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月读书琐记

 永嘉陌上尘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书籍

1.张海英《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张海英,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次读还是研一那会。此书为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种,因而属于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范畴。此书以明朝十六帝为切入点,讲述了明朝276年间的政治大事,偶尔涉及经济,最后一章草草谈了明代文化。不过,通读下来对明代历史又增加了不少了解。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及的黄淮和张璁,他们都是温州人,墓地分别在南柳小吃街和大罗山里,温州读书期间都曾去探访过。

2.段江丽《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第一印

《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原刊《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辑)

《<红楼梦>对“爱的起源”的探索》(原刊《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4期)

《从“爱的本性”论宝黛爱情》(原刊《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辑)

《从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看传统家庭中的“女权”现象》(原文以《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为题刊《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辑)

《<红楼梦>中的比德观——从“林黛玉与花”说起》(原刊《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3辑)

《形象、主题、结构的三重性——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叙事功能》(原刊于中国红楼梦学会《话说<红楼梦中人>),崇文书局2006年11月版)

《红楼中那些温暖的故事——贾府生活的另一面》(《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15年8月27日)

《贾雨村的堕落之路》(《文史知识》2015年第10期)

《<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以阐释旨趣为中心》(《曹雪芹研究》2016年第1期)

3.苗怀明《话说红楼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引言:一部小说和它创造的奇迹》

第九章《红楼梦的传播》

第十章《红楼梦的研究》

4.孙玉明《红楼梦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这几日,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书——《红楼梦赏析(第一卷)》(孙玉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孙玉明先生的著述都很有含金量,如此前的《红学:1954》《红海求索集》《常乐斋小说论稿》等。“红楼梦赏析”系列,共分十卷,即每卷十回,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程乙本为底本。此书中,孙玉明先生再次强调《红楼梦》是本小说,应充分重视其文学性与艺术性,应对作为小说的红楼文本进行细读。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不得不佩服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各种琐碎细节随手拈来。具体赏析中,孙玉明先生剖析了红楼人物形象、语言技巧及小说的结构安排,并再三引用脂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赏析的书籍虽多,但孙玉明先生的这本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如薛宝钗的金锁,孙玉明先生认为并非是薛家母女人为打造,当是癞头和尚所赠;如人们常言宝玉的平等、博爱,孙玉明先生引第八回宝玉怒斥小丫头、不愿意等李嬷嬷等加以反驳;就《红楼梦》与《风月宝鉴》之关联也有诸多探讨。当然孙玉明先生此书并非只是留于赏析,也颇为看着版本的价值,如文章的回目中,就大多交代不同版本的差别,并给予孰是孰非、谁优谁劣的判断。至于不同版本的文本差别,也进行了颇为细致罗列。不过,此书也偶见一二疏忽处,如第345页,“我因懒于读书……”一段,明是宝玉所说,并非警幻仙姑之言。有些导语性质的内容反复言说,以至行文不太简练。但总体来说,《红楼梦赏析》一书还是本颇不错的研红著作。

5.《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每日读两回的任务没有完成,只读到第16回。

6.于元编著《清代:帝国余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微信读书)

此书也是最通俗的普及读物,按照帝王家事的模式叙述,前期写的不如后期详细。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康乾盛世、晚清民初三段,最有意思。异族与本土观念的冲突、所谓盛世与其间酝酿的不稳定因素、中华民族与外来入侵之间的种种交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7.潘务正老师《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总算在月底读完了潘老师的《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一书,坦白说刚开始阅读那会儿,内心是有几分畏难情愫的。因为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关注的都是明清小说,对诗文赋可以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然而耐心阅读下来,发现收获良多。潘老师的文章真是充分占有材料,所出之论完全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之上,不做半句空谈。其行文也异常严谨,写作也明晓流畅,读毕让人有种观看老吏断狱的酣畅感。

