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8,温同志的选择

 数字人生6688 2022-07-14 发布于山东
           

人有所悟

2022-07-11 08:49 发表于湖南

图片

    温同志说:    

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我跟朋友讨论到“为什么国家提倡毕业生去基层”的话题时,忽然想起了一个人。

他就是家宝温同志。

众所周知,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每一次选择都代表了未来的路会往哪走。

你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温同志是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2

1968年,26岁的温同志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

他选择了去甘肃酒泉的祁连山脚下。

温同志在笔记里曾这么写到:“我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为人民造福。”

那时,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单位是地质测量队,岗位是地质调查员。

专业非常对口,但条件却十分艰苦。

有些朋友可能会误解认为,这是为了混基层经验,为了以后进步快。

其实,并不是。

在那个大学生都是稀罕人物的年代,温同志如果选择毕业就留京,去部委机关或者研究院所对他来说,都不是难事,而且更靠近中枢,更容易进步。

可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却很简单:我们是祖国培养的,哪里最能发挥我们的价值,我们就去哪。

温同志后来回忆说:

“本科毕业时,我就有去西藏的理想,当时曾给学校的党支部写过两封血书,要求到西藏去。但是学校偏偏要我读研究生,我就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再后来就分配到甘肃。”

他选择了这条道路,哪怕再艰苦,也要我将无我,一往无前。

温同志在笔记中这样写到:

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就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

但是,他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

后来,温同志曾多次说,他梦里常回祁连山。

3

温同志也是一个读书人。

尽管只是个地质调查员,一天大多数时间是跟石头打交道。

但是他从未放弃对读书的热爱,不管生活多苦,一有机会,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

读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投入最小、收益最大的进步方式。

在野外地质考察时,测量队的队员们大多在晚上聚在一起打扑克,但温同志不一样。

1974年5月1号,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下午6时许,晚餐结束。有的躺下休息,有的下象棋、打扑克。我和往日一样,总是看书。手头上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鲁迅的《呐喊》已经读三、四遍了。有时为增进记忆,就抄书。昨晚和今早,看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

艰苦的工作环境、放纵的周边氛围,却丝毫没有动摇一个有志青年的进取心。

在这一点上,就值得很多人学习。

2016年,温同志曾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新生做过一次讲座,题目叫《我的大学》。在其中,他说到: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便懂得学习的重要,深信奋斗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

其实有许多和温同志一样的读书人,他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带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就如周总理所说的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有人民,才能真正的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

4

2012年3月,温同志最后一次答记者问。

面对这么多朋友的提问,他说了很多不曾说过的心里话。

回顾这么多年殚精竭虑的工作,温同志动情的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

这是真心话,更是实话。

温同志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曾为最底层的人们讨过薪水,他曾流着眼泪安慰被困的孩子,他曾在冰冷的雨中看望滞留在火车站广场的农民工。

他努力废除了强制收容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推动了第一次把保护私有财产写进了法律。

可是,仍然免不了流言。

这就是改革者,哪怕一时不被少数人理解,哪怕先挨人家几句骂,也得认领。

因为他们是要做事情的,尤其是做这种大事、难事,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压力,也不管谁在面前背后说些什么,有什么风言风语,他们都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下去。

温同志就走了这条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革之路。

这就是他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向那些正在扎根基层和准备去基层的同志们致敬!

参考资料:

《家宝温地质笔记》,家宝温

《温同志的选择》,祝三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