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和‘浪漫性’”给 我留下的一些看法以暨思考 文● 李海林 【写作提要】本论文主要针对中国18世纪《红楼梦》问世历程,她是如何走向世界文学史的原因;并且昭然发展成为一门颇具影响的国际“红学”研讨话题。自她在中国诞生以来,社会上就流传着:“开谈不侃红楼梦,阅尽经书亦枉然”的谚语。“红学思想的‘复杂性’和‘浪漫性’以及她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给人们带来的千言万语以及人们道不完的万语千言,正是中国18世纪文坛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红楼梦》的诞生,给中国古典文学小说体裁的继承、创作、延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借鉴的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她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峰。她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然,而又巧夺天工;给当时“康乾盛世”和岌岌可危的满清王朝无疑注入了鲜活的历史血液。同时,里面又暗示了历史的可发展性、长期性、曲折性、正反潜伏性和悲剧性。红学思想里面的唯物观、辨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这是很必然的,亦是很客观的。她的多角度性、多侧面性、多层次性、广度性和深度性,充分反映了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生活面的一人百声口、百人百声口,因而汇成了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生活源流。其三维空间之远、立体感之强,无怪乎毛泽东同志视之为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因而亦就具备了史诗的特质),以及题诗曰:“杰作红楼传千古,影映封建斥王候。自古忠臣多逆子,唯有宝黛入神州”(注释①)这是有道理的。 【关键词】时代精神、社会实践互动、经济文章、语体风格、计算风格、平均句长、平均词长、字频、词频、句频 一、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 我认为较之以往的古典爱情小说以及关乎爱情的神话小说,《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浮雕感强,具有雕塑的具象和透雕的味道,具有广阔的三度空间,以及古典爱情小说的主人公的三重化、三元化。 这是《红楼梦》以前的古典爱情小说所达不到的。她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之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或发生。都是现实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18世纪中叶封建时代生活的立体缩影画卷。有如百川归海、大道返元之极。以前的爱情小说如《金瓶梅》、《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女董永》、《雪香楼》、《坠钗记》、《杨乃武与小白菜》、神话传说《白蛇传》、《娥皇女英哭舜帝》、《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小说题材,神话传说,语言上大都具有一定的职业性、行业性、世俗性、民间性,而《红楼梦》中人物对白的语言亦是高度个性化的,在不同的场合,人物对白亦尽然不同,对白的方式亦不一样,这是《红楼梦》以前爱情小说所没有达到的,亦是《红楼梦》区别其它小说的根本语言特点之一。《红楼梦》以前的小说,较单一、较单纯,而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亦正在这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其本人亦有其复杂的叛逆思想性格。这位公子哥儿: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厌俗;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块,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注释②) 贾宝玉是爱情婚姻的男主角,又是贾府封建大家族中地位特殊的公子,在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分量。他叛逆思想性格的形成,其灵魂核心是他的叛逆性,他不是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宗教信仰、法律等等有形的破坏者、骚扰者;而是无形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无形的社会思想、环境熏陶,意识领域的异己者、叛逆者。 小说中另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薛宝钗是封建婚姻礼教以及封建礼仪婚烟制度的殉葬品、牺牲品。一位是“焚稿断痴情”,另一位是“出闺成大礼”,他们二人都是贾宝玉的追随者、爱慕者,事实上,他们都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原因之一是他们违背了封建人伦道德。在母系氏族,人们尚且知道同族不婚,同姓不婚。这说明封建社会末期种种罪恶、黑暗以及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客观上亦说明封建社会末期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但这一点要肯定:宝、黛、钗他们嫡亲婚姻爱情能够排除世俗的干扰,冲破封建婚姻礼教的禁锢,打破封建人伦道德的尊卑长幼,是值得歌颂的。曩盖天下之爱情,只要有缘人尔,大可不必分疆域、不论贵贱、不若贫富、地位、荣誉、金钱、权力,无奈“缘属天定,份乃人为”,这些都不是阻挠爱情内在物质的东西,不足以亵渎爱情的神圣、美丽。 作为爱情婚姻悲剧冲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其“枉凝眉”美其名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冬流到夏。”(注释②) 这个冷美人,不仅心胸狭小,而且容不得别人眼里有半点沙子,这是导致她宿命的原因之一。 