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保健荟萃:《冬病夏治,把陈年的病根儿拔除,健康一整年!》

 快乐飞翔书馆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冬病夏治,把陈年的病根儿拔除,健康一整年!

2022年入伏时间,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结束。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三伏天潮湿闷热,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40天。“伏”就是指“伏邪”,分别是风、寒、暑、湿、躁、火,这六种邪气。三伏快到了,不论男女都要记得这样养生。 

避风邪:

《黄帝内经》讲:“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风邪,是让人生病的首要原因。

三伏天不懂辟邪风,立了秋重则伤风、中风,轻则皮肤病起风疹。

很多人不懂事,在三伏天里贪凉。

回家大汗淋漓,凉凉的啤酒喝进去了,凉凉的西瓜吃进去了。

夜晚睡觉睡眠当中,也不盖好被子,肚子和脚都露在外面。

这样就很容易被阴风、邪风给侵蚀到身体里。

一讲防风邪,大伙儿立马想到空调、风扇这类人造风。

实际上,夏天里的病,多是两种“自然风”惹的祸:

出汗不吹风,不管多热,一定要等汗消下去。

一是不吹穿堂风,二是不吹贼风。

《老老恒言》说:“窗隙门隙之风,譬之暗箭焉。

中人于不及备,则所伤更甚。”

南北通透的房子,不要坐在过道里吹风。

晚上睡觉,一定要注意关好一侧的窗户。

别让贼风进门,避免温差过大带来的感冒。

御寒气:

《老老恒言》里讲:“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一到三伏天,不少人会感到膝、踝、颈、腰等部位酸痛发硬。

或出现肠胃不适,有些女性还容易痛经。

这是因为毛孔张开,人在出汗的同时,也给寒气可乘之机。

三伏天再热,也不要贪凉,以免积寒伤身。

不能袒胸露腹,至少要穿着背心短袖衫。

着装要通风透气,以利于体热和汗水的散发。

保护好胸背,就是保护好内里的脏器。

长期待在空调房里,最好准备一件开衫外套,以备不时之需。

防暑热: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

其性升发,容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

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失眠、头昏、目眩、面赤等。暑邪导致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

《黄帝内经》说:“营卫之气,自胃而生。”

人身上的正气,从五谷中来。

正气内存,外来的寒邪就不能压正。

好好吃饭,别让冷饮、凉菜坏了脾胃。

正气充足,护卫人体的能力也就更强,不怕酷暑。

祛湿邪: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三伏天下雨,上蒸下煮,湿气,是从地下往上蒸发的。

湿邪伤人,往往是自下而上入侵的。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室外露天的木椅木凳,表面看似干燥,经日晒蒸腾,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风湿,关节炎等病。

哪怕天再热,也不要让孩子赤脚在家里跑,更不要在室外乱坐。

空气湿度过高,许多病菌也开始滋生。

夏天家里常开空调,若不勤开窗、多通风,很容易传播呼吸道疾病。

除了感冒发烧等常见病,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可能也是空气不流通惹的祸。

三伏天里,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让空气流通,保持干燥清爽。

除烦躁

持续的高温天气,容易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三伏天,需要注意“情绪中暑”。

当天温度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较大时。

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明显的影响,造成情绪失控。

人们吃不好、睡不着,容易与人发生摩擦或争执。

只要一点小事,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反应。

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在高温环境下作业。

出门避开拥挤的人群、嘈杂的环境等。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情绪转移。

听轻音乐、看书、冥想、适当运动等,让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清火气

夏天与“心”相应,天一热人容易心火旺。

再加上人们汗出过多,使得体内的水分丢失。

会有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现。

热毒过盛,皮肤上也会出现痱子、皮疹。伏天养生必备莲子心,能清热去火,主要清的就是心火。

可以用莲子心20颗,再加些许绿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后饮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