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立过许多奇奇怪怪的Flag,有些坚持下来了,有些则没有。比如要求自己在一个月时间里改掉半夜醒来看手机“毛病”的这面“旗”,明明之前戒掉并为此奖励了自己,可这段时间不知为啥又开始犯,以至于遭到身体的抗议——头疼了三天。好在昨天又为这个开始打卡并成功坚持一天。怎么做到的,下文会有交待。除此之外,上周还立了个大Flag,并已经实践了四天:每天中午实施蛋奶素——就是说午饭除鸡蛋、牛奶之外,不吃别的荤菜。 我不是看了快两年的Wired文章嘛,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有这么几类:疫情、有意思的AI案例、医学进展、IT大公司的正负面新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种种——既有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有科学家们的努力带来的希望。上周二看到这么一篇:介绍我们普通人如何利用一些App和小工具为改善气候恶化做贡献,同时缓解自己的环境焦虑/气候焦虑。文中介绍了几款App,有帮助用户加入环保社团的,有帮助用户管理每日碳足迹的,还有介绍用可持续耐用的东西布置打理一个更环保的家、开展低碳饮食的食谱等等。我挺喜欢这类推荐小众App的文章,不出所料又被激发出了好奇心,于是下载了一款能用的,叫brightly,上面有就有许多食谱,照片看起来都蛮养眼。我也打算慢慢往一种低碳生活模式转变。因为今年国内国外的生态灾难实在太让人揪心了。虽然自己即使马上切换到完全苦行僧模式也几乎不可能在当前的大趋势中留下什么痕迹,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一步一步来,保持一种小进展,总会有点小贡献、小改变。其实,早在几周前,我就已经停止购买保鲜膜、保鲜袋和厨房用纸了。那么这次再前进一步,每天吃一餐素食,顺便也把家里囤积的红豆绿豆消灭完,再去买鹰嘴豆(拔草)、小扁豆(豆类是为了保证蛋白质的供应)。讲回之前那篇文章,除了App,里面还介绍了几种低技术含量的方法。有效与否并不直接等同于技术含量的高低。如文中所说,不管叫环境焦虑还是气候焦虑(如我们看到河南、山西水灾时的难过),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隐患,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合理看待、适度担忧,舒缓下来以后再以积极心态去面对。因此当感到那种压力时,可以走到户外,旅行也好,散步也罢,哪怕是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也是有效的。虽然不是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忧虑,不过在这个单休的周日,室友倒确实带着我去太湖边自驾了半天。沿着太湖边一路向东,依次经过了南太湖新区、织里、南浔、吴江的七都、庙港。想停就停,看看拍拍聊聊。因此我拍了不少照片,有花花草草、烈日下工作的人们,当然也少不了一望无际的太湖美景。这个时节芦苇已经青黄不接,空气又格外好,能见度极高,太湖里的山甚至山脚下的民居都能看清楚。天高气爽,时不时有白鹭像风筝一样极其舒展地滑翔而过。这些都被我收进了镜头里。其中不经意入镜却最美的照片是在庙港的太湖边一处废弃了的太湖蟹养殖场拍到的。有位上了年纪的农妇在一艘简陋的船上,包裹的严严实实,正在打捞着什么。这个时候湖面上水生植物挤挤挨挨,几乎遮住了整个近岸的湖面,有不少开着白色、紫色的花,那位农妇的衣着色彩与周遭极为相称,有种莫奈式的美。室友很自然地上前和人家攀谈,她这才抬起头来笑眯眯地跟我们聊了几句,看得出年纪已经不轻。她告诉我们这是在采一种叫野鸡头米的水生果实。据我所知鸡头米在网上卖的很贵,但是阿姨说她采大半天也只能卖到十几块钱。看样子哪怕是没有成本的收入,也不是那么好挣的。况且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本应计算在成本之中。联想到一路看到在烈日下挖着泥土的建筑工人、只是略微有遮挡的修船工人,跟他们比,自己对于工作的抱怨,在某种程度上l是心理调节不到位所致。当然他们付出的体力劳作,能够帮助自己及时清理精神垃圾,或者说根本不会产生精神垃圾。而我们,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一趟短游下来,心情果然好了许多。室友的目的也达到了。实话实说,我们的日常焦虑,其实诸如气候之类的宏观因素占的比例并不高,更多来自微观的工作,近来我还因没法跑步、瑜珈而受我自谓之为“健身焦虑”的困扰。我这些年好不容易练出了一些肌肉线条,但是现在运动过量一点,膝盖、肩膀、手腕、腰都会发出警告,虽然我不肯轻易服输,但刚燃起一点希望,就又被这些小伤痛的挫折打压,不免沮丧。但如果真就这样服输了,我就不是我了。用《思辨与立场》里的方法自我分析了一下: 不能锻炼引发的负面情绪:1.担心身体发胖,身材走样。2.担心身体素质变差。3.羡慕人家活力无限,并且轻轻松松消耗大量的卡路里。其实不用担心:1.控制饮食,身材不会走样。2.工作性质所致容易久坐,那就每30分钟起来稍微活动一下,身体素质也不会变差。3.在假期里多出去玩玩,当然前提是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更不能在平时运动过量造成损伤。4.可以做一些靠墙静蹲、平板支撑之类的安全小运动。把事情想通,问题就有了解决之道。我研究了一下小米手环,让它每半小时提醒我起来走走(之前是默认的一小时,我也一直没当回事)。就跟少吃多餐一样。 通过这种见招拆招的方法,我还为自己设计好了下一轮戒除半夜看手机恶习的新方法:手机远离床头,取而代之的是一本需要凝神聚力才能读的书,比如《思辨与立场》——我这段时间中了它的毒…… 对我来说,动脑筋搞定些小麻烦是很开心的事情。今天凌晨醒来,一时半会儿睡不着,突然想到树苗房间阳光房里有窗户漏雨的问题,其实可以在合适位置粘一块透明搁板,然后放上花盆、下面垫点毛巾之类可以吸水的东西,这样当下大雨时渗进来的水就不会直接漏到地板上了。还有厨房里的收纳。大家也知道我有收餐具的不良嗜好,目前碗柜已经不堪重负。这回,我买了一个可以竖着放盘子的收纳盒,刚才折腾了会儿,将四个超大型、且形状不规则的盘子收了进去,再漂漂亮亮地摆在餐厅的透明碗橱里,收纳与展示一举两得,视觉效果极佳。当然先行辗转腾挪了一下,把原来碗橱里的一部分碗移到了厨房碗柜里。而露台上的花更是经常被我搬来搬去,不断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帮着跑不动的小可爱们追光、追风、追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