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宋韵,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窗前有树905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阐释之四

打造宋韵,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今天的台州府城墙。 牟永选摄

《嘉定赤城志》里的一幅台州府城的罗城地图。

王 淼 /文

南宋,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江南的历史。的确,一方面临安成为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客观上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另一方面,南宋偏安一隅,歌舞升平奢靡颓废,国人少了血性阳刚骨气。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要照好历史这面镜子,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那么,我们该把什么样的“宋韵”活起来传下去?如何发掘昂扬向上、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如何体现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如何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彰显地方优势和特色?我尝试着破题。

宋韵与浙学

打造宋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应该有工作指引。

首先要研究宋,把宋整明白!对宋文化基因解码,要把握两个基点:一是省委提出的“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全方面,全面立体研究阐述宋韵文化”;二是“跳出南宋看南宋,跳出浙江看南宋”。

对于浙东学派“经世致用”“义利兼顾”学术思想,给浙江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阳明心学”、黄宗羲浙东经史学派,在政治、哲学、史学、文学与科学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学界有不少宝贵的研究学术成果。

“浙学”,从南宋浙东学派以来历经700多年,其学术观点在历史上前后衔接,较为连贯,都强调“经世致用”,在浙江乃至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浙江,成为中国各省域的第一方阵,第一高地,人们对浙江经济蓬勃发展背后的文化动力,比如“推动浙江发展的文化力量”“解码浙商成功的文化基因”“浙江经济奇迹奥秘何在?”等日益关注。

有一个共识:浙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软实力”。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浙江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文化自信,成就了当代浙江的发展奇迹。

浙江人民早已意识到,文化是灵魂,经济是血肉,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经济!经济发展,文化须先行!浙江以前是:不抓经济没地位,不抓文化没品位;现在是不抓经济没地位,不抓文化呢?既没地位更没品位。

打造宋韵,就是要深入发掘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势特色,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的文化发展之路,让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更加美丽,更有魅力。

省委提出,宋韵要体现“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传承好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是宋韵的“神”!打造宋韵,关键在“神”,重点在“韵”。

宋韵与浙派民居

打造宋韵,各地一定会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特别是历史建筑上做文章。如何体现宋代历史建筑的神韵?我建议是否可以以宋代建筑为基调,确定“浙派民居”的基本风格?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强调:精心建设一批“浙派民居”,切实优化“诗画江南”人居环境。

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特征很明显;闽派建筑外观高大封闭,造型简单古朴,土墙粗糙斑驳,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恢弘;苏派建筑,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山环水绕、曲径通幽。那么,浙派建筑呢?

“浙派民居”古已有之,这是毫无疑问的。浙江人在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了数千年,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会建造房屋,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但因为浙江地理风貌丰富,有山区、海岛、水乡、丘陵,各地区的传统民居各具风格,因而对浙派传统民居特点及营造法式等缺少一种抽象化的提炼概括。

“浙派民居”,应该是浙派传统村落型制及传统民居营造法式的整体概念。它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往往就地取材,用当地传统技艺建造,将房屋与村庄肌理有机结合。比如乌镇、塘栖、西塘等水乡古镇,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星象村等传统村落,东阳卢宅、浦江郑义门等传统民居的营造,以及依山而建,趋利避害,具有抗台风特点的海岛民居。

“浙派民居”的形成和传承,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浙派民居”的风格是什么?“浙派民居”与宋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宋代建筑长什么样?“浙派民居”该怎样保护传承发展?在打造宋韵中,如何对历史建筑“微改造、精提升”,让市民和游客通过一座座老建筑,来体会一座城市的韵味等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浙派民居”是中国优秀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文化”的重要载体。确定“浙派民居”的基调和风格,不仅可以发掘城乡历史发展的轨迹,更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气质。

宋韵与浙派工匠

我有位媒体朋友,早年曾经做木匠谋生。他写过一篇文章《古城绝响》,记叙了两位传奇木匠。这位记者感叹:能做榫卯结构家具的木匠和箍桶匠现在已无处寻觅。现在已无人请木匠上门做家具,而是到家具市场购买家具。店里的家具都是工厂流水作业的产物,榫卯结构已被钉子、螺丝、胶水取代。

记者设问:传统木匠、箍桶匠等传统技艺几成绝响,是否也意味着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技艺,已沦为需要“为往圣继”的绝学?在时尚之风不断吹拂的今天,还会有人来继这一绝学吗?