悲剧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是薛宝钗,此人城府极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里“终身误”却写道: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注释②) 在他们三人生命史里,爱情婚姻占据着他们的韶华青春,他们三人的三角恋爱之所以失败,因为他们追求是一种新的封建婚姻道路,一种新的封建婚姻自由;而这种自由恰恰为人伦所不容;所以他们三人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结果分道扬镳,最后还是摆脱不了封建婚姻礼教的精神枷锁与肉体上的摧残,这是值得我们去同情的。从他们爱情婚姻失败中,可以看出这种封建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要。宝、黛、钗他们三人,一位是天才(浪漫),一位是孤才(自负),最后一位是贤才(贤惠),这种进化论思想和主观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客观辩证唯心主义和客观历史唯心主义正体现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与消极的一面,从而成为一位文学全才、奇才;这是必然的,亦是可以理解的。难怪后人如此评价:“曹雪芹才笔霸千秋”。 小说为我们塑了400多个堪称有血有肉的人物,贾宝玉之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袭人、晴雯、刘姥姥、贾元春、迎春、惜春,这些人物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及其语言的复杂性与丰赡性,所刻画的“都是真的人物”(鲁迅语)注释15。 在人物里,光彩照人的莫过于“金陵十二钗”。在这里,史太君(贾母)、贾政、王熙凤值得一说:史太君是封建皇太后的象征,当然拥有对每个奴隶进行生杀予夺的大权,她虽慈样,但令人敬畏,是寿善者的化身;再说贾政,封建贵族执政者、家长式的化身,在史太君面前,只知道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在宝玉面前,只知道专横跋扈,一本正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奉儒守官、忠、孝、节、义”的封建礼仪的卫道者,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其次是王熙凤,她比较饶舌(有1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熙凤),她虽一手操纵贾家,贾家从此由盛而衰,人们骂凤姐、想凤姐、议凤姐,究其原因是:她算尽机关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但她却是个难得的封建家族分配人流(尽管没念多少书,但富有心计、泼辣,尖牙利齿)当家作主的一场好料,相当于现在公司里面高层管理员。这样的妻子一般丈夫恐怕吃不消,这是许多读者所不能理解的,尽管自己不能生养,但对丈夫如此放纵,而置之不理,似乎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金陵十二钗在《红楼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这样写道: “宝玉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橱窗上封条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有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名女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子女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注释②) 从警幻仙子口中,我们可以想象,封建三六九等观念是如何的森严。照理说,平常庸者之辈亦应该同封建统治者享有同等的权力及劳动果实,但是劳动人民到最后却劳而不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骑在劳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的封建贵族阶级,他们却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石头记》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20”关于金陵十二钗在《红楼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云云: “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注释②) 还有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霄开夜宴”,金陵十二钗在《情憎录》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关于“黑山村的乌庄头前来进贡的便知: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柴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凤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稻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梁谷、牲口各项三样共折银二千五百两。门下外孝敬哥儿姐儿玩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注释②) 这段生动的描述,就是贾、史、王、薛生活著侈的一面镜子。他们一方面尽量搜括民脂民膏,一方面又买官鬻爵或卖官买爵,来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曹雪芹在小说里面,通过对叛逆省的歌颂和对奴隶命运的不幸同情,表达了作者新的朦胧的理想人生。(其实是对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表示默认)。 