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较文学的诞生(比较文学的历史)

 优雅a 2012-05-10

    比较文学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其漫长的史前史。而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的产生则与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相关。一百年来比较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先后出现了不同学派。目前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具有世界规模的人文科学的分支和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东西方文学的对话将构成比较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比较文学的诞生

    美国比较文学家克莱门茨在《比较文学学科》_书第一章开篇指出:对几国民族文学的比较,远在比较文学成为受原则和方法所制约的一门科学和学科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比较的手段在西方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曾将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作过比较;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将希腊、拉丁文献与中世纪文化作比较;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在《论史诗》中将古代和近代各国文学中的史诗类型加以评比。这些研究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意识,故不能被称为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它的出现与19世纪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获取最大利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与交往,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①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比较文学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根源。

    其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尽管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都带有全欧性质,如伏尔泰在《论史诗》(1733)中对欧洲若干主要国家的文学的艺术风格的分析和倡导吸收各民族文学长处的观点,都已具有比较文学的因素,但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高涨,各民族文学之间出现了相互融汇和交流的更大的趋势。莎士比亚、但丁、拜伦、雪莱、歌德、席勒、雨果等人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在欧_洲大陆流传,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财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国际性题材及其体现的开阔的文学视野也显示了一种新的文学意识。重视民间文学研究是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又一重要特征。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赫尔德尔于1777年至1778年编辑的《民歌集》(后更名为《诗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实际上就是一部世界文学作品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比较研究。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分类、对比的做法直接导致后来民间文学中采用比较法编订故事类型及其所孕育的主题学的萌芽。在文艺理论方面,施莱格尔兄弟、斯达尔夫人等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意识地用比较的眼光和方法阐述各国文学中环境、精神、风格上的差异,他们的研究为比较文学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和范例。与此同时,文学史家也力图对欧洲各国文学作大规模的比较和综合。英国文学史家亨利·豪勒姆因《151617世纪欧洲文学导论》一书而被称为“英国第一位以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的人”。关于浪漫主义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日本比较学者大蟓幸男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潮流,因其国际性特征的缘由,形成了即便是在研究一国文学之际,也不能无视它同外国文学关系的风气。这样便催发了比较文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②

    在这场浪漫主义运动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斯达尔夫人的两部著作——《论文学》和《论德意志》。这两部书既是浪漫主义的理论著作,又是比较文学的开山之作。在《论文学》中,斯达尔夫人把欧洲文学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前者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文学为代表,后者以英国、德国、丹麦、瑞典等国的文学为代表。斯达尔夫人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她从地理位置人手,分析了南北的差异。她认为欧洲南方气候清新,又有较多的丛林溪流,大自然形象丰富,因此人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大多乐于享受而不耐思考,且感情奔放,与女性交往很少拘束。在这样的环境下,南方人一方面忍受奴役,另一方面又可以从气候的美和艺术的爱中获得一种补偿。而北方土地贫瘠,气候阴沉多云,人们易于产生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他们具有独立意志,不能忍受奴役,尊重女性;盛行于北方的基督教(新教)也有助于人性的培养。斯达尔夫人很赞赏北方文学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独立意志。在这部著作中,斯达尔夫人把文学放在超越国界的空间中,从社会、环境、宗教等方面来考察各国文学特征,这一视野对后来法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最后,比较文学的兴起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叉、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在斯达尔夫人发表《论文学》的同时,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居维叶(1769—1832)出版了著名的《比较解剖学》一书,当时还出现了《比较生理学》、《比较语言学》、《哲学系统比较史》等专著。这种比较的风气直接影响了文学研究中新学科的出现。

二、“比较文学”的萌芽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法国的两位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于1816年出版了一部文学作品集,书名为《比较文学教程》。不过,他们只是选编了一些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片断,未论及比较文学的理论,在社会上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在法国,使比较文学登堂人室的是维尔曼(Abel-Francois Villemain),他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其中涉及的法国作家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两年后,经过整理的讲稿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书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他在《法国文学论》的序言中说:“渊源相同,曾在各时代相互交流融合的数种现代文学,此刻正在一所大学里首次作比较分析。”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另一位被称为“比较文学的哥伦布”的人是法国文学史教授安培(JJAmpere)1830年,安培在马赛任教,他把课程定名为“各国文学的历史比较”(出版著作时定名为《法国中世纪文学史》),并在课堂上以及后来出版的著作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为比较文学史的建构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此外,法国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批比较文学著作,如毕布克斯的《西班牙、法国比较文学史》、杜盖斯奈尔的《比较文学史教材》等,于是,“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在法国学术界流传开来。随着比较文学讲座的普遍开设和有关比较文学著作的翻译,“比较文学”这一名称也由法语译成相应的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及其他语言。

三、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有以下几个标志:

    第一,理论著作的出版。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通常是以这门学科的理论专著的问世并冠以该学科的名称作为标志的。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的出版标志着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已进入自觉阶段。而1899年法国学者贝茨编订的《比较文学书目集》则为比较文学的建立提供了资料基础。

    第二,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另一标志是进入大学课堂。1896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他本人成为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1897年巴黎大学邀请他去作了一系列关于比较文学的演讲,于是这门学科的名称及有关著作逐渐被高等学校和学术界所认可。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也于1904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

    第三,国际会议的召开。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式列入议题,表明世界文坛对比较文学的承认。许多国家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比较文学已成为介于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科了。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