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的波粒二象性

 cosmos2062 2022-07-14 发布于广东

星期一、三、五它是一个波,星期二、四、六它是一个粒子,星期天物理学家休息。

——布喇格,物理学家
在被问及如何解释光的
波粒二象性时开的玩笑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光是一种粒子。每一个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光波的频率,比例系数是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一个数值很小的物理常数,这意味着每一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很小的。举一个例子,我们最熟悉的可见光,波长在40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取一个中间值600纳米做计算。把波长600纳米转换成频率就是5×10¹⁴赫兹,普朗克常数等于6.626×10⁻³⁴焦·秒,这两个数字相乘大约等于3.3×10⁻¹⁹焦。这个能量刚好落在视觉细胞的能量响应区内,因此,我们的眼睛能够感受到可见光。视觉细胞能够感受可见光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微观粒子的能量都很小,如果仍然用“焦”做能量的单位,则能量的数值太小了,使用起来不方便。因此,物理学家引入一个辅助单位“电子伏”做能量的单位。当一个电子在静电场中运动时,每通过1伏特电势差,就会获得1电子伏的能量,这个能量等于1.602×10⁻¹⁹焦。按照这个换算关系,可见光的一个光子具有的能量大约为2电子伏。一束光包含了大量光子,而每一个光子的能量是如此之小,以致用常规的方法根本就检测不到单个光子的存在,能量呈连续分布。

我们知道,关于光的本性的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争论。惠更斯等人曾经相信,光是一种波,是以太粒子抖动状态的传播。牛顿则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由于当时牛顿的威望在惠更斯之上,人们普遍相信牛顿的想法,直到托马斯·杨做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事情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结局。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明确地告诉人们,光是一种波。几十年之后,由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创立以及实验验证,光的波动学说获得全面的胜利。然而,作为检验电磁理论实验的一个副产品,光电效应实验却复苏了光是一种粒子这种观念。

那么,光是一种波还是一种粒子呢?新的实验结果是否会令人们舍弃光的波动学说呢?显然,波动学说和粒子学说两种观念都有明确的实验证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波动学说的虔诚的布道者,光电效应实验则是粒子学说的坚定的支持者。因此,光具有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下,我们必须用不同的属性来解释光的行为,光是波动与粒子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在经典力学范畴内,波与粒子是两种互不相容的观念。一个粒子只能孤立地定域在空间中特定的位置,而一个波则可以连续地伸展在一片空间中。在新的观念中,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属性被统一到一个物理客体中,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者说光到底是什么?也许正像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暮年时曾经感叹过的那样,对于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一种新的物理观念是否能够被人们接纳,重要的不是如何去理解这个观念,或者这个观念有什么实用价值,而是这个观念到底有没有证据。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证据来自极微弱光强下的多时间段曝光照相实验。在进行干涉实验的时候,在显示屏幕的位置放上照相底片,把本来显示在屏幕上的图像用照相的方法拍摄下来。在同一台仪器上以及同样的实验环境中拍摄多张照片,不同的照片曝光时间的长短不一样。结果发现, 如果曝光时间很短,照片上只是随机地分布着若干个光点,这显示出光具有粒子的特性;如果曝光时间比较长,照片上就显示出通常的干涉条纹,这显示出光具有波动的特性。

由这个实验的结果可以推测,光波产生的干涉图样来自大量随机分布的光子。不过,这仅仅是在目前的知识水平上的理解,之后我们会认识到,即使单个光子也具有波动性,但那是后话。不管怎样理解,都可以这样认为,光是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统一体,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上面的实验结果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光的双缝实验中,是什么原因使随机地落在屏幕上的单个光子能够避开干涉图样中未来的暗区而优先打在未来的亮纹上呢?

19世纪末,在围绕光的问题上,物理学遇到了重大的危机。第一个危机是关于光的传播的问题,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危机是关于光的辐射的问题,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的量子化的观念,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随着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物理学迎来了一个新的纪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