《红楼梦》不是单纯为歌颂爱情而写爱情,在他的笔下,多处可见关乎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治、军事、国防、经济、文化、哲学、伦理、理学、艺术、戏剧、戏曲、教育、建筑、天文、地理、法律、医学、音乐、绘画、舞蹈、古玩收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以及作品自身语言的朴素之美、简洁之美、真实之美和人物姓、氏、名、字、号的谐音艺术美;因此,最具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绘画性、音乐性;是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得最完整、最纯粹、最充分、最富有文学美、思想美、艺术美、绘画美、音乐美、哲学美的杰作之一。 二、曹雪芹思想的浪漫性 曹雪芹红学思想的浪漫性,在于她语言的真实之美、简洁之美、朴素之美、思想之美、哲学之美、艺术之美。这种美所流露出来的作者写作技巧的文学性、绘画性、音乐性、哲学性以及曹雪芹焚膏继晷、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性格。但这种性格里而,又包含若对一种虚幻式、禅宗式、无为式事物的顶礼膜拜,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朦胧的新的理想人生。但这种虚无的崇拜又与自己傲才性情,愤发图强、愤世嫉俗在主观上又发生了必然的矛盾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利害关系,反而给作品带来了新的艺术境界,使之蓬荜增辉,春意盎然。作者这种积极的出世入世浪漫主义精神,是“锦衣玉食”到“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这中间的理想人生的一个过渡,个人的不幸遭遇给他自已提供了重新认识社会和生活、认别各种人物的良好机会,同时又促使了他进行自我反省。作者就是要在这种虚无飘渺的幻形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和理想上的寄托。这种幻化式、神宗式、无为式的思想,就是红学思想浪漫主义核心之所在。它始终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如《风月宝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金陵十二钗在《情憎录》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日“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思,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例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我虽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图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金陵十二钗在《情憎录》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四“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注释②) 作者这两段的描写,其实就是自己在思想上左右徘徊、彷徨、苦恼。把自己隐喻成一块无材不堪入选的石头,只是还遇不到伯乐发现,未免有沧海遗珠之憾,其心情急切、性格浮沉,原因之就是自己何去何从,何方有路?作者正等待机遇,暗藏发迹,作者第一回用神话故事开头,设下悬念,将读者的心弦紧紧扣住,小说一开宋就充满女英雄主义,这个雄奇浪漫的开篇足以打动读者心扉。据《论衡·谈天》《淮南子·览冥训)曰:“积芦灰以止淫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氏——她是原始部落母系社会氏族阶级的女首领。 有人说:“《红楼梦》是女性展现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三维’小说阴阳两面”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开头,实在凑巧,在女英雄的带领下马上出台的将是一群绝色才女。这是一场多么好的出台戏。经过作者精心裁剪、到艺术加工,及后来文人高鳄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样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在《情憎录》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四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注释②)小说章法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浑朴天然又巧夺天工。正如李白所说:“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注释③)她留给我们的是一道集色、香、味、形、意、韵、精、气、神俱全的思想、品位、艺术,文学大餐。 曹雪芹红学思想的浪漫性就在小说首尾的始末,开头由无材不堪入选,到最后遁入空门,形质归一,返本归元,小说的构思到裁剪定位是何等的天衣无缝、鬼斧神工。 而这种浪漫主义思想性格里面,又体现出中国那种“关乎‘忠、孝、节、义’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以及‘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和‘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封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理论标榜和封建‘四大神权’的人生教条”。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美、含蓄美、一种原始物质顽石质地美以及后来自经锻炼的晶莹美,恰恰孕育出“红学”的胚胎。 曹雪芹浪漫主义思想性格暴发的灵感是源于“孔儒”的门生孟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李道的“无为玄道”思想:“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思想后被毛泽东这样评价‘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字亩,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这一精辟分析亦是对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最恰当的评价。”