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寿观,看了河州700年

 昵称UbGqKkAE 2022-07-14 发布于甘肃


在临夏,说起万寿观,老点的苍蝇都知道。

就像北京人知道雍和宫,巴黎人知道圣母院。

大夏河边的古河州,多民族缠绕成一条五彩丝带。

一道土门关,隔开了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

关外,西蕃牧羊,关内,回回经商、汉族种粮。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昨天的月亮,带走了烟云,启明星依然升起。

拉卜楞寺,大拱北,万寿观,坐在一起晒太阳。

万寿观,是河州八景之一:古观仙踪。

在临夏市西门外,抬眼北望,五峰并峙。

老古人们,把这个景象叫五凤朝阳、五岳朝天。

万寿观,就傲立在五峰中央,背靠万顷原。

这里的海拔2000米,山高73米

万寿观的西边,有栖仙洞、二郎岗。

东边是“九九十八转”上的祖师殿、林喇嘛寺。

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淡云出岫,倦鸟投林

约好友穿过西站对面的小巷道,来到了山脚下。

石径有尘风自扫,山门无锁月常关。

枯叶铺满了石阶,静静的青苔湿濡濡的。

钻小门而入,拾着台阶款款攀登。

冷风吹皱眉毛,叮叮当当的铜铃声灌进耳朵。

万寿观总共有七层:

进了门楼,第一级是倒坐观音、灵官,邱祖殿。

往上,真武殿、紫微殿、玉皇阁、三清阁、混元阁。

最后,身在最高层,就来到了北塬山头。

一座高高的砖塔,直竖竖地插向天空。

这座九级八角、41.2米的塔,叫做乾元塔。

站在这里,河州城,东川、西川、南川都跳进眼窝里了。

钢筋水泥的林子中,大夏河像一只牦牛。

从甘南草原跑下来,穿过河州,跳进黄河里。

那恣肆的雪水,满怀着虔诚,也满怀喜悦。

乾元塔,像一个巨大的金刚,注目着盆地里的河州城。

山里的花红了又绿,大河沿上的麻石头扁了又圆。

万寿观,他静静地看,他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

那么,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一起去探寻高岗仙踪。                                                                

720多年前,河州下着大雪,就跟天上在扬场似的。

风林雪山(今积石山)小路上,走着两个小道士,麻利得像蚰蜒。

七拐八扭,他们钻进一个山洞,一跪下就磕了三个响头。

这个洞,后来叫做显圣池下仙人洞。

他们面前坐着的,是个须眉皆白、衣袂飘飘的老神仙。

这个老人家,是全真教龙门派道士雷希真。

两位小道士,是雷希真在河州修行的关门弟子。

大一点的16岁,叫郭飞阳,小的乔元阳才13岁。

他们向导师问了好,汇报学习进度、心得体会和思想状况。

对于自己碰到的玄之又玄的烧脑题,导师孜孜不倦地答疑解惑。

飞阳、元阳,我老了,弘扬道法就靠你们了!

飞阳,你有何打算?

“恩师,河州连年战乱,人心黯淡,我就在这弘法。”

元阳,你是怎么想的?

“报告老师,我想云游四海,传道万里。”

导师点点头,冲着洞外笑一笑。

他给两个徒弟传授了秘籍,一挥手:“下山去吧!”

两人洒泪而别,走走停停,东游西荡。

来到热闹的集市上,两个叫花子挺在路中间。

其中一个烂了脚,熟了脓,蛆在呼嘟呼嘟地爬。

飞阳、元阳扯下头巾和簪子,冲洗、拨蛆,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两个雷锋式的好少年,叫花子乐开了花。

随后,他们乘没人,化作仙鹤飞走了。

原来,这是吕洞宾和汉钟离。

淌过红水河,来到河州城,土地干得炸口口。

两人就揭了告示,登坛祈雨。

两人脚踩阵法,念着急急如律令,忙活了老半天。

可是呢?老天爷很不给面子,雨的渣渣都没有。

这时候,吕洞宾和汉钟离也潜伏在人群里。

他们悄悄离开,驾着云来到凌霄宝殿,给玉帝磕头下话。

好说歹说,才喊来五山池龙王,美美地浇了一场。

两位小道爷,登上了河州头条,成了大红人。

一个秋天的清晨,太阳洒在漓水上。

乔元阳向师兄郭飞阳深鞠一躬,云游四方去了。

一个雨后的傍晚,七彩虹罩住了北塬坡上的五座山。

只因为多看了一眼,郭飞阳就爱上了这里。

抡起䦆头,提着竹篮,他像北山兔一样打洞。

他一边在山洞修行,一边给穷苦百姓讲道治病。

元朝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曾经向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问道。

