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一个县连衙役一共几十个人,他们如何管理全县几十万百姓呢?

 鸢飞九天2018 2022-07-14 发布于河北

早些年,电视剧《康熙王朝》火遍了大江南北,在这部电视剧中,有一截很经典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

康熙王朝

康熙南巡到了山西,在与当地官员谈话的时候,晋城知县王吉贞因为尿急,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为了检验王吉贞的为官能力,康熙随口提问王吉贞治下的晋城县到底是何情况。

王吉贞立刻向康熙介绍自己管辖的晋城县:“全县两万七千五百余户,十万三千九百余口,县衙食俸禄者连臣在内总共五十三人。”

短短几句话,王吉贞凭借自己的业务能力,获得了康熙的赏识。不过,从王吉贞这番话也可以看出,晋城县衙官员人数,似乎和我们想象中有一些差距。

那么在历史上,一个县到底有多少官员?他们又是如何管理如此多的百姓呢?

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从秦始皇设立郡县制开始,一直到晚清时期,县都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县令也被称为七品芝麻官,只有少数情况会超过七品。

县令的品级虽然很低,但是,却是一个县所有百姓名副其实的父母官。在绝大多数百姓的眼中,县令就是他们一辈子能接触到的最大的朝廷命官。因此,县令也被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由此可以窥测出千百年来县令和县衙,在最底层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为了能维持整个县衙的正常运转,对辖区内的百姓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及税赋的征收,在县令之下,一个县衙中通常会设立诸多的助理官员,包括县令的副手县丞。

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到,县令是一把手,可以理解为一个县的土皇帝,而县丞在整个县的地位,就仅次于县令。除了一二把手之外,还有负责文案工作的主薄,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的县尉、巡检。甚至还包括负责教化百姓的教谕。

以上几个职位,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不过他们都属于是国家承认,并且在吏部备案的有品级官职,通常的说法是七品县令、八品县丞、九品主薄。一些偏远小县官员的品级要相应降低。

至于很多影视剧中,频频露脸并且占据很大戏份的师爷,则属于是县令的私人幕僚,专门给县令出谋划策,不属于国家官员范畴。包括县衙之中负责具体工作的衙役、狱卒,是一个县衙中最基础的办事人员,他们的工资由县衙供给。

这些人官职地位虽低,来头却很不简单,这些岗位都可以世袭,并且和一个县的乡绅豪族,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者直接就是这些人的亲族。

每次乡绅土豪想要进衙门办事,都是委托这些基层小吏疏通关系,久而久之,就在当地形成了利益集团。任何一个空降的知县,想要做出政绩,都要照顾好这些人的利益和颜面,否则工作开展就会很困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县衙,包括县令本人在内,有品级的人只有个位数,剩下的就是靠数十名“临时工”来完成具体工作。

古时候一个县的人口少则上万,多则十几万,再加上各个村落之间交通不便,县令及县衙行事权力难免出现死角。这个时候乡绅氏族以及各地有名望的族长,就成为了县令的重要依仗。

通常,很多小的民事甚至是刑事案件,都能通过乡规民约,甚至是祠堂家法来处理。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能够让事件及时得到控制和解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是极大降低了县衙工作人员,准确说是县令本人的工作负担。

不仅如此,每当国家有赋税征收的任务,或者是需要百姓服徭役的时候,乡绅士族可以代为出面解决,好处就是,乡绅本人及子弟可以免去这些徭役。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县令需要推行某项政令,或者是达成某种目的,这种情况下都有赖于各地乡绅的鼎力支持。

说到底,县令和各地乡绅的关系属于是互相合作、相互依存。而县衙中的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则早已经和当地乡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成为了乡绅士族在当地最高行政机关也就是县衙事实上的代言人。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县令理论上归为一县之首,可是在他的辖区内,尤其是京畿周围的地区,难免会有权贵之家落户于此。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在应天府断案的时候,就有衙役递给了他一份当地的“护官符”,通过隐喻的手法,标注了出身应天府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也正是凭借这份护官符,凶犯薛蟠最终得以逍遥法外。

说到底,一个县衙的基本职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收税,其二是狱讼、第三是看守粮食、最后一个是徭役和征兵。

对于一个勤政爱民的县令来说,工作量可能会非常大,而对于很多志在贪腐的县太爷而言,这些工作都可以摊牌到下级官员衙役身上来完成。

只要不酿成大的民变,以及按时缴纳国家征收的徭役赋税,一个县令就是合格的县令,他不仅能够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还能获得升迁的机会。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古代一个县拿朝廷俸禄的人数量很少,只有几十个人,但是,他们之下还有数倍乃至数10倍的没有俸禄却依靠官府吃饭的杂役。这些人倚仗官府狐假虎威,县令征收一石粮食,他们就敢给百姓要2石,正是这些数目更庞大的“无编制人员”的巧取豪夺,给百姓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古代由于封建体制的局限性,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公道正义,绝大多数时候,都要取决于自己头顶上的县太爷是否足够清廉勤政。

一个县就如同一个微缩版的国家,除了特别重大的事件,县令甚至是县衙的一些官员,都能决定百姓的生死祸福。所以说古时候就流传下来一句俗语“六扇门里好修行”,这里所说的六扇门,其实就是衙门。

一个县的百姓生活得怎么样,直接取决于县太爷本人的良心。封建社会不管再怎样发展,君主如何贤明,县太爷如何为官清廉,都无法逃出历史的局限性,这也是封建王朝必定会覆灭的必然原因,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县太爷也终究成为了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