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大河家老照片,你见过么?

 昵称UbGqKkAE 2022-07-14 发布于甘肃

在临夏州西北,大河家像牦牛的角杈戳进青海。

这是河州西大门,眼望着青海长云暗雪山。

黄河穿过河湟谷地,冲破积石关,向太阳狂奔。

临津古渡的驼铃声,被红崖白山深深吸进了肚子。

像藏进壁纸里的烟味,你看不见,却能感觉到。

还有深埋地下的彩陶,是大河家留给我们的活化石。

大河家,河湟地区的中转站。

多少筏子客,从这里连起了青海、河州、兰州。

皮毛、粮食、绸布、调料,像血脉一样流通不歇。王震带十万大军,从这里直捣马步芳。

大河家,有声名远播的保安腰刀。

匠人们用黄河水,淬炼着锋利而精美的西北之刃。

80年代,大河家迎接了社会学家费孝通。

在保安族家里,他和保安腰刀老匠人扯干淡。

成本,售价,利润,年收入,他都精确地记下来。

瓦房什么时候盖的?家里几个劳动力?孩子们上学了么?

这位大学者,像邻居家的老阿爸,鸡毛针线都聊得津津有味。

在撒拉族家里,他详细挖清了撒拉族的历史和现实,低头记得不亦乐乎。

他有一个梦想:

民族地区是可以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迅速治贫致富的。

青海海东,和古河州统称为“河湟地区”。

自古以来,两处的关系,就像是哥俩好强力胶。

为了让两家拧成一股绳,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费孝通积极奔走。

他用自己的影响力,给甘肃、青海两省牵红线、拉郎配。

1987年8月20日,海东——临夏民族经济开发协作区达成协议。

签字仪式在临夏市举行,费孝通担任名誉顾问。

按照设想,这里将吸纳甘南州和青海西藏,形成多民族共同发展地区。

这是一块发展边区民族经济的试验田,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奏。

最后,协作区成了擀面杖吹火一头热,不了了之。

几年前,第一次到大河家,我被惊呆了。

川里的黄河,一锅烧滚的泥汤,看着都觉得舌头发苦。

这就是西北的底色,千百年来不曾改变。

顺着公路往上攀,大河家水电站锁住了巨龙。

那咆哮的暴龙,如一匹软绵绵、深洞洞的深绿色绸缎。

如果顺流而上,我想一定可以到洞天福地,饮玉液琼浆。

烧红的山崖,抱着一个绿娃,就像人世间的大喜大悲。

站在这里,我像一个愣怔的呆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