清代翰林院有着“文章渊薮”的显要地位,其与文学的关联极为密切。潘老师选择翰林院这一切入点,去窥探清代文学中的诗歌、古文、律赋、学术等。《王士祯进入翰林的诗史意义》《庶吉士外放与袁枚性灵诗学的形成》《翁方纲督学广东与岭南诗风的演变》诸章,可以说勾勒出了清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清楚交代了其间“宗唐宗宋”诗歌观念的差异。从姚鼐辞四库馆出发,剖析了乾隆朝翰林院汉宋之争的前因后果。最令人叹服的是,潘老师对翰林院祠祭韩愈这一问题进行了高难度的考证探析。

【黄叔琳】先时,只知道黄叔琳注过《文心雕龙》。不想他还是康熙三十年的探花,有着北京金墩黄氏五子登科的佳话。黄叔琳还是王士祯的弟子,翁方纲也曾跟其读过书。而且,钱载还和翁方纲同一年进入翰林院。

【冯敏昌与翁方纲】二人情谊甚笃,张维屏云:“后先生(冯维敏)官都中,亦追随最久,受知最深,故朋辈中每语及翁公,先生辄肃然动容,且为叙述师训,娓娓不倦。先生既殁之明年,余入都见翁公,语及先生,公辄欷歔呜咽,盖师弟之谊笃挚如此。”(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四五冯敏昌条,《续修四库全书》,第1713册)

【清代诗文】由明清小说转移到明清诗文,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论文写作方式,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比如,祧唐祢宋这个名词就首次听到。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发现这清代诗坛也特别有意思,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翁方纲的交替,袁枚庶吉士外放后与性灵诗的关联,康熙帝对于诗坛的介入,督学对地方诗歌的影响等等。

【康熙与朱元璋】康熙南巡期间,曾多次拜谒明孝陵,并给与朱元璋“治隆唐宋”的高度评价。不过,二者还真有些相似,比如在与文臣吟诗唱和方面。朱元璋常和宋濂、危素等大臣赋诗,康熙帝常和王士祯等人唱和,并不是说二帝很喜欢文学,而是借此行为来点缀盛世,以显示“君臣道和,共乐太平之盛也”。

【翁心存】下午在图书馆书架前看书,见有张剑整理、袁行霈题签、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翁心存日记》五册。此前,对清人(如曾国藩、赵烈文等)日记颇感兴趣,也就顺手翻了翻。刚刚回到座位,继续读《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竟也提到此人,说是南京图书馆馆藏的《馆课赋钞》编辑者一署即为“翁心存”(潘老师认为此误,当是集体编撰)。一查得知,翁心存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翁同龢的父亲,而且还有“知止斋”等著名藏书,自己真是太孤陋寡闻了。可见,多多读书还是必须的,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以提起新的兴致。

【清代唐宋诗之争】4月份,去师大复试,现场作答时抽到的题目是“谈谈清代的唐宋诗之争”。好在之前准备到了,大致回答了出来。下午来图书馆书架前看书,见苏州大学王英志老师主编的《清代唐宋诗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倒是可以系统的回答复试时抽到的问题。此书中的内容,是王老师指导的三位博士生分时期(顺康雍、乾嘉、晚清)做的,也是他们的博士论文选题。此前一直关注的明清小说戏曲,如今更换成明清诗文,发现也极有意思。上午看翰林院与清代文学之关系,徐乾学、方苞、王士祯、沈德潜、翁方纲、仇兆鳌、查慎行、袁枚、钱大昕、阮元、朱筠、钱载、彭定求、陈廷敬、张廷玉诸人纷纷登场,真是异彩纷呈。

【烟波钓徒查翰林】海宁查慎行初名嗣琏,康熙癸未庶吉士。胞弟嗣瑮,官编修。族侄升,官谕德。时称三查。上赐鲜鱼,慎行《纪恩诗》云:“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颇称旨。一日,忽奉内传烟波钓徒查翰林,盖以别二查也。慎行又有“烟蓑雨笠寻常事,惭愧犹蒙记忆中”之句,一时以为佳话。

