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人屠隆曾有言:“尘嚣易生厌恶, 既生厌恶, 乃思逃于清虚。” 红尘烦扰,俗世事多, 此间的这般那般, 无一不禁锢着我们的灵魂。 纵使金钱名利为心之所向, 但逃离之心亦人之常情。 ![]() 于是,寻一清净之地, 便成了时下人们共同之夙愿。 问:如何离开人群,但不离开人间? 答曰:入山。 若在这浮世纷乱之中迷了眼, 不如,就去那青山绿水间。 山川无言,大地无声, 总归此地,最是清欢。 ![]() 01 人在山中,山藏仙境 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诗仙李白说,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而元代王旭却言,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山,是大地的风骨, 自然,有万千姿态。 不过,无论是哪里的山, 顺着山间小路走一走, 都会收获别样的感受。 ![]() 赖在山里,自然而然会早起, 远山含黛,绿意隐隐, 晨雾缭绕山巅。 脚下的石板路上, 泛着点点青苔, 古色古香的韵味, 像极了戴望舒笔下 那令人流连忘返的雨巷。 这一次,不知是否, 会遇见那山路姑娘。 继续向前,转弯, 一片翠色映入眼帘。 山与竹,是最为适配的, 一阵清风吹过, 万声竹影晃动。 细嗅,就连空气中, 都是竹叶清新的味道。 ![]() 竹林之景固然美好, 不过,如若因此景而忽略了耳畔的溪声, 那定是会错过满身夏日清凉。 竹林深处,有溪水长流, 涓涓溪流声, 足以抚慰整个盛夏。 微光透过云层照进山里, 斑驳竹影摇曳在青石板路上, 耳畔溪声潺潺,古寺香火萦绕鼻尖。 不妨,在此情此景中, 全身心感受山对人的疗养, 与山一同呼吸, 感受生之力量。 “山,宣也。 谓能宣散气,生万物。” 新鲜的空气,滴翠的绿意,流动的溪水, 一切自然之物,皆为山所生。 于是,我们, 也变成了山的孩子。 ![]() 02 山中一日,人间百年 经常听喜爱山水的朋友说, “在山里睡上一晚, 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 早上起来,深吸一口空气, 从头到脚,都能焕然一新。” 同样喜爱山水的诗仙李白, 应该也有互通之感吧, 不然又怎会作诗云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呢? ![]() 余生,想要住在山里, 寻一山居小院,不必锦衣玉食, 一屋一人,足以安度晚年。 脚踩着大地,背靠着青山, 春日里,赏遍百花, 夏趣中,鱼戏菡萏。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冬寻红梅开,眉目染青山。 在山居烟火中,聊慰余生, 暂时放下外界的是是非非, 全心全意投入到一亩田,一方水。 白天,种菜养花, 在炊烟阵阵中度朝朝暮暮; 夜晚,听风赏月, 在月挂枝头时看云卷云舒。 ![]() 所以,一直认为, 山界与外界之间, 是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的。 置身于山间,总会忽略掉时间的流逝, 没有步履匆匆,没有麻木浑浊, 只有花开花败,日出日落, 在自然的往复循环中, 每一天有每一天的新鲜。 故而山中一日,人间百年。 忽然想到, 作家韦羲在作品《照夜白》中的一段话: 走入群山深处,像是到了大荒山无稽崖, 唯有太古的静。 山中的寂静, 是风和草木的寂静,石头的寂静, 世界自身的寂静。 没有时间,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类—— 我们忘了自己。 ![]() 03 隐居在山,闲亦是仙 人,为何喜欢山? 那是因为,人在山中, 便可成“仙”。 山与山不相逢, 人与山要相遇。 千百年前的山, 藏着李白、王维、陶渊明。 彼时的山, 是王维笔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静”, 是李白口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情”, 更是陆游心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禅”。 ![]() 诗人看山,山看诗人, 于现世的我们而言,亦然。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无静,无情,无禅, 或许,你我只求一“闲”。 在山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也不失为一种极佳的享乐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追求闲适的山居生活, 去李子柒的小院做客, 寻觅深山古寺的烟火, 闲赏风月,观山玩水, 读书逗猫,幽径探险。 ![]() 这个夏天,不如,就去深山, 独揽一片青绿,徜徉半亩花田, 在晨光熹微中,静待露水消散, 在朗月高悬时,细数竹影变幻。 “尽觉山中日月长,何心更梦白云乡”, 这般生活, 怎会不似神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山水,从不在眉眼之外, 而在心之间。 我望远山,远山慈悲, 人与山在一起, 于是, 我们成了仙。 ![]() 山,不在别处, 它岿然静立在那里。 那里, 是江南的迷蒙烟雨, 是西北的满地黄沙, 在于眉眼,关乎心间。 山等风、等雨, 等一身青绿, 也在等着远方的你。 暂时忘记烦恼, 与山一起,做半日神仙, 余生, 只生欢喜不生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