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比较文学,其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至十八世纪前,欧洲文学理论和批评尽管种种争论,但基本可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三一律”不仅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评论的金科玉律。 在德国,文学理论家戈特舍德(J·G·Cottsched)在其《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1730)一书中,要求戏剧严格遵守“三一律”,并为各种文学体裁划定了不容逾越的范围。这对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发展无疑是一大障碍。 打破文学研究领域这一令人窒息局面的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思想家和作家赫尔德(J·G.Herder)。 ![]() 赫尔德 他首先提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研究作品不应从现有的清规戒律、而是从历史出发。 在对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比较研究中,他向人们揭示了,古代和现代戏剧的差别,是由不同时代及各自不同的社会条件所造成的。 所以,要正确地认识一部作品,首先要对产生这部作品的民族或国家、其历史,语言和精神世界等有所了解。 他说:“人们只能通过生出果子的树木才能认识果子”。这种体现了历史主义和总体主义的思想,不仅有益于解除束缚文学研究的桎梏,而且对比较文学初期的题材与主题史研究、影响研究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 赫尔德 1778年,赫尔德编纂出版了《民歌》一书,1807年再版时改名为《诗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这本集子收入了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丹麦等多国的民歌,组成了第一部较全面的“世界文学”选集。 据《中德文学研究》作者陈铨认为,这部集子未收中国诗歌,可能是因为当时介绍到欧洲的中国诗歌译文太差的缘故。 赫尔德以这本集子表露出的“世界主义”愿望,也正是以后比较文学先驱者们的思想基础之一。美国杰出文学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家威勒克(R·Wellek)对赫尔德的评价是:“他在某种意义上是第一个清楚地理解一种世界文学史的理想和描绘了这种文学史的方法及提供了它发展蓝图的第一个现代文学史家”。 ![]() 赫尔德 另一位著名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也以其《汉堡剧评》(1767—1769)在比较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这部戏剧理论专著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文学关系进行了总的探讨,其中一些题材研究篇章(如对“墨洛珀”题材、对“艾塞克思”题材的研究)在今天还引起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莫大兴趣。 德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阶段以后,施莱格尔兄弟进一步发扬了赫尔德的文学思想。弗·施莱格尔(F·Schlegel)在1797年的《关于希腊诗歌研究》中说道:“……现代诗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果人们把现代诗歌的民族部分从其整体中分离而出,视之为单独存在的整体,那么,这些民族部分就无法解释。” ![]() 弗·施莱格尔 这种总体主义的思想不能不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点。在这篇早期论文中,弗·施莱格尔从共同起源、互相影响、同一方向的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欧洲近代文学关系。早期比较文学研究重点(文学渊源及互相影响)在这里已见端倪。 奥·维·施莱菜尔(A-W·Schlegel)在《论戏剧艺术和文学》(1809—1811)中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学及戏剧进行了极其卓越的比较研究。这部集子问世后还曾被译成法、英、意、荷兰语,预示着具有国际影响的德国比较文学初级阶段已经来到。 ![]() 奥·维·施莱菜尔 具有更大历史性意义的是1827年1月31日。这天,一代文学巨匠歌德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对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的真正含义以后有不少争执,这里不想详加细述。但可以确认为的是,十九世纪末的比较文学正是在这面鼓舞人心的大旗下开端的。 德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在科学的意义上还有那些在文学史领域中,用比较文学方能进行系统的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家理论家。现在,经常被人提及的有以下几位。 ![]() 德国 哲学家和文学史家布特维克(F·Bouterwek),他在1801—1819年间,写出了帙卷浩繁的《自十三世纪来诗歌和雄辩术史》,从一种建立在启蒙运动精神上的,超越国家的立场出发,探讨了意、西、葡、法、英、德等国文学史。 古典语文学家和日耳曼学家霍普特(M-Haupt),在1854年柏林科学院就职演讲中直接谈论了比较文学问题。 他指出:“通过对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对照和类比能更清楚和生动地认识德国古代。