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推动国营垄断有何利弊,市场是否需要管制,详解盐铁论本议篇

 莫为天下先 2022-07-14 发布于湖南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从本篇开始,我们共同探究《盐铁论》有关内容。

得益于网上热烈的讨论,这本著作的背景和内容很多人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了。

文章图片1

公元前81年,霍光组织地方贤良文学60余人与桑弘羊进行了激烈辩论。

双方议题本来很单纯,就是盐、铁、贸易等产业到底是官营好还是民营好的问题。

一、战和之争

结果相互攻讦下,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们从经济扯到国防,从国防讲到外交。

外交又衍生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大讨论又变成了对历史人物和现有政策的评价。

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发展到引经据典互相嘲讽的人身攻击阶段。

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盐铁论》60篇,话题是很杂的,真正讨论经济没跑题的只有10篇。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复述古人思想,本系列视频的论述也将先从这10篇入手。

言归正传,《盐铁论》的第一篇叫作《本议》,朝堂上的双方开始了第一回合的交锋。

文章图片2

贤良文学率先抛出了自己的论点,其核心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方法原则是什么?是施行仁义,尤其注意不能向民众示之以利,即:

“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

现在桑弘羊推动盐、铁官营与民争利导致了什么后果?

“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所以应该怎么做?取消盐、铁等官办企业,这样就能:

“进本退末,广利农业。”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开始骂起来了,张嘴仁义,闭嘴仁义,仁义能解决问题吗?

动不动就是抑末利,商业多重要啊,一天到晚想着重农抑商,思想简直太落后了。

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能够被霍光选拔到朝堂上参与辩论之人,那是人尖中的人尖,水平肯定不会差的。

文章图片3

只是贤良文学们多是儒家出身,“厚古薄今”是其学派内部的政治正确。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讲问题很喜欢引用儒家经典,用先贤思想为自己的言论背书。

当时这么做可能比较容易占据朝野舆论的制高点。

现在当人们普遍不再对国学经典穷经皓首后,甚至都不太容易理解这些人到底想表达啥意思。

所以《本议》第一段中的三个层次到底在说什么?

要广施仁义,不要向民众示之以利是《荀子》中的思想,荀子认为官府绝不应该参与盈利性产业。

因为民众既有道德感,又喜欢逐利,想要天下太平就必须“义克利”,即引导大家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赚钱。

如果官府开办盈利性企业,士大夫们都带头逐利了,必定败坏风气造成混乱。

现在桑弘羊搞盐、铁官营,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也就是第二个论点“百姓趋末者众”。

此处要结合文中语境,《盐铁论》里,桑弘羊常常强调商业的重要性,所以官府必须将其管起来。

贤良文学则喜欢讲重本抑末,并论证朝廷不应参与到末业中去。

文章图片4

桑弘羊之手段,主要为禁止商人参与竞争

所以简单分类,桑弘羊是国营派,贤良文学是市场派。

所谓“百姓趋末者众”,应该是想说在官府垄断盈利性产业,士大夫带头逐利的坏榜样下。

汉朝经济脱实向虚,大家都不愿意干实业,全部跑去投机倒把了。

所以只有放开垄断才能“进本退末”,恢复经济。

对于贤良文学的指责,桑弘羊没有正面反驳,而是将话题扯到了国防问题上。

当时汉朝正在和匈奴打仗,修工事要钱吧?军饷要钱吧?你来讲,不搞垄断哪儿弄钱去?

贤良文学显然不希望桑弘羊回避问题,于是趁胜追击,曰:

“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

这又是《荀子》中的典故,还是对第一段朝庭不可经营盈利性产业的进一步论述。

文章图片5

荀子

紧接着,他们又正面回答了桑弘羊从哪儿弄钱打匈奴的问题,所谓:

“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简单来说,打仗?为什么要打仗,只要王者行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还要花那么多钱干啥?

看到这里很多人又要开始骂了,因为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耍流氓。

实际上贤良文学引用的是《谷梁传》中的典故。

大意是战争是最后手段,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朝堂上通过其他手段解决。

桑弘羊不同意,立刻举了不久前匈奴人在朔方抢劫的例子。

同时还表示如今国策已经调整了,皇帝陛下知道连年战争让百姓非常辛苦,甚至都不主动出击了。

现在要是再废除盐、铁垄断,连边境防御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文章图片6

言下之意,你们这帮人纸上谈兵说得到轻巧,还考不考虑一点基本情况了?

贤良文学不服,于是又进一步阐释了己方的观点: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话是孔子的原话,不过在汉朝,与匈奴“修文德”通常是指和亲。

其实这里也不能指责他们对外软弱,和亲也分好几种。

汉朝初年被迫屈辱的和亲是和亲,昭君出塞那种占尽优势的和亲也是和亲。

事实上早在汉武帝年间,汉匈双方就一直在边打边谈,探讨和平相处的可能性。

只不过几次谈判,要么是匈奴嫌汉朝太过苛刻,要么是汉朝觉得匈奴要价太高,最终都没谈成而已。

和亲往往与和平划等号,相关内容《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文章图片7

不过既然也和平谈判的可能性,那能不能谈成也得两说不是?

