看不见你的啊,那么出车祸的几率是不是很大?

  之前经常看到有些人开着电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而且也不开后尾灯,好几次都差点要和四个轮子的汽车「亲嘴」了,要不是机动车急刹车,就怕真要佛祖保佑了。

  显然,骑电动车的人以为别人能看见他,也会让着他,但你切换成「他人视觉」就会知道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毕竟,命只有一条,再硬你也硬不过钢板。

同样的「自嗨」还有哪些表现呢?

  我觉得可能会产生一个「敝帚自珍」的心态,比如说会把自身的失败归咎于「时运不济」,进而忽视了「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在那个作者交流群里面,经常会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某些章节给拿出来让人评判。

  从中我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这个章节或者立意很深,或者坑位挖得很好,又或者意境非常高。但是我们去读起来,却没办法诠释出那么多东西出来,毕竟「一目十行」,哪里能看那么仔细。

  要不是作者自己指出这个点来,我们还真没办法参悟透。

  所以「他人视觉」会让我们思考,让大部分人都感受到「爽点」才是真正的「爽点」。

  思想要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无法在沟通中产生价值。

  其实,只要你想明白了,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很碰到的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退一步想想,自己是不是处在「自我视觉」在看待问题?

  我们在做新媒体的时候,很多人的误区就是喜欢发自己所喜欢的,比如说去了某个地方旅游拍个照、有什么感想写一下,看起来随心所欲,但是很难起什么波澜。

文章图片8

  这个是不是就是「自我视觉」在创作?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喜欢的并不是大众所关心的,你今天吃什么去了哪里有什么感受,陌生人凭什么感兴趣?你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并没有关联,所以很难有诉求点。

  倒不如在微信朋友圈的熟人领域,你发个朋友圈,认识你的人会点个赞,说不定还会发个信息问你最近如何了,约个夜宵烤鱼吃吃。

为什么字节跳动的「抖音」这么厉害,让人一刷就一两个小时?

  其核心的「算法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真算是摸透了「自我视觉」的人性本能,因而反向利用制造了让人「自嗨」的陷阱。

  这种「算法机制」的底层逻辑就是不断推荐你喜欢的内容,这样你肯定会「自嗨」和「上瘾」了。

文章图片9

  想想以前我们听广播、看电视,推荐的内容都是那些编导喜欢的内容,物质稀缺的时候将就算了,在如今信息泛滥的时代,就很难再有强大的「吸引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