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悠久是财富也是负担,秦国根基浅薄变法阻力小,成就商鞅伟业

 莫为天下先 2022-07-14 发布于湖南

上篇文章(蓝字为链接)我们分析了春秋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后,各诸侯国治理模式的演变路径。

简单来说随着生产力提高,平民纷纷将井田制下需要交税的土地抛荒,跑到外面去开荒。

文章图片1

铁犁牛耕

于是连年征战下诸侯们税收枯竭,民间反而出现了大量豪强富户。

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君主开始绕过封建旧贵族设立郡县,直接吸纳平民参军纳税。

一、变法图强

当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时,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了。

传统分封制下只有贵族才能当兵,土地人口也掌握在卿大夫、士等一级级的贵族手中。

君主要打仗,基本上就是通知各级贵族自带粮草兵器,然后大家集中起来上前线。

比起郡县制下统一调度、统一后勤、统一指挥的总体战机制,这种一窝蜂的动员模式肯定是很低效的。

想要在惨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下来,你必须得变法,而变法一定会触动到封建旧贵族的利益。

要不要变法?怎么变?这个问题最终由法家给出了答案。

文章图片2

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影响力并非最大,但在当时绝对是最受君主们欢迎的。

毕竟生存是第一要务,道、墨、儒等就算在其他领域成就再大,战火连天中也没有法家强国之术来得吸引人。

战国时期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魏国李悝变法,取得成效后大家纷纷跟进。

在此期间法家内部对改革具体方法也有分歧,学术上分势、术、法三派,地域上分齐法家和秦晋法家。

不过以上争论基本上都属于手段之争,大家目的是相同的。

具体看一看战国七雄变法的内容就知道了,归纳起来无非是一个诉求:

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平民阶层的力量!

为此法家先贤们各施手段,比较强硬的例如楚国吴起变法,《淮南子》曰:

“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

《史记》也明确记载: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卑减大臣之威重。”

大概意思就是直接把那些旧贵族特权、封地什么统统没收掉。

文章图片3

如此操作会遭遇怎样的反弹可想而知,5年后楚悼王去世,吴起马上就被乱箭射死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激进,比如赵国和齐国。

赵国由国君亲自操刀,历经赵简子、赵烈侯、赵武灵王三代渐进式变革。

赵简子铸刑鼎颁布明文法律,建立平民化军队,赵烈侯选贤任能强化忠于君主的官僚体系。

赵武灵王则将重点放在军事革新上,对于封建旧贵族已有权利打击很有限。

齐国还不如赵国,春秋时期管仲改革起步很早,已经很有些法家的意味了。

但之后基本就是原地踏步,邹忌变法只着眼于法律建设和官员选拔。

文章图片4

管仲相齐

你甚至要在现代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才能找到些许齐国县制发展的痕迹。例如:

“中县、小县以民户。”

相关字样间接表明,战国时期齐国由君主管辖的县的数量和重要性在上升。

这其实是个死结,分封制下无论军事、经济还是权利都是被贵族垄断的。

你要释放平民力量必然侵占他们的特权空间,这是不可调和的根本性矛盾。

变法程度越深国家越强大,遭遇的阻力也越大,越有可能失败。

如果与贵族进行某种程度妥协又会导致改革不彻底,国力上弱于其他诸侯国。

但是在所有诸侯中,边缘世界贫穷落后的秦国却有着异于常人的特质。

二、天命之子

秦国立国很晚,其先祖秦非子直到周孝王时期才因为养马得力受封50里地。

文章图片5

包括战国七雄在内的大部分诸侯要么是王室功臣之后,要么祖上血脉尊贵,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高度重视等级制的周朝马夫什么地位可想而知。

秦国早期只是附庸,连卿大夫和士都算不上,差不多是不被纳入分封体系的。

虽然没有更详细的史料,但严格意义上秦国根本没有继续往下册封卿大夫、士等贵族的权力。

之后大概过了100多年西周灭亡,秦国救驾有功才正式成为诸侯。《史记》曰:

“秦襄公将兵救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这时候周天子已经没权威了,只能开空头支票: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翻译过来就是我周王室已经没啥东西可以赏赐了,你自个凭本事去犬戎那要吧,打下来都是你的。

