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畏自然——“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栏目编辑手记

 skysun000001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自近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过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由此酿成众多祸及人类的悲剧,是人类无限制地开发地球造成的恶果。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更恶劣的环境生态危机也正在向人类慢慢逼近……显然,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地球正在发生变化,已不同于以前的那个星球。2020年12月的一天差旅途中,与社长就“生态文明版”如何策划、选题及其定位进行探讨,“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以下简称“事件”)由此出栏。今天,当我用编辑的目光来重新审视一年多来在编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借用“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句话来进行梳理,作为“事件”栏目综述。

(一)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半个世纪以来,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

  2021年2月3日开栏,在首篇《大气之殇: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可以看到:雾霾压城,带给人们的是充满“会呼吸的痛”,称为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之一。除此之外,在后续的系列文章中还有“骨痛病”、“大西洋女皇”号 海上溢油、棕 地 之 毒土壤污染、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灾难,等等。只有将这些伤痛完整地摆在面前,才能让我们永远地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

  日本在二战后为了经济快速复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得以工业集中的地区为中心,出现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生活的环境公害污染。在《汞毒之患:持续半个世纪的水俣病事件》中可以清晰看到,甲基汞易于被水生生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浓缩,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鱼、贝等水生生物体内甲基汞富集百万倍以上,人食用鱼、贝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一种怪病,最后变成神经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水俣病事件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在《为何要读懂大自然这本书》以及《“诺奖”之尬:DDT从备受推崇到全面禁用》中呈现给人们的是,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被广泛使用,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危害。美国女作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逊不再沉默,开始了她称之为“讨伐”的抗争行动,世界卫生组织也因此将其界定为二级致癌物,DDT跌落神坛。1964年的春天,蕾切尔·卡逊女士因癌症逝世,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1972年6月12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在蕾切尔·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她著作的《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被誉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她的呼吁,惊醒的是整个世界。

(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是天地之所以被人称颂的原因。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予了人类神奇的力量,然而并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然王者”的加持。一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贪婪和僭越,更是为这颗星球带来了超乎意料的伤害。

  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警告:如果一切照旧,到2060年,全球产生的塑料垃圾量有望增加近两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在世界各个角落,每年约有20亿吨的城市垃圾产生,大多数被抛向海洋、江河、湖泊以及城市周边的山林和可耕地。这些有形的垃圾造成的污染是人们看得见的。还有那些无形的污染……均与工业污染及其人类的贪欲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更为严峻的是,人类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未来的半个世纪内,将有多达100万种动植物在地球上绝迹,这是自恐龙时代以来最大的绝种浪潮。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如果遭到大规模的灭绝,人类自身将不能保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而陷入困境。

  随着“事件”一一推出,影响力越来越大。栏目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老师的帮助下,案例的走向越来越向纵深处拓展。在全球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时,人们却不得不忍受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呼吸有毒的空气、饮用不清洁的水、食用被污染的农产品……对人类来说,流行病横行,使人类的身体素质下降;对大自然来说,“厄尔尼诺”等现象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或惩罚,也是大自然的控诉。正如“事件”开栏语中写到: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种种迹象表明,环境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活动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三)

  从“事件”中,我们不难想到: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将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层融化以致被冰冻的远古病毒苏醒。不仅如此,过度砍伐,致使全球绿色版图缩减、地球之肺能量不足。甚至,连蔚蓝大海也未能幸免,因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和沿海活动,珊瑚礁生态系统也濒临崩溃。凡此种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跃进的恶果,仿佛正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最严正警示。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在变化,由最初的敬畏崇拜到改造,再到所谓的征服。细细想来,人类从未征服过大自然,一直生活在大自然的羽翼之下。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一座古老的村落,看到了石与大树融为一体,它们紧紧地相拥,分隔不开。此时此刻,我们不为看大树的沧桑,不为看村落的独特景色,只为看——树和石,融为一体。这是大自然的力量。当人类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今天,当世界城市化的脚步走到现在,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同一个地球村里的人类,越来越需要紧密合作。一旦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必将招致更多环节、涉及到更多的是人类的大灾难,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提醒。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不可复制。“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向世界发出的急切呼声,为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工作微信群里,一位作者写道:学习时报“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栏目,给我们从事环境治理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从系列事件深刻教训中让我们悟道,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也应该是同自然界共融共生的文化。但在现实中,虽然世界各国都有着抱负和承诺,却缺少整体上的具体行动。以邻为壑、“退群”、“毁约”……当前国际社会出现的种种乱象及其背后的零和逻辑,是万万要不得的。“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而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因此,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质量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发展新时代,世界各国必须一起共同努力。

图片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7月13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