我主要试图通过对类似现象的观察来解释史诗的实质和历史,这些实质和历史的解释用片面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霍普特的工作受到了另一位日耳曼学家舍雷尔(W.Scherer)的赞扬。他在1874年的悼念文章中说:霍普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 ![]() 尼伯龙根之歌 哲学和美学家卡利埃尔(M-Carriere)在1854年的《诗的实质和形式》中提出了对印度、波斯、希腊和日耳曼史诗进行比较研究的观点。 1884年,他把上面这本书作了较大修改后,以《诗学,它带有比较文学史特征的实质和形式》这一标题出版。 前言中,他大力提倡比较文学的题材研究(如普罗米修士、美狄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唐璜、浮士德等)﹔并同时提请人们注意美学评价问题。 文学史家赫特纳(H·Hettner)继承了赫尔德的文学观点。认为文学和时代,社会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清醒地认识到了德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在1855年《十八世纪文学史》一书中,概括地探讨了德、法、英等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已非常接近二十世纪初的比较文学研究范围。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赫尔德、歌德等人栽下比较文学之果,经过不断地酝酿已趋到熟。1886年,由日耳曼学家和文学史家科赫(M·Koch)主编的德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杂志》正式创刊,宣告了德国比较文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01年,科赫还编辑出版了杂志附册《比较文学研究》。在科赫的杂志中,神话和传说、题材与主题史,文学渊源研究占有中心位置,这也是德国早期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此外,翻译艺术研究和影响研究也受到相当重视。科赫还曾表示:“尤其要强调政治和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文学与雕塑艺术,哲学发展与文学发展之间的联系,”这应成为杂志的任务之一。 ![]() 神话故事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比较文学一开始也为自已划出了一个相当大的研究范围,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比较文学家为扩大研究领域而提出的文学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在十九世纪末已被视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随着上述两本杂志的创办,德国比较文学继诞生后进入了一个发展阶段,但更是动荡的阶段。 1890年,斯特拉斯堡教师威茨(W·Wetz)发表了内容颇丰的一本《从比较文学观点看莎士比亚》。 他认为:“比较文学应通过对类似现象之间的互相比较,深入到每种个别现象最内在的本质中去,并发现“造成类似和差异”的规律。他不满足于寻觅题材的流变及影响的轨迹这种最初的流行研究方法,力求揭示文学观象各自特性及本质规律,对比较文学理论无疑是很大的丰富。 ![]() 莎士比亚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对德国比较文学具有很大影响的是一位瑞士比较文学家贝茨(L·P·Betz)。他在瑞士这部德法语共用的语言区域中参加了德国的比较文学议论。 在1896年题为《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他认为:比较文学的任务是,研究各民族的互相联系、展现过去和现在,把民族与民族、人与人联系起来的纽结。 他还说:“对文明国家间持续不断关系的每一种新的揭示,不仅意味着一次新的科学的开发,而且还意味着世界和平未来大厦上的一块基石。”不难发现,这段话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一种理想的“世界文学”的向往。 这位生于美国,学就于德国的瑞士比较文学家,先从事商业,后投笔从文献身于比较文学,其希望通过研究各民族文学的联系来达到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的愿望,在当时比较文学研究者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 德国 1900年,他又发表了《世界文学——歌德和理查德·M·迈耶尔》一文,为在德国大学中建立比较文学课程大声疾呼。对巩固和发展一门学科来说,这是一重要之举。但是,这遭到了德国一些日耳曼学家毫不妥协的反对。 哥庭根大学日耳曼学家达菲斯(H·Daffis)同年在《文学回声》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贝茨的要求是荒谬的,当务之急是在德国大学中设立更多的日耳曼学课程。 他说:“国家……应在为德国文学史家建立更多的教职中看到一种国家的光荣义务。”他反对比较文学的理由是:“每个正确理解他的任务的文学史家根据'互相阐明’的原理都已经或必须推动比较文学史。” 说得清楚一点,他就是说,比较文学早已存在于文学史中。这样,再建立比较文学课程就显然是多此一举了。 ![]() 另一位著名日耳曼学家艾尔斯特(E-Elster)归纳了反对比较文学的诸种观点,于1901年在《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一文中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比较文学只是“一种文学活动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既属于民族文学史,也属于国际文学史。他的结论是:“贝茨和其他许多人在比较文学史名义下提倡的比较文学,没有向我们展示什么新方法,而仅仅意味着我们工作领域的一种划分和一种扩大。” 