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的特点

 一得斋主人 2022-07-14 发布于山西

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课前思考:

1.太阳病为什么脉浮?脉浮一定是太阳病吗?

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为什么只强调“头项强痛”?

3.太阳病包括伤寒与中风,为什么只强调恶寒,不强调恶风?

4.恶寒一定是因为受寒吗?

5.伤风感冒,鼻塞流鼻涕,咳嗽,是不是太阳病?

6.足太阳经与太阳病是什么关系?

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古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从外而内,由浅到深,依次是“皮、脉、肉、筋、骨”,也叫五体,是构成人体四肢躯干的五种基本组织。《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滑寿认为,脉在肌肉的上面,如果尺寸俱浮,主病在表。《诊家枢要》:“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轻取就可以摸到脉,称为“举”,就是浮脉,在伤寒脉法,代表病在表。在难经脉法,代表病在心肺。用力下压可以摸到脉,称为“按”,就是沉脉,在伤寒脉法,代表病在里,在难经脉法,代表病在肝肾。介于二者之间,不轻不重的称为“寻”。单纯的脉浮不等于太阳病,必须兼有“头项强痛”或“恶寒”,才可以定为太阳病。若脉浮伴有“不恶寒,反恶热”的是阳明病,脉浮伴有无汗,四肢烦疼的是太阴病。

“头项强痛”:《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头项部是最先受到外邪侵袭的部位,头项部的风池穴、风府穴、项背部的风门穴,都是外邪侵入的部位,所以外感风寒之后,会感觉头项部僵硬、发紧、疼痛。

“恶寒”:《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太阳本寒而标热,本气为寒,所以太阳病一定恶寒,太阳中风的恶寒相对轻微,称为恶风,太阳伤寒重一些,称为恶寒。即使是温病,由于所犯为太阳之表,初得病时也会微恶寒。恶风也好,恶寒也好,都是一种感觉,可能与外邪有关,比如大风天、大冷天,正常人也会有这种感觉。也可能与外邪无关,伤寒不是真的有寒气进入体内,中风也不是真的有风气进入体内。中医是取象比类的学问,是象思维,伤寒与中风是人体对邪气做出的两种应激反应。中枢神经感知体表毛孔大开,做出的反应就是恶风,恶风的患者,即使在关门闭户的状态下,也会感觉有风。中枢神经感知体表毛孔闭阖,做出的反应就是恶寒,恶寒的患者,即使穿着厚厚的衣服,也会感觉冷的哆嗦。比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虽然没有受寒,高烧的同时也会伴随恶寒。虽然室内温度正常,但是患者会冷的打哆嗦,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时候用太阳病的处方,就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如果按照西医思维,用清热解毒的思路处方用药,就会使病情加重。不是所有的感冒都是太阳病,必须具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特点,才能算太阳病。比如常见的伤风感冒,只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就不一定是太阳病。

“吴谦注: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对足太阳经与太阳病的关系,古人从未质疑。现在有一种很偏激的观点,只要是古人认可的就要反对,不只是反对六经与十二经的关系,而且反对气化学说,反对标本中气学说,反对五运六气,反对伤寒例,似乎两千年来的先贤都是神棍,只有从日本传回来的方证、药证才是玄门正宗。六经辨证不等于经络辨证,不等于脏腑辨证,不等于三焦辨证,但六经辨证包含了经络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太阳病篇的葛根汤证、小青龙汤证可以治疗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吐痰,治疗的是脏腑辨证中的肺病。可以治疗“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治疗的是脏腑辨证中的膀胱腑病。可以治疗“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治疗的是经络辨证中的足太阳膀胱经病,用六经辨证之外的任何辨证方法解读伤寒,都是盲人摸象,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荣卫”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荣卫二气皆来自胃中的后天水谷之气,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就是营血,卫就是卫气,气血为体,是物质层面的概念,荣卫为用,是功能层面的概念,此为一体之两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