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资料(26)第一部专著《民间文学》

 吴越尽说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第一部专著《民间文学》

1927年6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第一部民间文学专著——徐蔚南著的《民间文学》。全书对民间文学是什么、民间文学的守护者、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与文学、民间文学的分类、中国原始的民间文学、中国古代和中古的民间诗歌、记忆里的民间文学、山歌的戏剧化、民间文学的定义共十个问题,多个角度进行了解析和探讨。


徐蔚南在书中指出:“无知的文人以为民间文学比了文人作品总次一等,对于文人文学总是毫无影响的。岂知这是最大的错误!文人文学是最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的!”

鲁迅曾说:“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为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

对于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徐蔚南与鲁迅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民间文学是中国民俗学发轫的序曲,1918年北大歌谣运动的核心就是围绕民间文学中的歌谣所展开。“民间文学”最早提出,是胡愈之在1921年《妇女杂志》所发表的《论民间文学》这篇文章中。胡愈之认为“(民间文学)创作的人乃是民族全体”。徐蔚南在《民间文学》中则认为民间文学是“属于无知识阶级,无产阶级的”,这个“无产阶级”,其实指的是底层的文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说过,徐蔚南的这个观点,大体被后来的学界所接受沿用。

刘锡诚教授通过对比和分析后指出:胡愈之对民间文学规定了两条标准,一是“创作的人乃是民族全体,不是个人”;二是“民间文学是口述的文学,不是书本的文学。

徐蔚南是从民间文学与文学的分野这个“切入点”入手,而不是从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关系与异同为出发点的。他为民间文学与日常所说的文学的分别,设定了六个方面的不同点。如此全面地开列异同并加以阐述的,徐蔚南此书可谓首屈一指。他列举的六个方面是:

(1)从作品的产生方面考察:民间文学不是作家个人的创作,而是“民族的全体所合作的”。

(2)从作品所属的阶级考察:民间文学是“属于无知识阶级,无产阶级的”。

(3)从作品传布的方向考察:民间文学是“从民间来”的文学。

(4)从作品遗传的方法考察:民间文学是“口述的文学”

(5)从作品创作的经过考察:民间文学是“随着时代,跟着地域,任那作品的守护者去改削,修正,所以是万人修正的文学”。

(6)从读者的持有性质考察:“民间文学的作品,流传只凭口耳,然而竟能传至几千几百年而不灭,并且有许多作品竟能成为后代一切文艺的泉源(例如神话)永不涸竭,为一切阶级所传诵。所以民间文学是最大多数的人民所爱护的文学。”

可以看到,徐蔚南一方面接受了胡愈之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有属于他个人的独创之处。徐蔚南的定义史称“六点论”。

八十年代,钟敬文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写“民间文学”词条时,认为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征,便是由胡愈之以及徐蔚南的观点发展而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