文章图片6

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秦国连年苦战,又用了将近100年才站稳了脚跟。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城,西进战略至此告一段落,秦人要向东扩张了。

然而搞定了西边的犬戎并不意味着东边的诸侯好对付,尤其是强大的晋国就堵在自己家门口。

战争初期秦人占了些便宜,甚至夺取了河西之地。

但最终由于崤山之战,麻隧之战等重大战役的惨败,秦国数代不振。

三家分晋后堵门的变成了魏国,可秦人又很不幸地撞上了变法后的新式军队,威名赫赫的“魏武卒”。

文章图片7

战略要地函谷关丢失不说,几十年间秦国被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亡国几乎就在眼前。

大家现在明白了吧?比起中原传统诸侯秦国立国晚且前期未被纳入分封体系。

成为诸侯后又常年处于战争状态,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衰败边缘徘徊。

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没办法好好搞制度建设的,周朝分封体系对秦朝的影响也就相对薄弱了。

根据《左传》记载,弹丸小国卫国公族:

“石氏11人,宁氏8人,孙氏9人,孔氏8人。”

再大一点的国家如宋国公族:

“戴氏69人,庄氏5人,桓氏27人,孔氏10人。”

秦国呢?自秦非子立国至二世而亡,600年间公族总计28人。

文章图片8

数量稀少不说,权力也不大。其他诸侯国内政外交几乎是被封建旧贵族垄断的。

例如声名显赫的战国四公子中有三位都是王室公族出生。

秦国则不然,史料记载秦国春秋时期著名大臣,例如百里奚、孟明视、白乙丙等等都是外来人才。

你几乎很难找到公族势力左右朝政的记录,这种特殊环境几乎是天然为改革而存在的!

秦国国君可以毫不顾忌贵族反对,商鞅变法也是相当激进的。例如:

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废除贵族井田制。

全面推行县制。

商鞅成就了秦国,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秦国成就了商鞅。若在别国,商鞅恐怕最终也不过泯然众人矣。

文章图片9

知易行难,知道怎么做的法家先贤有很多,但秦国之外敢这么干的没有一个能成功。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秦国之于六国,和鸦片战争后日本之于清朝颇有几分相似。

悠久厚重的历史即是财富,但也可能会变成负担。当制度非常完善后想要产生变革是很难的。

分封制不如郡县制,可如果没有外来挑战也是能够自我维持的。

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能在周礼中找到依据,因循守旧下封建旧贵族体系再腐朽也能正常运转。

同样的道理,当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在明清时代发展到巅峰后,也就丧失了继续进步的动力。

你看,中华帝国是如此的完美,儒家君主制很好地协调了所有问题,为什么要改变?

当清朝人知道英国君主是个年轻的女孩时,觉得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文章图片10

伊丽莎白一世画像

与之相比,一盘散沙从未进入郡县制的日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反而要高得多。

李鸿章的能力并不比伊藤博文差,商鞅也不比吴起、李悝高明。

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后英雄又造时势罢了。

三、二世而亡

除了内部环境更好外,秦国的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荀子》记载周朝分封: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然而到了战国你会发现成气候的诸侯中姬氏连一席之地都占不到。

为什么?因为当时周王室偏心,姬氏封国几乎都在中原核心地带。

这些地区开发程度早期确实高,人口生产力也更发达,国力也强,但严重缺乏进一步扩张的空间。

反而那些偏远蛮荒之地的诸侯,例如楚国,有着广阔的地域可以开发。

秦国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即便被魏国堵门也能够南下巴蜀。《蜀鉴》曰:

“秦并六国,自得蜀始。”

如果没有如此广阔的战略空间,即便变法再成功,也没有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内因外因各方面优势的综合作用下秦国最终扫灭六国。

接着完成如此千古伟业的秦始皇刚刚去世没几年秦朝就灭亡了。

为什么?有着最先进郡县制,最强大军队的秦国何以速亡?这个问题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左传》

《荀子》

《蜀鉴》

《淮南子》

《银雀山汉墓竹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