(注释17、18)与“人生如梦亦如电,缘生缘灭如朝露”和“释佛”的“禅宗”(亦即无我像、无人像,无众生像,即是四大皆空思想),“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写,意思是静虑。静坐沉思,称为“坐神”或“禅空”,是佛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宗”相传是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创立的。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神宗五祖宏忍有两个大弟子,为神秀,即渐悟说,一为慧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注释⑨)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后方能渐悟成佛。 而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往释⑨)慧能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菩提只向心觉,何来向外求玄”(注释⑩),佛在内心,不在心外,只要净心、自信,不必苦修,不必背确大批经卷。就可以顿悟成佛,从哲学上说,渐悟是客观唯物论,顿悟是主观唯心论。慧能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水深火热而看不到出路的劳动人民,有着极大的欺骗性;对于地主官僚,这种廉价进入天堂的方法,既可以使他们空虚的灵魂得到寄托,又可以收到消除人民斗志的好处,自然亦是非常合乎口味的。因此,南宗终于战胜了北宗,还包括智颛(五三一年五九七年)为代表的天台宗,它崇奉的经典叫《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这一派者重在宣传一切“皆由心生”世界的本体是空无的,故又称空宗。以玄奘(六00年——六六四年)为代表的法相宗,以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故人称唯识宗。它说的“识”是指精神本体,而宇宙万有即由幻化而成,以法藏(六四三年——七一二年)为代表的华严宗,以崇奉《华严经》而得名,主要是道经论证所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想方生。”以及“理”和“事”的关系,宣扬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慧能兴起较晚,但影响却远远超出其他各派。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年)为禅宗代表。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他们宣扬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迷信说教,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安心做奴隶。所以,它们都是为维护封建剥削制度服务的。与“苦、集、灭、道”消极与乐观的种种矛盾情绪,但在这种情绪包围之下,他又想积极地出世、入世。大有苏东坡当年游黄冈文赤壁写下的《前赤壁赋》里的名句和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里的诗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金陵十二钗在《红楼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五四“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25”(注释④)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注释⑧) 曹雪芹这种红学思想的“浪漫性是世界文学史上表现得‘最真、最善、最美”的杰作之一”。 三、浅析自己的一一些看法以及思考 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和“浪漫性’内在主观联系和外在的载体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思维三度空间。 首先,她的“复杂性”和“浪漫性”表现在横向与纵向上,她横向呈立体化整体推进,在纵向上,小说把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相互交叉纠结,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所对白语言亦尽然不同,每个人或每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成发生的。小说总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造成一种文学艺术色彩光影效果,以达到衬托人物心情的最佳目的。当然,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亦是作者要表现人物心情的最好手段;相反,一个人物外在表情的好与坏,我们亦能体会到人物所处的环境。所以说,他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不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和‘浪漫性’内在主观联系和外在的载体性”,其中的‘复杂性’和‘浪漫性’是曹雪芹思想性格的两条脉络,相互融会贯通,即相互吸引,又相互交叉、纠结。它们各自在作者主观思想中不会发生冲突,同时又在作品客观中的载体性所占的比重、分量相互牵引,使之鬼斧神工、妙趣天成;这就是红学思想里所折射出来的不朽魅力之所在。 其次,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究天人之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古人讲:“文以载道”,这种红学所载之道,就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所以说,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和“浪漫性”内在与外在主观联系和存在的载体性,正体现了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和‘夫文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这种文学思想的体现。