有了这个金钟罩的加持,全真教在全国遍地结瓜。

1302年,镇守河州的蒙古将军左黡【yǎn】,给郭飞阳修建道观。

道观的名字,叫大隐庵,也叫“飞阳仙院”。

后来,人们都说,飞阳子羽化登仙了。

蒙古皇帝给他颁发了荣誉称号:坚化自然真人。

师弟乔元阳,在湖北创建仙源观,封为蕴道显德真人。

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大隐洞的遗址。

到了明清之际,这里改名为“万寿观”。

郭飞阳,就是万寿观的开山祖师。

飞阳子以后,这里还出了不少“神仙”。

飞阳的弟子李青峰,人称上德无为真人。

传说,还有神阳子、澄阳仙姑从这里修行,位列仙班。

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

山上的山花开呀,来,跟我一起浪一浪。

先从祖师殿的故事说起吧。

有一年,万寿观上大兴土木,修建福禄阁。

木匠们遇到了技术难题,脸都愁成了酸巴梨。

鲁班祖师爷神游太虚,无意瞅见了万寿观。

老爷子闲着没事,就下来掂掼掂掼。

“掌尺,你们这里要木匠么?”

“老阿爸,鼻子擤过了远远地浪去,我们忙着哩!”

“你就让我试一下,不行我就走人!”

“那行,你把这根木头的芯子,给我取出来!”

一根几米长的木头,取出芯子,这不是挼【ruá】擦人么?

大家嘻嘻哈哈去吃饭了,等着过会儿来看笑哂。

万万没想到,大伙吃完饭一看:

芯子出来了,木头完好无缺。

老头不见了,东边山头上撂着件破衣裳。

背上绣着两个字:鱼,日。

我的天神爷,这是祖师鲁班显灵了!

大家就在这里,修起了祖师殿。

从此以后,收徒弟、定行规、议价格……

乡亲们就跑到这里,让祖师爷做个见证。

万寿观的西边,有一个栖仙洞。

传说,在修山顶宝塔的时候,水是个老大难。

从山顶跑到山下,到红水河取水,山高路陡累成狗。

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个要馍的,是个大姑娘。

别人一天挑四趟水,她一天能来回十几趟。

她把木桶里的水往池子一倒,水池好像接通了自来水,满得都要衍出来。

工地上就这一个女的,宿舍安排在西山的小窑洞里。

工头每天给大家发一张记工条,十天结一次账。

但是,这个女乞丐每次把纸条塞怀里,从来不去领工资。

过了几个月,人们戳戳捣捣:

这个女的不正经,污染了清净之地。

为啥呢?因为她的肚子越来越大,从蛤蟆成了皮球。

道长狠狠地噘了她一顿,要赶她走。

这个女乞丐,如含泪的黄刺玫,勾着头啥也不说。

她像吃了黄连的哑巴,挑水更加卖命了。

终于,七层高塔完工了,简直要穿透云彩戳破天。

人们笑得呱呱连天,忙着去开庆功大会了。

有人发现,那个女乞丐,孤零零、悬兀兀站在悬崖边上。

人们像蜜蜂一样飞过来,围住了这朵荷花。

她解开衣襟,脸不红来心不跳。

记工的纸条,像白鹁鸽一样随风飞翔。

大家这才明白,我们冤枉了好人啊。

她冲着人们笑,一纵身跳下山崖。

大家仿佛看见,她骑着仙鹤,越来越远。

这个崖,就叫“舍身崖”。

这个洞,人们叫它“栖仙洞”。

有人说,她其实是个道姑,叫澄阳子,俗姓何。

栖仙洞再往西,就是二郎岗。

里边住的神仙,毫无疑问是二郎爷。

这是河州西乡的脚户哥,从都江堰背回来的。

传说,庙里曾经有个周道长,神通广大,很有名气。

官府还专门请他到兰州求雨,那是相当的拉风。

后来,他就有点飘飘然了。

八仙专门来渡他成仙,给他搭了天桥。

可惜,周道长拽住铁拐李的衣袖,愣是没敢过去。

于是,八仙就留给他一部天书,从此法力大增。

有一次,周道长下山,突然泼起了麻杆子般的过雨。

这下可把他搞成了泥鳅,胳臂还受了点伤。

道长气得脸红脖子壮,掐指一算。

好你个二郎,原来今天的值日神是你!