我给朋友留言:要抢救木匠,360匠!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百工之乡,又岂止三百六十行!

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是产品、商品;手工手作的作品,是文化品、艺术品。手工艺作品每一件都不同,这才有“韵”!

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浙江工匠”评选,我认为“浙江工匠”与“浙派工匠”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共同点在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和专业,是长年累月地磨练专业技能,持久专注地深耕所在领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作品。而“浙派工匠”除了倡导“精、专、深”的工匠精神,还强调传统技艺流派的传承。三百六十行,行行高手迭出,绝技绝艺绝活比比皆是。

浙江地貌地形复杂,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地生产制作各类传统技艺产品,代表各地群众生活生产的功用及审美情趣。其品种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内容形式之多样,在中国乃至世界工艺史上独树一帜。

南宋工商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随着北方手工业者大批南下和生产技术的传入,手工业迎来了南北技艺相互碰撞、融合创新的崭新局面。百工竞技,百工竞巧,南宋的手工艺既精巧细致,又注重实用。瓷器、温州漆器、蚕桑丝绸生产,成为代表。

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就是要让这些千年老手艺继续“传世”下去。虽然传统老手艺与当代生活渐行渐远,但它们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情感、民族记忆,我们应当再造文化生态,留住传统手艺,这既是文旅产业,更可以留住乡愁、留住精神家园!

先人的智慧在浙江这块土地上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我们要重视打造“浙派工匠”金名片,让“浙派工匠”成为年轻人的榜样,让千年宋韵活起来传下去。

宋韵与浙江艺术

打开百度,查“浙派”,冒出来的都是文艺类项目,浙派绘画,浙派篆刻,浙派古琴。百度百科显示,浙派绘画是从明代开始,由画家兼学者戴进开创;浙派篆刻是从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开创;浙派古琴艺术起于南宋,创始人为郭楚望。

对于浙派绘画、篆刻的历史渊源,我存疑,还真有考证和挖掘的空间。脑子里转转,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有如此高的水准,南宋浙江难道没有杰出的画家,没有能够代表绘画流派的经典人物?良渚文明5000年,良渚玉琮的雕刻如此精美,千年前的南宋没有篆刻对应连接?

记得浙大编撰出版了《宋画全集》,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中国绘画的形式和品类在宋代大都已确立下来,而且更加追求绘画中优美的意境。被誉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的绘画将南宋绘画推到新的高度。

浙派艺术哪些与宋代有渊源?我不主张把什么都追溯到宋,但又希望对历史文化的发掘进一步追根溯源。

浙江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是戏剧大省,集聚了昆曲、高腔、乱弹、摊簧、傀偶皮影戏等戏种。浙江是南戏故乡,南宋中叶前后,南戏从温州相继传入杭州及全国各地,先后派生出多种声腔剧种,从此,南戏血脉贯穿中国戏曲历史的始终。

浙江列入省级非遗的有56个剧种,其形式各异,风格多样。2014年,浙江好腔调系列展演,举办了乱弹正传、木偶情缘、皮影戏说、高腔遏云、目连传奇等10个专场,从中可以看出浙江戏剧的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以绍兴莲花落、宁波走书等为代表的各地曲艺,以及龙舞、狮舞、灯舞、小调歌舞等民间舞蹈,嘉善田歌、金华民歌、舟山渔歌、畲族民歌等民族传统音乐,以及各地五花八门的“鼓乐、丝竹、吹打”,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

宋韵的韵,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文化艺术上;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韵是诸品中的上上品。

