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家长群里有人转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本地一位高中生因为家庭贫困,每天在学习之余还得帮助家里的点心铺做包子。最多的时候一早上可以做2000个包子。更难得的是她还品学兼优,今年顺利考上了我市的重点高中。她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群众,政府也加以宣传,获得了“浙江孝贤”荣誉称号。 我把这文章转给自己同学看。我们一致的看法是现在孩子大多被视若掌珠,这小姑娘的行为就显得格外突出了。其实要是放在我们小时候,不说稀松平常,起码也没那么引人注目。那时只要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又忙于生计的话,孩子们多半会帮家里干些家务活,充当主力的也不在少数。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大环境下,这姑娘表现的确优秀,这点毋庸置疑。 不过,我仍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且不去讨论一早上1000个包子或是2000个包子数字有没有夸大,只是觉得将少时的贫困与拼搏置于镁光灯下,吸引众多眼球来看众多嘴巴来评,多多少少有些不那么合适。但愿是我玻璃心。 让人不舒服的前车之鉴 我家乡曾经发生个故事,前半段有些相似。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背负着肾衰竭的母亲去上学,从省媒到央媒,获得了众多“感动**”奖。可是后来这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渐行渐远,最终的所作所为偏离了正常人的轨道,做了变性手术投身娱乐业了。他(她)的选择对错与否,各家见仁见智,我不加妄评。但我想如果他有温暖富足的童年,没有那么多外界的干扰刺激,去冒险尝试这样一条路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宣扬吃苦传递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中国人有宣扬吃苦的传统文化,比如大人们喜欢对孩子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钱难买少时贫”云云,多半边讲边摇脑袋一脸夫子相。可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功利主义。试问如果吃了苦中苦,一定成不了人上人;或者少年时的贫困一定会对将来的发达产生负面影响,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这么宣传吃苦的重要性?再者,让我们以功利对功利,放眼看看,现在已经是讨论“寒门能否出贵子”的时代了。而强调吃苦重要的人大半都是有钱有权之人,孩子们吃不到苦,才会有此类“物以稀为贵”的一厢情愿。第三,如果真的有纯粹为了吃苦而吃苦的,那就只有一类人:受虐狂。 也许很多人认为在家庭生活中吃的起苦,能够正面投射到学习中,带来正能量。我觉得也未必。早就不是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的年代了,靠翻来覆去啃几本圣贤之书就能功成名就,不知道是哪年的老皇历了。精神上的坚韧不拔固然重要,别忘了老祖宗马克思教育我们:物质才是第一性的。我不禁在想象,如果那位女孩子把做包子的时间用在看课外书、参加社团、出门旅游,该会是怎样一种情形?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其实也是我多虑。要不然为何家长们哪怕吃糠咽菜也要给大一新生们买苹果三件套,而不是带一箱破破烂烂的书籍呢?我们周围很多人都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可要是较真,看看他们面对自己孩子时的言行,能够听到他们说:“你别去上学了!你读书不许那么用功!你考试尽量考差一点!”吗? 我欣赏不来盆景。尽管有很多人赞美说正是磨难与束缚造就了身价百倍的艺术品。但我还是更喜欢自然条件下恣意生长生机勃勃的大树。如果有得选,小树也喜欢后者。而且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的,会是盆景里的吗? 王小波的书里讲到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干的都是人背或者推独轮车将粪肥泥土运到山上之类的体力活。从物理学的原理来讲,做的功与人需要摄入的食物相比根本就不值得,用的工具还是千百年来都不曾发生什么变化的。大家都在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投入大量的人力。而在机械化程度上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好几百年以前的荷兰,人们就已经有了发达的畜牧业,还充分利用着风力和水力。“我们的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 萧伯纳说爱尔兰人“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头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当时读到,我真想把这句话做个查找替换! 也许扯的有点远了 那就说回来。我当然不认为父母就应该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相反,我是很赞成孩子做家务的。换另一个角度讲,孩子已经15、6岁了,他或她本身就是家庭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分子,为家庭做出点贡献理所应当。一个对家庭有责任心的孩子,长大肯定对社会也有责任心。父母要做的,是怎样努力提升全家人的生活水平。就这个女孩子的家庭来说,既然生意这么好,全靠人力来做这1000个或者2000个包子是否值得?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进行过成本效益分析。也许可以考虑改良设备,提升机械化水平,或是聘请员工。起码可以考虑或尝试一下。而政府的角色,是否能够从单纯的宣传中走出来有所拔高?除了宣传之外,更应该为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低调地为他们出谋划策,而不是高调地刻画他们的困苦、他们的隐忍、他们的拼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时的奖励资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点我们都知道。 |
|
来自: 新用户6122K55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