这对当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还不十分成熟的比较文学来说,是一致命的打击。就是今天一些对比较文学的模糊观点,同上述说法也相差无几。 有人或把比较文学归入民族文学研究,因为后者也同样使用比较的方法,或把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题材或影响研究,一些使用比较方法的研究论文纳入比较文学。 ![]() 日耳曼人 其客观效果是抹杀了两者的界线和取消了比较文学。艾尔斯特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说道:“现在,因为世界文学已经到来,仔细看一下,德国人必定会失去最多,他最好考虑一下这个警告。” 问题的症结所在再清楚不过了。达非斯、艾尔斯特等人竭力反对比较文学,是害怕由于比较文学的发展而失去当时被视之为“国家科学”的日耳曼学的地位。 这种担心和论点今天看来近乎可笑、不值一驳,但却显示出,当时德国比较文学的敌人在哪里。除了对比较文学的误解及比较文学本身的不完善外,这里主要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作祟。 而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给千百万人带来了灾难,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日世界的格局。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显然不在本文范围之内,就此打住。 ![]() 哥庭根大学 以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德国比较文学在罗曼斯学领域由于威茨耶利内克(A·Je1linck)、费得尔恩(K-Federn)、雅恩(E-Jan) .彼德森(J·Petersen),魏斯(K·Wais)等人的努力,虽有所进展,但综而观之,随着科赫主办的《比较文学研究》在1909年、《比较文学史杂志》在1910年停刊,这项研究陷于停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比较文学经历了命运多舛的漫漫长夜后进入了一个旭日东升的光明时期。但在被人为地分成两部分的德国,它的发展不尽相同。 使西德比较文学正式走上正轨的首先是一些返回家园的流亡者。 ![]()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7年,著名海涅研究者希而特(F·Hirth)发表了战后西德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文章,题目是《关于比较文学的精神》。 针对一些模糊观念他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同文学史只在材料方面是一致的,方法却不一样,因为比较文学不追求历史的目标。它通过对类似现象的比较,深入到这些现象最内在的本质中去。一方面发现造成类似、另一方面发现造成不同的规律。 希而特通过这种划分,确定了比较文学的位置。他还指出:比较文学“不仅具有美学,而且还有哲学、政治和社会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许多民族、同时也给德国人民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要求比较文学发挥其消除民族隔阂。 ![]() 海涅 促进民族和解的社会政治作用,自然也是西德知识界的普遍愿望。而这种愿望不啻产生在德国,在当时还来自于法国一方。 针对战后西德大学生大部分是战时的士兵,受到过法西斯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影响,法国政府在自己占领区的大学中大力扶持设立比较文学讲座,旨在学生中唤起一种“欧洲意识”。 1950年,西德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终于在美茵茨大学开设,希而特成为西德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同年,西德境内首次国际性比较文学会议也在土实根召开。 随后,会议文集《比较文学研究问题》由会议组织者、比较文学家魏斯主编出版。魏斯是西德当代老一辈比较文学家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就从事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提出的艺术创作中艺术统一性及作家的双重才能问题,对今天比较文学中关于文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美因茨大学 西德当代比较文学集大成者是吕迪格(H·Rudiger)。1958年他接替希而特在美茵茨大学任教,自1962年任波恩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现已退休。 1962年他在《瑞士月刊》上发表了《民族文学和欧洲文学,比较文学方法和目的》一文,对战后西德比较文学理论作了最清楚的论述。对他来说,比较文学包括整个欧洲文学,在注意“欧美统一体”前提下也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远、近东文学的影响。 他主张用“作用”(Wirkung)概念代替传统的“影响”(Einflub)概念,以避“实证主义”嫌疑。比较文学研究围范在他那里得到了如下划分,占希腊罗马文学和圣经文学的后期发展研究(Nachlebenforschung)﹔文学媒介研究,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 ![]() 美因茨大学 对比较文学研究人员的专业训练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掌握古希腊语、拉丁语及欧洲儿种最重要的现代语言。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肯地理解'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研究国际互相关系。” 同希而特相比,他显然更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而不十分注意比较文学的“社会作用”。