(注释⑦) 我对红学不敢冒昧陈辞,红学思想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史上长盛不衰,并且与“甲骨学”、“敦煌学”起,并称东方三大显学。这与创作本人当时的遭遇和环境,以及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种种原因息息相关,因而“铸就”了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这一不朽的常青之树。 《红楼梦)这种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如能与中国白话文学最高峰鲁迅的思想以及全庸武快精神进行三位一体,珠联璧合,将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文学艺术效果?...... 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主线与脉络,进面达到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与历史性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他融政、军、国防、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面、舞蹈、戏剧、戏曲、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妒,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古典小说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但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于是各种思想相互打通、充满生气,不再有分裂、疏离,她的内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不失其为个性,社会环境的方方面而,以及各种深刻,复杂的思想得到新颖、全面的阐述。”(注释11)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愈200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们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它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流传到世界各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透过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流传到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字,不同的文字翻译,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只写了《红楼梦》的前80回,后40回是高鹗续写(其实确认《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件工作只是到1917年才由胡适博士完成,但胡适博士是否论证过后40回是曹雪芹,还是高鹗,1917年的胡氏并没有给出答案?(注释12)但数学统计进入文学领域后,这个定论遭到了计算机的质疑。“1981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召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独树一帜,宣读了题为《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的论文,首次借助计算机进行《红楼梦》研究,轰动了国际红学界。陈炳藻从字、词出现频率入手,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时,对《红楼梦》后40回系高鹗所作这一流行看法提出异议,认为120回均系曹雪芹所作”。(注释13) 语体风格是人们在语言文学表达活动中的个人语体特征,是人格,文格在语言文字活动中的某种体现。这种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数量特征来刻画。例如,句长和词长可以代表作者谴词造句的风格,亦就是句长、词长;当然,反映作者风格的不是单个词和词长和单个句子的句长,而是以一定数量的语料为基础的平均句长和平均词长;此外,字、词、句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亦是个人风格的体现,亦就是平均字频、词频、句频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计算部分作品或平均词长、平均句长,对作品或作者使用的字、词、句、段、篇、章的频率进行统计研究,从而了解作者的风格,这被称之为计算风格学。计算风格学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一门饶有趣味的学科,尤其是判断作者真伪,考证疑难方面时大显身手、功不可没!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背景由盛而衰这样一个命运。《红楼梦》的追随者有很多,近现当代就有张爱玲、冰心、二月河、琼瑶,可以说,这些人的文学成就是喜人的,但只能模仿到大师的皮毛,毫发不能领悟捕捉到大师的灵感神韵,尽管评论界对二月河作品好评如潮! 《红楼梦》的结尾与收场,是那样地完美,是那样的自然,代表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典型人生态度。有位道人发现块巨石,上面刻着一个故事。这块巨石是女娟补天时仅剩下的一块。娲皇氏只用了36500块巨石去补天上那个由“奥林匹亚”巨人恶战所造成的大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南方火神祝融与北方水神共工大战造成的)此石高经12丈,宽经24丈。道人将这个故事从石头上抄了下来。后来,故事到曹雪芹手中。他在悼红轩中修改了10载,五易其稿,分出章回,并题一道五言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故事结束时,场景最为深刻、最富有悲剧意味的人生话剧正在演出。