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数不胜数,这里举例说明,给人启发。

文艺是民族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我们打造宋韵,要挖掘和传扬宋文化中的主旋律、正能量。南宋不但有勾栏瓦舍,更有金戈铁马;不但有绿岛小夜曲,更有英雄交响曲;不但有风情万种,更有壮怀激烈满江红。我们打造宋韵,不能偏废,我们可以有小韵,更要有民族大韵。要通过加速推动各类文化资源与宋韵文化的融合互进,打造出更多具有浙江特色的标志性南宋文化品牌、文旅品牌。

宋韵与浙江风俗

浙江地理风貌丰富,有山区海岛水乡平原丘陵,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民间信仰的多样,特别是农耕社会交通不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浙江各地形成了斑斓多姿、各具特点的民俗风情。

如生产习俗中的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扫蚕花地、渔民开洋节、谢洋节等,是农民、蚕农和渔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岁时节令习俗中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龙舟盛会等,是百姓在节气节日中的特殊活动和对天地人合一的追求;各类祭典礼俗中诸如轩辕祭典、大禹祭典,表达的是对民族共同祖先的景仰和追思;南孔祭典、太公祭、妈祖祭典,是对古代圣贤的追思和对祖先的景仰与神灵的崇拜;方岩庙会、汤和信俗、张山寨七七会、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网船会等,是当地民众对造福百姓的伟人、神人的崇敬和礼拜;赶茶场、径山茶宴、水乡社戏等,则是民间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

2001年,徐吉军先生在《浙江方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宋代浙江风俗概述》,从饮食、服饰、住居、婚姻、丧葬、宗教、岁时节日等方面加以阐述。在宋代,人们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在婚丧之事上奢侈无度。文章引用了苏轼的《上执政书》中的话:“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春之储。”

徐吉军先生将宋风俗概括为:习尚奢侈,贪求享受;舍本逐末,趋利经商;崇佛信道,敬事鬼神;勤学好文,善于进取;好尚虚荣,伦理失据等。

宋代风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吸收,是个值得深思和重视的问题。我们打造宋韵,不能南宋有什么,我们就发掘展示什么,捡到篮里都是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正面的东西,挖掘根本性的东西。曾国藩《冰鉴》云: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宋风俗文化里,有民族的风骨和脊梁。

永康方岩庙会,祭奠的是北宋名臣胡则,由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间百姓奉之为“胡公大帝”,立“胡公庙”祠祭。每年重阳前后,长达一个多月,四邻八县的百姓组织“迎案”,即“迎罗汉、拜胡公”仪式;十八蝴蝶、九狮图、罗汉班、三十六行、十八狐狸、十八鲤鱼、蚌壳舞、九串珠、打莲花、哑背疯、走马灯、跑旱船等,数百支队伍,数万人上山,缅怀纪念,祈福保佑。

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我们可以旅游开发“宋六陵”“德寿宫”,更要拜祭轩辕黄帝,祭孔,祭岳武穆等先祖圣人、英雄志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打造宋韵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摒弃陋习,培育和传扬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宋韵与浙菜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浙江,也是宋韵题中之义。

多年前,我曾在河南参加一个全国会议,会议安排体验“洛阳水席”。主人们津津乐道,宾客们兴趣盎然,外国友人更是趋之若鹜。洛阳水席,不但是舌尖上的体验享受,更是视觉的盛宴,精神的享受。

桐庐非遗中心的一位朋友,曾多次与我提起桐庐的“十六回切”,这是当地的饮食风俗,隆重待客之道,上菜上点上茶有数道程序,很有仪式感。我一直没机会去体验,但我明白,其实不少地方的民间待客,也是很有讲究,很重仪式的,譬如先上冷盘,再热菜,再上点心,再是水果,只是没有从文化上把它点化和表达出来。

这“十六回切”宴就出自于桐庐。相传古时只有在结婚、祝寿、谢师等才会有的盛宴。每组菜点按“四”组成,四四十六组成一个回合;16道冷菜、16道热菜,暗合“事业六合”之意。据说“十六回切”宴最早始于南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名声大噪。

浙菜源远流长,特别是宋室南渡,北方的达官贵人、文化名流和劳动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把北方的京都烹饪文化带到浙江,使南北烹饪技艺交流融合,促进饮食业大发展。据介绍,南宋杭州精巧华贵的酒楼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烹饪风味南北兼具,名菜名馔应运而生。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宋嫂鱼羹,应该都与宋有关。