他一纸文书,就把二郎神发配到河州西边四十里外。

后来,这里成了“威震河湟”的双城大庙山。

周道长亵渎了神灵,自己也感觉很对不住。

他把护身天符裹在发髻里,形影不离。

有一次,周道长准备洗头。

绽开头发,忽然,水盆里出现二郎的法相。

从此,他的两只眼睛失去了光明。

后来,人们在大庙山的院子里,看见一个盲道长。

他天天在扫地洒水,几十年如一日。

后来,有个牧童看见他轻飘飘飞到云彩里去了。

(上图为好友李建波拍摄)

七级万寿观,乾元塔是那颗最高昂的头颅。

1379,明朝洪武十二年。

河州卫指挥使徐景,头上像缠了乱麻,他很烦。

他想扩建河州城,抵御吐蕃,一把手朱元璋也点头了。

可是,问题来了:

受北山和漓水的限制,河州城是斜的。

他想修成北京城那样四四方方,又怕别人进谗言。

有一天,徐景将军去遛食,在河州的街头上走一走。

一只梅花鹿从眼前飚过,角杈上挂着个酒葫芦,一串铜钱。

他带着亲信,在月光下攀登万寿观。

他们要找的,是梅花鹿的主人——紫乾道长。

道长告诉他,放心大胆地去修城。

叶子麻上劲给圆,斜一点不要紧,多大的个颗颗不是。

徐将军还特意问了一下自己的前程。

紫乾道长叫童子端来四色粮食:

谷、麦、黑豆、蚕豆。

从下往上,堆成了一个小谷堆。

最下面是谷子,顶层是蚕豆。

徐将军起身时,不小心用衣袖撩到了盘子,蚕豆落下几个。

紫乾道长摇摇头:

“将军现在是麦,能成黑豆,成不了蚕豆。”

两人约定:等你修好新城,我在山顶修好一座塔。

过了三年,一座崭鲜、亮豁的新城问世了。

但是,万寿观上,只见道人搬砖,不见高塔耸起。

匠人给徐将军搬来一块砖,说这是唯一下剩的。

将军就把这块砖凿成砚台,做个纪念。

真是新大门上两石头,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当天夜里,新城的北大门,被大火烧成了个狗日怂。

徐景将军像打了败仗的兵,苶耷耷地叹气。

傍晚,一只梅花鹿站在院子里。

角杈上,拴着一个红色的包袱,将军打开一看:

几块金元宝,一封书信。

紫乾道长把攒的香火钱倾囊捐赠,并告诉他必须封死北门。

没多久,吐蕃来犯,火攻北门而不下,百姓们得救。

但是,没来及进城的紫乾道长,殁于战火中了。

他留下遗言:

以后若能修塔,就把我的墓碑当奠基石吧!

若干年后,一座高高的塔,终于立在了北塬山头。

新任的河州指挥使,到万寿观祭塔。

有位道长笑问:

“请问当年徐景将军做砚台的那块砖还在么?能不能赠给贫道?”

这位道士,叫做虚元。

先有紫乾道长,后又虚元道长。

将军给塔命名乾元塔”,三个字刻在砚台背面,镶在塔中。

也有人说,名字是清朝河州大才子邓隆取的。

从雄立河州的那一刻,万寿观就开始禁受战火的洗礼。

明朝初年,大隐庵就毁于兵火。

1461年,这里修起了通明阁。

河州走出去的兵部尚书王竑,写了一篇碑记。

大体意思是:

河州地处边疆,战火不断,民风彪悍,需要这样一个地方,来劝善说教。

到了明朝繁盛时期,万寿观占地800余亩。

丹房和宿舍160多间,道士50多人。

临夏苟家观等8处道观,都是他的附属。

北塬坡头100多亩地,成为道士们的经济来源。

清朝同治年间,河州成为西北的火药桶。

万寿观道士星散,楼阁高塔成了一地鸡毛。

光影流转到了民国,1917到1920年。

在宗光文、徐绍烈、张质生等名流倡导下,万寿观逐渐修复。

七级宝塔,抖抖灰尘,又站了起来。

进士邓隆,挥毫作了一篇《乾元塔碑铭》:

积石之麓,衍为平岗。

镇以高塔,势摩穹苍。

塔铃欲语,金顶有芒。

山川永奠,万寿无疆。

1928年,尕司令马仲英三围河州城。

除了乾元塔,万寿观成了一片狼窝,横七竖八的焦炭。

古今浩劫几红羊,展眼间,又是天翻地覆云激荡。

1958年,玉皇、紫微、真武等殿,由于公用而幸存,其余全部拆除。

后来,万寿观规划为红园风景区之一,又成为水土保持站、农业中学。

1969年,红卫兵破“四旧”,乾元塔被炸得灰飞烟灭。

1985年后,一股新鲜的空气吹来了。

在一片废墟上,万寿观抖落满身风霜,从头再来。

1996年,耗工三年,乾元塔又挺拔在河州城西的山头。

万寿观,他北靠黄河,南望大夏河。

他西连积石山,凝视着露骨积雪的太子山。

眼皮底下,是一座飘着牛肉面、酿皮子、杂割、黄酒的边城。

万寿观,看了河州700年。

土门关外的大藏经,他听过。

八坊里的古兰经,他也听过。

而他,只要五千言,常清净,心自凉。

白云苍狗,且听风吟。

细雨淋湿了塔上的铃铛。

石狮子什么都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