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写完“南岩还愿”后,欲罢不能,多年前登临武当山金顶的记忆印象蓦然间呈现在眼前,若加上这次经历的武当山太子坡探幽,前后相隔37年完整一篇《武当山游记》呼之若出。天堂里的老伴,你看见了我奋力攀登的身影吗?听到了我讲的真武故事吗? 武当山,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和金顶紫金城,其中紫霄宫、南岩宫和金顶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真武大帝的角度观察,太子坡是他还是太子之时读书修道的地方,南岩宫是他得道升天之处。金顶紫金城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居住的'紫禁城',为真武大帝在人间修建的'玉京'。这些都是武当山必游之地。 太子坡探幽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大帝读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被今天的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展开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前不久热播电视剧《雪中悍刀行》中北凉世子徐凤年,据说就是这位真武大帝的三世真身。或者说,作者烽火戏诸侯(本名陈政华)笔下的那位不学无术的北凉世子,前世居然就是真武! 离开十八盘栈道公路,走向建在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复真观,崎岖的山路已经修筑了层层台阶。 沿途经过太子坡植物园,有各类植物近百种30000余株。 太子坡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述:相传玄武本是净乐国的王太子,自幼聪敏伶俐,10 岁就能遍览经典,还学了一身好武艺。可偏偏不肯继承王位,反而到处求师学道,发誓要救护天下苍生。 此事感动了玉清圣祖子虚元君,他化身成为紫衣道人对太子说:你要越过大海往东走,避开红尘世界,那里有一座仙山,是你修道的好地方。 ![]() 于是,太子毅然舍弃了皇家生活,孤身乘舟渡海来到武当山。善胜皇后不舍儿子,一路追到武当山,在此地追上了太子。 ![]() 皇后看到了儿子就在对面,大喊道:“儿呀,快转来”。喊了十八声,但连下落十八步,太子在对面连应了十八声,却连上十八步,不让母亲追到。此地便是现在的“太子坡”及“上下十八盘”。 ![]() 太子走进一座山门,看到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 ![]() 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无论是对初来乍到太子,还是后来朝圣的虔诚香客,无疑都是一次诚信的考量。 ![]()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 有关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见仁见智。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 ![]() 太子坡的一道和二道山门,宛若花瓣的门洞是它的一大特色。 ![]() 进入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 ![]() 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谐调而完美,充分体现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 ![]() 照壁上巨大的“福寿禄”写尽了中国人千百年不变的欲望。 ![]() 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太子即在此地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读书修行生活。 ![]()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 ![]() 正门处按照道家的规矩,“左青龙,右白虎”放置两尊神像。 ![]() 这里还需要插入另一段有关真武的趣事:太子登上武当山后,在此苦苦修炼数载,还是没能成仙,不禁萌生退意,便径自往山下走去。不远处,突然看见了一个老太太,低着头双手抱着个铁杵,正在一口井边不紧不慢地磨着。 ![]() 太子觉得惊讶又感到好笑,便说道:“老人家,只怕到您终老,铁杵也磨不成针啊。“老人家不紧不慢地继续磨着铁杵说:“只要功夫到,自然会磨成绣花针。”真武心里猛然一亮,修道不也是如此吗?于是他立即返回复真观继续修炼。这口磨针井海拔高度487米,就在离太子坡不远的十八盘公路旁,现在是武当山景区的一个景点。同时,这个故事也是“复真观”名称之缘起——太子复真。 ![]() 复真观大门后的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 祖师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这一组巨大的塑像是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00年,仍灿美如新。 ![]() 与南岩相似的“三霄娘娘”,不过身材要大得多。 ![]() 财神爷也端坐于此地。 ![]() 走进五云楼小院,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 ![]() ![]() 不过,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红军留下的标语——这里曾经是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八师政治部所在地。 ![]() 藏经阁 ![]() 皇经堂 ![]()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现存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 ![]() ![]() 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因而也成了复真观里的一大观。 ![]() 太子读书殿 ![]() 在复真观建筑群的最高处,耸立着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气魄。太子读书殿里,布置得独具匠心,少年真武读书的壁画、石案、笔墨、古籍等,所营造的刻苦读书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当年幼年太子生活学习的艰辛和恒心。 ![]() 殿内供奉有铜铸太子读书像,是武当山唯一求学祈福之地,是历代信士为子女开智求名的灵地。游客至此,仔细观察太子读书像的神态,或许会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不过,无论如何,我都无法将太子真武与《雪中悍刀行》中的那位潇洒的纨绔子弟徐凤年联系在一起。 ![]() 据传,莘莘学子来此瞻仰,可使学业有成。古往今来,有无数学子亲临观瞻,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常来此地,以求子女成材。 ![]() 太子读书处,也能够远眺武当山主峰。 寻道紫霄宫自太子坡向上第二站,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矗立着武当山紫霄宫。 ![]() 紫霄宫又名太元紫霄宫,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 “第一山”的摩崖石刻,赫然刻在紫霄宫后的山崖上,熠熠生辉。 ![]() 紫霄宫坐西北朝东南,是武当山保存较完整的皇家庙观建筑群。共有建筑29栋,建筑对称布局,中轴在线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道教建筑群。 ![]() 龙虎殿后为龟碑亭,亭内有两座石龟碑雕。一为明永乐皇帝为保护武当山道教活动而亲笔写的圣旨;另一为明朝永乐十六年修葺道宫碑记。龟高各3米,长4米,宽2米,龟背上树有约6米多高的石碑,总重量达90多吨。像这种用完整的巨石雕制成的石龟十分罕见。 ![]() 1985年,我们曾在武当山的巨型龟驮碑前留了影。只是不太记得,这座龟驮碑究竟是否就是紫霄殿前的这一座,抑或是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时搬迁至武当老营(现景区山门)的两座石牌之一。从照片上看,很有可能就是全国现存明代最大的赑屃驮御碑。 ![]() 宫内主体建筑为紫霄大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这是武当山保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 ![]() 紫霄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是武当山保存下来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 ![]() 紫霄大殿后为父母殿,殿内供奉着真武神的父母,即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即那位追赶真武至太子坡的皇后)。左右神龛内供奉着观音菩萨(佛道共奉)、三霄娘娘、送子娘娘。 ![]() 我们惊讶地发现,紫霄宫内以女道士居多。原来,这座建筑群就是一座专门为女道士修建的道观。 金顶忆旧武当山天柱峰的绝顶又称金顶。而太和宫金殿就位于武当山天柱峰的绝顶上,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敕建。这座皇家建筑采用了当时中国建筑至高等级规制重檐庑殿顶,与北京紫禁城内的太和殿是同一级别。金殿是武当山的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明代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 ![]() 1985年,年轻气盛的我和老伴带着年幼的女儿,居然走了传说中给练功人走的明神道,用了整整6个小时往返,勇敢地徒步攀上了金顶。把泛黄的照片略作处理并陈列于此,充作“武当山游记”的最后一章,以此缅怀我的挚爱。 ![]() 从海拔964米左右的南岩与金顶分界处,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顶攀登,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 南岩前远远地仰望金顶,登顶之行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 从南岩到金顶,专门给练功人走的明神道,要比清神道更难攀爬。明神道需要不断攀越陡峭的台阶,途径榔梅祠、黄龙洞、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朝圣门,方能抵达太和宫金殿。 ![]() 直插云天的明神道阶梯,横亘在我们的面前。即刻返身,开始登顶。 ![]() 榔梅祠,全称“榔梅仙翁祠”,在南岩对面。明永乐十年敕建,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现存砖石结构正殿和配殿、厢房、山门、宫墙等。 ![]() 相传,静乐国太子修炼时曾灰心下山,经紫元君点化后,返山复修。经过此处,折梅枝寄予榔树,仰天誓曰:“予若道成,花开结果。”后果如其言。榔梅果被称为榔梅仙果,为武当山稀有植物,明时曾被列为贡果。 ![]() ![]() 传说,朝天宫是是天庭与人间的分界线,古时朝山进香的人走到这里,就认为是走进了天界。武当道教认为,这里是神仙云游观视人间的最低界线,也是凡人登临的最高境地。 ![]() 清朝末期,武当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徐本善,励志维修明神道。在位于朝天宫东侧通往金顶的路上,新建一段陡峭蹬道,人称百步梯。 ![]() 惊讶地看见,年仅8岁的女儿,独自爬上了百步梯的顶端。 ![]() 祈福一天门 ![]() 欢乐二天门 ![]() 豪迈三天门 ![]() 欣喜朝圣门 ![]() 登完号称三百六十级的天梯进入朝圣门后,到达“一柱擎天”摩崖石刻,预示着我们已经登上了金顶景区。 ![]() 武当山天然胜景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其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金顶景区主要包括朝天门、太和宫、紫金城、灵官殿、金殿等景点。 ![]() 眼前那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太和宫,它的全称是“太岳太和宫”,位于紫金城天门外万丈峭壁上。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使殿堂道房多达520间。扩建之后,这里的称谓也有了变化,以金顶围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 ![]() 俯瞰太和宫。太和宫是人们做早晚课的地方,内供真武神像,旁立金童玉女,左右各设钟楼、鼓楼。 ![]() 宫内原有殿堂楼阁五百余间,由于种种原因,太和宫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金殿、皇经堂、铜殿等。钟是全山最大的一口饰龙纽八卦铜钟,击之万山会应,如滚惊雷。前面挂着一幅对联,写的是“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朱鱼清朗唤觉孚世追梦人”。 ![]() ![]() 太和宫皇经堂外面匾额上书“中京”,表明武当山的地位类似于“北京”、“南京”一样。 ![]() 建在万丈悬崖上的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明朝永乐二十一年,其城墙基厚2.5米,顶厚1.26米,高达数丈,周长三华里,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的花岗岩条石砌成。从外面看,它好象朝里倾斜。从里面看,它好象从外面倾斜。从空中看,它象缠恋着的龟蛇,真武大帝正骑着它飞天而去。四面设有城门四座,恰似天阙。但东、北、西三门都面临绝壁,仅有南门为朝圣者上下的唯一通道。 ![]() 走上武当山最高处的金顶。正中的金殿坐落在须弥座崇台,殿前装饰精雕石栏院子,由光滑细腻的石材叠砌而成,以整块紫色纹石墁地,台四周绕以同一石质雕刻的莲花柱饰栏,以“玉石院子”著称。金殿的左边是签房,右边是香房。 ![]() 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铜铸仿木结构,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总重为90余吨,共用去360余公斤的黄金,平均每勺铜里要加入7.44两黄金,历经600年历史风霜依旧光华灿烂。金殿构件铸造好后,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汉江,一直被护送到武当山,然后插榫、焊接安装完成,其建造工艺也堪称奇迹,被誉为“古今天下第一殿”。 ![]() 金殿里面正中这尊铜像就是真武大帝,庄严伟岸;两边是金童玉女,闲雅俊逸;背后是捧剑执旗二将,勇猛威严。殿内金匾上刻“金光妙相”四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手书。 ![]() 金殿内部有一盏长明灯,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无论是狂风大作还是暴雨侵袭从未熄灭,甚至于殿门大开都纹丝不动,实在令人费解。 武当之巅![]() 站在武当山金顶的观景台,环顾四方,七十二峰朝金顶,万山来朝。 ![]() 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里。 ![]() 武当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众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观,也渲染出真武大帝的至高无上。 ![]() ![]() 我们全家的第一张合影彩色照片,就拍摄于这万山之巅的武当金顶上,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 ![]() 武当日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