各地各有风味特色,我的家乡临海的风味小吃就有上百种。旁边的仙居县,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总是要准备八大碗。省文化和旅游厅部署打造“百县千碗”,各地的各种烹饪技法、风味菜肴倾囊而出,游客体验舌尖上的江南风情。

看到一个关于南宋“吃文化”的小视频,浙江工商大学沈珉教授介绍:宋代经济文化繁荣,饮食生活精致。士大夫提出的饮食理论,一个叫精致主义,一个叫素食主义,一个叫极简主义,几个穿插在一起,形成了宋代饮食崇尚自然,追求适度,追求健康的状态。

依我看,南宋“吃文化”是既讲究又不讲究,说不讲究又讲究。

我们要更好地从宋代饮食文化中汲取养料,将浙派菜肴和烹饪艺术延续发展,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宋韵与浙商

2021年9月,浙江·四川东西部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两省深化合作,全方位携手,联袂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才是浙江人的担当,是浙商的荣誉!

浙江有6540万人口,其中有100万浙商在省外投资、创业经商。义乌小商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浙商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另外,浙江青田、文成等地在外侨胞,就有几十万人。

浙商的发端,可以说源于南宋的浙东学派,特别是其中的永嘉学派,都是强调经世致用……浙江地少人多,浙江先人走南闯北讨生活,善于“闯”,勇于“试”,敢于“冒”。

浙江商人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神优势,浙商富甲四方,靠的就是生生不息的浙商精神!

浙商在创业初期,“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事业有成后,则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看黑板”,热爱学习、自我充电。“你发展,我发财”“三分生意七分做人”“勿以利小而不为”,从收废品、弹棉花、补鞋打铁等小事做起,善于吃苦耐劳、把握机会,积累创业经验。浙商苦干、实干加巧干,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英雄不问出处。浙商的老板们从来不避讳自己的出身,敢于放下身段,为自己的创业成功和财富传奇而骄傲自豪。浙江的发展,并无太多天时、地利,但善于借力借势借东风,练就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零资源现象”“无中生有”的本领。浙商更具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浙商的创富精神,概括为“四个千”: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最终赢得千金万银。

浙商被誉为“中国第一商帮”。作为中国第一商帮,如何有第一的担当?有第一的示范引领?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促进了浙江经济商业的迅速发展。在今天,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依然是检验浙商道德情操精神情怀的试金石。浙商如何在共富浙江、共富中国中发挥第一方阵的带头作用,我们拭目以待,充满期待。

宋韵中最动人的风景,是人的风景。浙商是浙江一幅流动的风景,是宋韵中的华章。

宋韵与浙江人

先说说浙江人的秉性。

比如,会稽山的南面叫暨阳,也就是今天的诸暨;山的北面叫山阴,也就是绍兴。诸暨隶属于绍兴,但诸暨和绍兴人的性格有明显不同,诸暨人喜欢用拳头说话,绍兴人喜欢讲道理。

据说,抗战时有一句俗语:中国人怕日本人的飞机,日本人怕中国的诸暨。诸暨有抗战将领110多位,有不怕死的精神。那绍兴呢?大家知道,最有硬骨头精神的鲁迅,以及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是绍兴人,周总理、蔡元培是绍兴人。一介书生,骨子里很硬,是中国的脊梁。

浙江地理风貌丰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养育一方人,各有禀赋禀性。但是浙江人有共同点,那就是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浙江人面向大海,胸有丘壑,钟灵毓秀,铸就了刚柔相济的品格,文武兼备的人格。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是浙江的“根”和“魂”,是推动浙江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

千头万绪抓根本。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也是发展的最大变量。精神的力量能引领人勇往直前,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潜能。我们打造宋韵,就是要传承弘扬浙东学派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民本精神,岳飞还我河山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宁死不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精气神。我们要进一步解码和传承浙江文化基因所蕴藏的磅礴伟力,薪火相传,奋勇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