贤良文学于是接着阐述。

你桑弘羊目前是用盐、铁官营等手段供给军队开支的。

这种办法作为权宜之计没问题,但肯定是不能长久的,官办垄断产业早晚要关,大汉迟早要走到和平道路上来。

二、本末之争

讲到这里,《本议》篇正式进入纯粹的经济讨论部分。

双方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盐、铁官营等手段确实搞到了钱。

在此基础上,桑弘羊意件是官营垄断不但搞到了钱,还对民众有好处,应该持续长久地推行。

贤良文学则认为官营只是短期手段,权宜之计,害民,该到了废除的时候了。

于是桑弘羊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用了很大的篇幅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

商业的作用就是互通有无,农民、工匠、商人全都离不开贸易,没有贸易,各行各业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文章图片8

手工业产品不流通,劳动工具就不够,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发展。

商人不出来做买卖,货币就不流通,连财政都会出问题。

既然工商业如此重要,朝廷难道不应该全面管控,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吗?所谓: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贤良文学反对,他们认为正是朝廷插手其中,才导致经济没法有序运行。

因为,第一:

“俗薄则背义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

这里仍然承接了上文官府垄断盈利性产业,导致百姓投机倒把,经济脱实向虚的论点。

总之,官府管控下的繁荣是虚假繁荣,就像《老子》说的:

“贫国若有余。”

那么应该怎么办?要崇本退末,朝廷不要插手市场,用礼义规范民众就行。

文章图片9

礼仪在古代通常代表秩序,官府只要维持好秩序,民间就会:

“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

这个有点类似于后世“看不见的手”理论,贤良文学认为朝廷插手市场会管出问题。反而不去管,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等都会自然而然达到最佳平衡点。

桑弘羊听了以后不以为然,他引用了《管子》的话。

土地肥沃而老百姓吃不饱饭,主要是因为生产工具不足。

怎么解决生产工具的生产和分配问题?这得靠官府管控。

所以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是大汉朝廷为了做好工具的生产和分配才推行的。

老百姓所用物资都仰仗于此,怎么可以废除?

三、实证

如果继续这么讨论下去,双方的辩论就会演变成强调各自观点的车轱辘话。

众所周知,想验证理论的准确性,最好的办法是实践。

贤良文学不是说官府经营盈利性产业会让士大夫带头逐利,经济脱实向虚,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吗?

于是他们开始举例了。首先,汉武帝之前商人和官员间的界限划分是非常清晰的。

文章图片10

从刘邦开始,商人不得为官,官员那个时候当然也是不经商的。

用现在的话说,资本必须和权力分开,钱和权只能二选一!

以前朝廷都抓得这么严了,资本还经常蠢蠢欲动。所谓:

“排困市井,防塞利门,而民尤为非也。”

现在桑弘羊推动朝廷垄断这么多行业,简直就是为民间大开犯罪之门!

这里要补充一个背景,当时汉朝垄断诸多产业,仅靠官僚肯定没法将企业正常运转起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这个阶段,朝廷吸纳大量商人进入官办企业任职。

他们既有权力,又经营资本,应该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了。

对此,桑弘羊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说,朝廷垄断各产业并不是给民间创造犯罪的机会。例如均输和平准,什么是均输?

当时朝廷收税通常是实物税,农民交粮食,女工交纺织品,然后问题就来了。

文章图片11

比如某个地方盛产粮食,织布技术又不行,粮食作为税收运到长安没问题,纺织品运过来根本卖不出价,搞不好连运费都抵不上。

那怎么办?命令地方上征税一律只收本地出名的拳头产品。

这个地方盛产粮食就全部收粮食,那个地方纺织技术好就全收纺织品,送到长安全是优品。

什么是平准?就是建立物资储备机构,市场上物价上涨就抛售,下跌就买进,以此来稳定物价。

即然如此,桑弘羊有话说了,均输让百姓劳逸得当,平准让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垄断工商业不是很好吗?

贤良文学听了立刻反驳,你这个理论听上去很好,实践中问题一大堆。

先说均输,以前农民交粮食,女工交纺织品,那没啥,现在要交土特产了。

百姓怎么办?交税只收一种产品,买方市场下,他们只能被迫贱卖自己的粮食、纺织品买土特产来交税。

这里亏一点也就算了,地方均输机构官员还敲诈勒索,强行收购。

文章图片12

所以均输的代价还是由百姓承担的,而且负担更重了,不知道好处在哪儿?

再说平准,你桑弘羊搞的这套平准机构腐朽得一塌糊涂。

资本和权力结合,说是平抑物价,实则关城门强行收购,官商勾结哄抬物价什么都干得出来。

那叫平准吗?优点在哪儿?

至此,《盐铁论》第一篇《本议》正式结束。

事实上真正细看贤良文学的论据,桑弘羊在经济部分的论战是处于下风的。

不过贤良文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后续双方还将就更多的问题与细节进行辩论,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汉书》

《史记》

《荀子》

《老子》

《管子》

《谷粮传》

《盐铁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