8.应必诚《为红学一辩——红学为何,红学何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读此书,可以说是顺藤摸瓜后的偶然为之。每次来图书馆,都不禁在红楼书架前徘徊再三。5月29日晚间,见中央民大曹立波教授的《红楼梦十二钗评传》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本科时就曾在网络上看了曹老师十二钗的授课,可以说这本书即是其讲课的底本。重读了其间的《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曹老师和北语的段老师对文本的熟悉程度都令人敬佩,书中的情节信手拈来。再加上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力,行文也颇可称赞。序言部分为张庆善先生撰写,题目为《红楼梦十二钗评传刊行十年增订版序》。

记得之前有一套“名家图说红楼梦人物系列”丛书,想着何不把其间的林黛玉部分看看。序言也为张庆善先生撰写,其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最应重视的还是小说文本。对于周汝昌的红学界定提出批评,并认为“新自叙说”仍问题重重。序言中,特意提及了复旦大学应必诚老爷子的一篇文章《也谈什么是红学》(《文艺报》1984年第3期)。

恰好一旁书架上,放着的就是应必诚的《为红学一辩——红学为何,红学何为》。于是便开始了阅读,此书的内容从书名便可得知,主要围绕红学为何、红学何为两个问题开展。应氏的阅读旨趣和周氏可以说完全不同,应氏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最重要的是欣赏其文字、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及其传达的思想等。红学应该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其反对周氏提出的《红楼梦》非普通小说、一定有史的成分,更不认可周氏声称的只有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才是红学的说法。应氏认为周氏研究的红楼的目的是为了探密,即找出《红楼梦》中某些人物事件的原型,并举出秦可卿、大观园等为例进行批驳。

此书中还提及了应氏与著有《红学通史》的陈维昭的一段公案,陈氏认为应氏的某些提法出自其书,但是没有标明,违反学术道德,应氏则说是编辑的删去。同时,后记中也说起陈氏自己书中的内容也没有记清,颇有反唇相讥之意。

9.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上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32页。

这本书其实也是重读,而且常读常新的那种。第一次接触还是研一那会,那时候对明代极感兴趣,整天也就在书架前浏览关于明代的书籍。印象深刻的有好几本,除了此书,还有雅风美俗系列丛书中的《明人奇情》。

罗宗强此书后记,颇为感人,如下:

终于把这个题目做完了……十二年,日日夜夜。已到风烛残年,像这样的研究,以后是不会做了。回顾一生,感慨万端。一个人的一生,所能做到的毕竟极其有限,何况又有十几年时光在莫明所以中虚度。

青灯摊书,没有假日也没有娱乐。只是由于处世能力的极度缺乏,谋生无术,积毁销骨,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几个知心朋友,学术路上相伴;有几个出色的、而且关心我的学生,不至于感到人生太寂寞。人生不易,但也终于在坎坷、失落、感伤中边走边读,读书,读人生。

【洪武、建文朝主流文学观】

宋濂:文学观念之核心,原道宗经复古。文须明道立教,道重于文,文应雅正和平,应该养气。

方孝孺:重功利文学观进一步强化,文是明道立政的工具(文学工具论),文学对政教的依附,羞为文人。

【方孝孺】南京读书那会儿,曾特意去雨花台拜谒过方孝孺墓,真是铮铮铁骨,满腔正义。今读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又提到方孝孺的《释统》篇,其按正统观分为正统和变统。所谓正统,即仁义而王、道德而治;反之,则为变统。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方孝孺才十八岁。此后,其被朱棣杀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此理念矢志不渝的坚持,不肯去屈服。可见,一个人少年时期定下的信念,对其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

胡传志《用常得奇守正出新——<莫砺锋文集>读后》,《人民政协报》2019年5月13日,第8316期。

辛德勇《清代学术与仿刻覆刻宋元古本的风气》,5月11日下午3点至5点,在深圳尚书吧的学术讲座《清代学术与仿暨《学人书影初集》新书分享会。

常明《致语》,《水浒璅语》之一,载古代小说网2019年5月13日。

《这位女作家眼中的曹操有啥不一样?一起来看看!》,载《亳州晚报》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16日。

