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祁门记事|翻阅中国古老戏曲的活化石目连戏

 马尔的视觉 2022-07-14 发布于安徽

从珠林村出来,陪我们考察的县文体旅局鲁局长说联系好了箬坑乡的一个村子,晚上我们就住那里,欣赏徽州目连戏。

一听便满心欢喜。

看珠林村的古戏台时我们就在想,戏台好是真好,就是沦为了摆设。要是有当地的戏曲班子唱一出,戏台也就活了过来。

箬坑乡的戏台是露天的,就搭在马口自然村的一个溪流旁,看起来常有表演。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

这是一出取自佛家经典的选材。

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

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

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汲取“孝”的元素,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目连戏并没有成为某一宗教的附庸。

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晚上表演的演员都是普通村民。马口村有三十人左右会表演目连戏。

我们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化妆。基本上都是上手涂彩,演员互画。

马口村的这个班子很有些名气,受邀到香港表演过;在当地也经常有人请。

平日里大家各干各的活计,有演出才聚在一起。

化妆之前,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农人,一脸的倦色,你跟他说话,言语也不多;可涂脂抹粉穿上服装之后,陡然大变,一个个地活成了角色的样子。

上妆时看,也无特殊;舞台上一亮相,疑心看错了人。’

你若细细体会,有可能领悟到这些演员为何如此热爱目连戏。台上台下,两种境遇,两样人生。戏是他们人生的光彩点。

其实你想想,我们的人生大体也是如此。

台上台下,不同的境遇与追求;多有涂脂抹粉的时候。

目连戏的乐队简单,也就是鼓手、敲锣钹的,没有其它乐器。以鼓击节,锣钹伴奏。

演员坐走行举方式要符合一套程式,且节奏很慢,反反复复,节奏缓慢。

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社戏》里描写的那些段落。

目连戏唱腔大多为高腔,后期有的也受徽戏和民歌小曲影响,改唱别调。演员们的语言都是当地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就只好根据动作、表情去猜他们要表达的意思。

可他们各有绝活,如窜火、耍牙、登坛、跳索、跳圈、飞叉和翻腾的跟头等,一亮相便获满堂喝彩。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

它根植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

目连戏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整个山村都可以是表演的舞台。从这一点来看,它也带有古老的祭祀活动遗迹。所以在乡间,仍有人把它当做驱鬼戏。

戏班的领头人姓叶。

上台前介绍自己是个跑龙套的。他武戏、唱功、打击乐全套皆熟。

卸下妆他就是村里小店的业主。

叶班主刚过五十,戏班的平均年龄也是这个数。他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在报国家级的。

以文化价值而论,目连戏是安徽省的传统戏剧,中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中国最古老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把它拔得很高,落地却是另一种境况。学与演目连戏不能养家糊口,只能是业余。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很少有对目连戏感兴趣的。

但老叶仍在坚持。

箬坑的目连戏来自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角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

表演吸收民间武术、杂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跳圈、窜火、窜剑、蹬桌、滚打等,这些表演特技被巧妙地融入剧情当中,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

尽管属业余,这些功夫都得平时花大量时间练习。

演出班社大多以宗族为单位组班,即一个班社均由同宗同族的人氏组成。

这是我们马口村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不能丢。

——老叶这样对我们说。

很多年前,大文人沈从文在湖湘乡间听民间地方戏,激动地落下泪来:这就是楚辞楚调啊。

今日看目连戏,我想起了那场景。

(本文部分照片由徽风皖韵考察组摄影师杜鹏拍摄)

作者相关文章

祁门记事|株林村的古戏台

祁门记事|“你们祁红,世界有名”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