主人公遁入空门。他那个曾给他带来聪慧,使他堪以承受爱情所带来的痛苦的灵性,又回到几千年前女娲补天未用之石那里。这时,那位道人何以认得贾雨村。曹雪芹笑道:“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足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这位道人听之后仰天大笑,随即把抄本掷在桌上,飘然而去。边走边说:“果然是敷衔荒唐!不但作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据说后人看到这本传奇之后,曾在上面题了四句诗: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但这些满纸荒唐言,是那么悲伤感人,真是一个绝妙的故事。由于这种文学是以快乐自娱而作,它的创作便纯粹出于一种真正的创作冲动,而非对名利的喜好。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经济文章,无补于事,无助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为写书招来杀身之祸。更何况满清王朝大力推行“文字狱”,以达到在文化战线束缚文人思想言论的自由。又由于作者当时创作的冲动被排斥在正统文学圈子之外,故而可以不受那些经典文学传统标准的约束与影响。但是,小说创作非但不能为作者带来金钱和荣誉,反而会危及他的人身安全。作者创作纯粹小说的灵感亦是出于创作的冲动。金钱与创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是现代有了版税权的保障,金钱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再多的金钱亦无法使一个不具备创造能力的心灵讲出一个动听的故事来,安逸的生活本身不会创造出任何东西。 我们的故事巨匠,像莎士比亚、荷马、歌德和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他们之所以创作,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讲故事的人。造化把曹雪片放在一个豪奢之家,既而又使他穷困潦倒,晚年变成了一位困苦的儒生,生活在一个破败的茅舍之中。于是他就像个刚从梦中苏醒来的人儿那样,把梦中的故事回忆起来。他在自己的想象中再现了这个梦境之后,便感到要迫不及待地把它落在纸上,我们随即称之为“文学”。 笔者认为,《红楼梦》无愧于世界名著。“该书与英国小说《克拉丽莎·哈洛》同时代”。(注释⒁)它的人物刻画,深切而丰富的人生,它炉火纯青的风格,使它当之无愧。它的人物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比自己生活中的朋友还要真实,还要熟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们能一一加以分辨。总之,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 它有惊人瑰丽的中国式亭台楼阁,有一个庞大的官宦之家,四个小姐和一位公子,他们正在长大成人。还有一群漂亮的、年龄相仿的表姐妹,过着善意而揶揄戏谑的快乐生活。一群十分迷人而聪明的婢女,有的工于心计,有的急躁真诚,有的则悄悄的爱上自己的主人。一些仆人的妻子不忠实,常常牵涉进家庭中发生的小小嫉妒和流言之中。一位老爷常年出门在外为官,两三个媳妇把家政家务管理得并然有序,其中最能干、最有天赋、最饶舌、最受人尊敬的是凤姐,但她却根本目不识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凤姐有毁有誉。这正如一位哲人所云:“《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就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注释15)主人公贾宝玉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十分聪明却偏偏喜欢钻进脂粉堆里。正如书中所言,是被仙界遣送下凡历劫,以参透情缘便是魔障的幻境。他像中国所有大家庭中独生子嗣那样,颇受祖母这个家庭权威的过分宠爱,但他又十分害怕父亲,十分受堂姐妹、姨表姐妹的喜欢。几个婢女照顾着宝玉的衣食住行,甚至还通宵守护着他的睡觉。他爱着表妹林黛玉这位寄居在大家庭里的孤儿,害着肺病,常年喝燕窝汤度日。她的美貌和诗才使别人大为逊色,但她太聪明了,以至不能像那些比他傻的人们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她用少女的纯真和激情,热烈地爱着宝玉,另一位是表姐宝钗,亦爱着宝玉,但性格更为爽直,头脑更为实际,被长辈视为更为合格的妻子。最后一次欺骗行为是:几位夫人在宝黛两人全无知晓的情况下,举办了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黛玉直到婚礼举行前夕才得知此事,这个消息使她歇斯底里地“焚稿断痴情”,而后就玉陨香消了。宝玉则一直蒙在鼓里,直到婚礼举行的那个晚上,才发现父母的编局。于是他变得半痴半呆,魂不守舍,最后遁入空门,形质归一。 如果像中国有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红楼梦)可以丧邦,那么中国早就被毁掉了。宝压和宝钗成了讨整个民族喜欢的人,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类型的人,急躁的晴雯,温柔的袭人,浪漫的湘云,贤淑的探春,饶舌的凤姐和聪明的妙玉。她们性情各异,代表不同的类型,供读者去选择取舍。发现中国人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是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如果喜欢黛玉,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他喜欢晴雯,他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作家;如果他喜欢湘云,他会同样欣赏李白的诗篇。我本人较欣赏探春,她兼有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品质,幸福地成为了一位好妻子。宝玉的性格十分懦弱,远不足以成为年轻人崇拜的“时尚英雄与才子情怀”。不过,无论喜欢与否,中国的男男女女,大部分把这部小说读了至少二、三遍,一门学问亦由此发展起来,称为“红学”。其学术的高度与研究的卷帙浩繁,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业和歌德的评论著作相匹敌。 