【曹操与华佗】出了亳州火车站,便会和曹操打个照面。去老街,又会遇见一袭黄袍的华佗。同为亳州老乡的二人,一为政坛领袖、文界精英,一为高明医者、养生大家。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过那是曹操对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等人。对于也是同乡的华佗,曹操最终给他的是一把明晃晃的锋利屠刀。很多人对此事,都颇抱怨曹操。但亳州人似乎不在乎这些,毕竟二者都是英雄,以至于亳州博物馆门前将二人雕塑并列,市区既建有曹操公园,又有华祖庵的存在……

《温州大学迎来86周年校庆!这些人和事值得被铭记》,载《温州发布》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19日。

黄溯初先生捐赠郑楼小学校舍给教育厅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谷超豪担任校长年薪20万,但其5年间分文不取,2003年设立“谷超豪特优奖学金”,奖励在校优秀学子。此类事迹,颇令人感动。

1933年,黄溯初先生捐郑楼小学校舍给省教育厅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

1956年,时任温州市副市长金嵘轩等人向省人代会提出创办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提案,经各方努力,创立了温州市第一所高校,他兼任“温州师专”首任校长;

1958年,温州市委决定将“温州师专”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同年,温州师范学校归温州师范学院党委领导,次年分出。

1984年,原温州大学创办。

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合办学,事实上与温州师范学院合并。

2001年1月,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在谷超豪等十位中科院院士的建议下,温州市委、市政府着手温州师范学院、原温州大学合并事宜。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同意两校合并筹建温州大学。2006年2月,教育部同意正式成立新温州大学。

大西《姚教授,息怒》,载“通雅轩古籍书店”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23日。

此姚教授乃是桐城三组之一的姚鼐,写姚鼐极富个性的一面,期间提及姚鼐与袁枚的交往。

古滕客《袁枚的养生方》,载《善本古籍》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23日。

袁枚的养生之法有三:养兰花,食豆腐,去登山。

《宋江写给李逵的一封信:我对你的学术有点失望》,载《学术志》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20日。

《梁山大学(筹)新闻简报:李逵、皇甫端等五位教师受聘教授》,载《学术志》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23日。

这两篇公众号可算是一个系列,以梁山泊中人的语气,道出了当下学术界关系稿、套课题、院校更名诸多议题,发人深省。

许建昆《画蛇何必添足》(《儒林外史》新读之九),载《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24日。

许建昆:“从结构上来看,第五十六回是条多出来尾巴。它袭取了《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碑碣刻名,《西游记》的诸佛名号,《封神榜》的封神名录,《镜花缘》的百花仙子名录。”

《跟着诗词去旅行,首期走进亳州!随着镜头,一起品味飘着中草药味的三国历史文化之旅》,载《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微信公众号2019年5月27日。

王树森《厚植根基 着眼未来——谈恩师余恕诚先生的研究生论文指导》,《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3期。

王树森硕博都跟随余恕诚先生学习,其对余先生的了解可谓极多,此文很生动具体地介绍了余先生指导学生的辛勤。余先生为学生选定的论文,都是极有意义,且有长足研究的空间。具体指导过程,也循循善诱。

王树森本科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古代文学有硕士点,唐代文学研究方面也很是厉害。湖科大前身之一的湘潭师范学院文科,是其根基。

莫砺锋《在余恕诚先生追思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日

胡传志《卓越的学科带头人》,收录自《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第252——258页。

鲍鹏山《余师》,收录自《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第224——227页。

书抄:

【朱维铮论治学】我不否认人间有天才,但我以为历史学的研究,要想真正有所成就,依赖的不是天才,而是勤奋。没有对材料的辛苦爬梳,没有对种种矛盾陈述的认真清理,没有对何谓历史实相的细致考察,没有对已有旧论新说的多方比照,没有对历史生态环境的整体认识,是不可能对业成过去的某种历史现象洞幽发微的。人们常常用效应作为判断学者资质的尺度,却往往忽视历史学家的才学识的增长过程。