1966年吕迪格创办了西德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阿卡迪亚》。 三年后,西德比较文学协会《德国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在他召集下正式成立。由于他对西德比较文学跻身于世界比较文学先进行列,在理论和组织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吕迪格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 美因茨大学 1969年成立于波恩的西德比较文学协会,迄至1981年已开过五次全体会议。具体介绍如下:1970年在美茵茨第一届会议,议题是“比较文学理论”;1972年在雷根斯堡第二届会议,议题是“比较文学中的体裁”;1975年在因斯布鲁克第三届会议,议题是“二十世纪历史先锋派”;1978年在萨尔布吕肯第四届会议,议题是“翻译理论及分析”;1981年在意大利的帕维亚第五届会议,议题是“文学中他国形象”。西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前进步伐及研究重点从这些会议的议题中可略见一斑。 今天,西德已有不下十四所大学设有比较文学课程,它们是:亚琛高等技术学校、柏林自由大学及拜罗伊特、波鸿、波恩、埃森、法兰克福、吉森、卡塞尔、美茵茨、慕尼黑、明斯特、萨尔布吕肯、土实根等大学。 ![]() 柏林自由大学 东德比较文学是随着苏联自五十年代中期起重新开展比较文学研究而缓慢起步的。这个开端以对西方比较文学的批评为特征。 1962年,东德代表参加了布达佩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同年,著名罗曼斯学家克劳斯(w·Krauss)在东柏林德国科学院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比较文学史问题》的报告。他回顾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并肯定了这种发展的必然性。 报告中,他既反对法国学派过于狭隘的影响研究,更反对美国学派范围广阔的平行研究,他说:“当法国比较文学一直打算注意法国文学这一大题目时,在美国由弗里希主编的、美国比较文学家中有影响的杂志上问题提出的为所欲为已是无可复加了。似乎在时空的任何一点上都能建立联系。” ![]() 德国科学院 他提倡比较文学在各国文学交流及人民互相了解方面发挥作用,指出:“为什么这种国际交流能通过举重运动员、铁饼运动员或歌剧演员完成呢?为什么人民不能了解那些他们实际上有权对此发表意见的东西呢?” 克劳斯在报告中视苏联“比较文学之父”维谢罗夫斯基为比较文学家的典范。这篇名噪一时的报告正式揭开了东德比较文学的序幕。 1964年,在瑞士的弗赖堡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会上,当时《魏玛文集》主编娜柯(ENahke)提交了一篇论文,拥护克劳斯的报告,提出了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方针:选行干部选拔,开发研究资料和建立研究机构。 1967年,东德国家科学院斯拉夫学研究所在柏林召开国际性比较文学会议,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比较文学研究的现实问题》。 ![]() 弗赖堡 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比较文学理论的建设,1967年东德翻译出版了捷克比较文学家久里申(D·Durisin)的专著《比较文学研究》。这是东欧唯一的一本自成系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性著作。 东德比较文学代表人物齐根盖斯特(G·Ziegen-geist)为此书撰写了前言。他认为,东德比较文学应该“在同社会主义世界文学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中”考察社会主的德国文学。.并把认识苏联文学作为自己的任务。 尽管有上述发展,东德比较文学总的情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在那里,比较文学没有自己的专门杂志,也没有在大学中占有一席地位。 研究工作主要在科学院所属的文学研究机构中进行。一门科学缺少自己的论坛和缺少培养新一代研究人员的大学课程,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是无须多言的。 ![]() 纽伦堡大学 作者观点: 德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一波三折,但庆幸的是最终成型。虽然尚未在大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未来的发展,比较文学会在其领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迪泽林克(H·Dyserinck).《比较文学导论》(Komparatistk一Eize Einfübruag),波恩1977年版第26、32、33、34、36页. 赫尔德(J.G.Herder).《全集》(Slmtliche Werke),柏林1877一1913年版第12卷第107页.陈铨(Chen Chuan).《德国文学中的中国纯文学》(Die chinesische schone Literatur imdeutschen Schrifttum).基尔1933年版第5页. 威勒克(R·Wellek).《文学批评史》(Geschichte der Literaturgeschicte),柏林1978年版第201页. 克吕瓦尔斯基(D·Krywalski)主编《文学科学小词典》(Hatdlexitom der Literaturwissenschaft), 慕尼黑1978年版第494页. 威因斯坦(U·Weisstein).《比较文学导论》(Einf hrung in die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斯图加特1968年版第37、48、5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