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悟寻常点滴间——【礼庆琐谈】之【4】

 新用户97560OBk 2022-07-15 发布于江西

江湖风雨不过清茶一盏;

凡间道术其实白饭三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几千年来国人之生活。概言之,传统文化之精髓,只有“道术”二字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非具体或抽象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之“道”;形而下的“器”就是“术”,即具体之技巧和方法。

传统文化里,依次按“技、艺、术、法、道”排序。愈是靠左,愈是具体;愈是靠右,愈是抽象。一旦抽象,就显得玄之又玄。

孔子曾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个等次。毋庸置疑,史上绝对存在各式各样之高人雅士,他们穷尽宇宙,了彻生死,察一知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例如,西汉末年,王莽的伪装几乎欺骗了全部国人,人皆言其真君子。一个叫彭宣的司徒察觉出其“虽神清气朗,眼中却有”,果断隐退远祸;远在巴蜀的任文公,在王莽专权后,即命家人每日负重绕宅奔跑,后在祸乱中得以生存。

此等高人,不胜枚举。不过历史之传闻,又让道术文化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让世人多了几分不自觉的距离。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探寻着宇宙自然之规律,而道术文化则是给了世人一种在自己的身心里探寻生命本真的可能。故真正的道术,“在每个人的心中,在寻常点滴生活中”,开悟之标准,其实就是善于内观。

“庖丁解牛”的故事又告诉我们,要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须经年累月之积累,方得“游刃有余”。

有一个“香严击竹,闻声悟道”的禅宗公案。香严禅师苦苦觅道不得,在一次闻石击竹声后,得以顿悟。击竹之声,犹如空中闪电,一闪而过,映衬“观音妙智”之常在;击竹之声,划破心性虚空,觅其划痕却不可得;“应声有响,了无痕迹”,正是众生的“自家观音”。

在佛家看来,最重要的佛道即“活在当下”。“悟道前,吃饭睡觉;悟道后,吃饭睡觉”,看似一样,毫无差异。其实不然,无论思维,还是精神,皆已升华。

在庄子《知北游》中有如此一段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接着四问道在何处,庄子分别答曰,“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庄子“在屎溺”之观点,可谓振聋发聩。庸人不明,总在自扰,苦苦寻觅,道在何方?他们总思找到一个所谓的道,其实是期待从此一劳永逸。庄子之言是对庸人们的当头棒喝。

道,无形无色,却无所不在。生命之妙,贵乎用心;用心之妙,贵乎坦然。世间最好之道,或许就是,“活在当下,活出最好的自我”。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自由自在自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