——朱维铮《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顾颉刚论治学】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避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作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君子之为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从吾天性之自然,安吾素履之坦然,如是而已。从吾天性之自然,则自耕桑渔钓,达之圭冕轩裳,各一其天,不必齐同,而各极其趣,皆有可悦……真者其本,率者其用。真者去妄,率者所以行吾真也。

——陈谟《真率论》 ,《海桑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的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古代小说研究从业者】(2019年5月11日整理)

曾研习过一段时间的明清小说,虽不太入门,但大抵情况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近来,有一些同学问及古代小说研究的情况,只能就个人的粗略了解简单说一些。

首先推荐一下南京大学苗怀明老师的“古代小说网”,上面的一些文章大都质量上乘,且作者也是当下较为知名的古代小说研究从业者。期刊的话,推荐《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等,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也开设“明清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栏。

前一辈的小说研究大家如鲁迅、胡适、郑振铎、孙楷第、阿英等无需赘言。

当下较为知名的有:

北京大学的周先慎、侯忠义、潘建国、刘勇强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英德、张俊、李小龙等

中央民族大学的傅承洲、曹立波、叶楚炎

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段江丽、沈治钧

辽宁大学的胡胜、赵毓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张锦池、关四平

南开大学的朱一玄、宁宗一、陈洪、宁稼雨、陶慕宁、李剑国、孟昭连

复旦大学的黄霖、陈维昭、罗书华

上海财经大学的李桂奎

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时人、孙逊、詹丹、宋莉华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大康、竺洪波

安徽师范大学的俞晓红、王昊

山东大学的王平、马瑞芳

山东师范大学的杜贵晨、刘洪强

曲阜师范大学的刘相雨、何红梅

南京大学的苗怀明

南京师范大学的谈凤梁、陈美林、沈新林、王青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萧相恺、徐永斌、胡莲玉

扬州大学的黄强、董国炎、温庆新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冯保善

江苏师范大学的赵兴勤、吴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沈伯俊

暨南大学的程国赋

武汉大学的陈文新、鲁小俊

湖北师范大学的石麟

福建师范大学的齐裕焜、孙绍振、欧阳健、涂秀虹、刘海燕

浙江师范大学的梅新林、高玉海、刘天振

天津师范大学的赵建忠

河北师范大学的霍现俊

广州大学的纪德军

集美大学的王人恩

温州大学的饶道庆、陈心浩、金凡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胡文彬、张庆善、孙玉明、张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井玉贵

陕西理工大学的王建科、雷勇

【明清文学书单】(2019年5月18日整理)

明代文学:

孟森《明史讲义》

钱基博《明代文学》

史铁良、邓绍基《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徐朔方、孙克《明代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志达《明代文学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有景《历史背景下的明代文学创作研究》,北京: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版。

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左东岭《明代文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宋克夫《宋明理学与明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包诗卿《翰林与明代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郭万金《明代科举与文学》,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陈文新《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陈长文《明代科举文献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版。

郭政皓《明代状元与文学》,齐鲁书社2010年版。

叶晔《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郑礼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间的翰林院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文新《明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

程宇昂《明清士人与男旦》,上海古籍出版社

温功义《明代宦官》,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高志忠《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胡丹《明代宦官史料长编》,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

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冯小禄、张欢《流派论争:明代文学的生存根基与演化场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本书以明代诗文流派的内外论争和古文、时文之争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明代学校思潮、政治格局转型和个人思相重心转移,以流派论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意义为论述起点,论述不同历史时期诗文流派的组织特点、文学思相特点和论争特点,分析文学流派论争的文学思想策略和文学流派更替的文学思相和社会心理机制,全面揭示文学流派之间的复杂人事关系和文学批评论争关系,深入阐述诗文流派的科举心态、时文观、以及他们的文学流派策略与科举时文风尚的深层关系。

何韵诗《承传与转捩:杨贵妃在明代文学中的面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何宗美《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清代文学:

孟森《清史讲义》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潘务正《清代翰林与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黄伟《曾国藩诗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严迪昌《清诗史》

严迪昌《清词史》

王英志《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丹《明清宫廷藏书研究(第2版)》,商务印书馆

刘鹏《清代藏书史论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