《红楼梦》将中国社会“阳性的三位一体:“官、绅、富与阴性的三位一体:面、命、恩”(注释16)刻画得最深刻、最痛切、最入骨、最歇斯底里。总之,关于《红楼梦》,人们说了千言万语,还有万语千言要说;这永远是一部读不完、看不厌、钻不透的划时空人类中国满清奇书。 【参考文献】 1、现代·刘汉民、舒欣编著《毛泽东书法、对联、诗词集观》,长江文艺出版社第6页。 2清·曹雪芹、高鄂著《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新疆人民出版社,前八十回以脂砚斋本为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第29页,27页,21页312页、1页,736页。 3、现代·陶今雁著《唐诗三百首详注》江西人民出版社第4页。 4、现代·吕晴飞、牛宝珍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第1154页。 5.东汉·王充著《论衡·谈天》引自《古代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360页。 6、东汉·淮南王刘安著《准南子.览冥训》所引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安徽师范大学,陈怀荃分册编辑《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2页。 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系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98页。 8、现代·查良铺著《笑傲江湖·东方不败》中国独家出版社。 9、唐·《坛经·行由品》所引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第十一章,山东大学郑佩欣、陈之安、宋锡民、赵凯球分册编辑,第278页。 10、唐·《坛经·疑问品》所引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第十一章,山东大学郑佩欣、陈之安、宋锡民、赵凯球分册编辑,第278页。 11、现代·陈刚著《西方精神史——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江苏科技出版社,第1页。 12、近现代·林语堂著《中国人》(全译本)广西民族出版社,第264页;《中国人》由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所译成中文。生于传教士家庭,自幼随父母长期侨居中国,在中国大学里教过英语。1922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五十多部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主要作品有《东风·西风》、《大地》、《儿子们》、《分家》、《市民》、《帝国的妇女》。她还翻译过中国小说《水浒》。她因《大地》、《儿子们》、《分家》三部小说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13、现代·陈炳藻著《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所引《大科技》2004年第4期。 14、近现代·林语堂著《中国人》广西民族出版社,第53页。 15、近现代·鲁迅著《集外集拾遗补编〈降洞花主〉小引》所引《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020页。 16、近现代·林语堂著《中国人》广西民族出版社,第195、198页。 17、春秋·老子著《道德经》所引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第四章,陕西师大杨育坤分册编辑,第165员 18、近现代·毛泽东著《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四卷分订本)第299、340页。 目 录 题目.........................................................1 写作提要.....................................................1 关键词.......................................................1 一、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1 二、曹雪芹红学思想的浪漫性...................................5 三、浅析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及思考...............................9 参考文献....................................................13 写作提纲 一、先论述曹雪芹红学思想的复杂性 二、再论述曹雪芹红学思想的浪漫性 三、最后论述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及思考 【作者简介】李海林,字恒昌,号兰雪紫云轩居士,男,湖北麻城人,美术系、中文系本科毕业。当过农民,当过语文教师,当过美术教师,当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师,当过班主任,当过班级辅导员,当过美工,当过销售员,当过发单员,当过钣金工,做过钢结构安装员,当过平面设计师,当过会计,当过主任,当过校长助理。自幼酷爱“阴阳书法,五行绘画,金石篆刻,古典诗词,楹联逸事,散文随笔,风光摄影”。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创作各类书法作品、水墨画作品、油画作品、版画作品,诗词作品、楹联作品、篆刻作品、散文作品、摄影作品至今。且有各类文艺作品,见报纸见杂志于《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鄂东晚报》、《黄冈日报》、《武汉晚报》、《深圳晚报》、《晶报》、《诗神》、《书画报》、《中国篆刻》、《中国摄影》、《中华诗词》、《中国楹联》、《东方日报》、《台湾晚报》、《澳门日报》、《九头鸟》、《东坡赤壁诗词》、《大别山文学》、《杜鹃》、《杏花村诗词》、《麻城楹联》、《永远的中国红——鄂豫皖革命历史资料专题展暨麻城市诗词楹联作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