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电影: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

 黄之中 2022-07-15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芭蕾舞剧《白毛女》,一个流传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经典,是中国民族芭蕾的高峰之一。剧中“北风吹”“红头绳”等经典场景,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艺术指导黄佐临 ,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图片

该剧于1970年代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影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红色娘子军》异曲同工,相互辉耀,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并久演不衰。


导演:桑弧 
编剧:上海市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 
摄影:沈西林
演员:茅惠芳 .... 喜儿
石钟琴 .... 白毛女(喜儿)
凌桂明 .... 王大春
钱永康 .... 赵大叔
董锡麟 .... 杨白劳
徐珏   .... 张二婶
王国俊 .... 黄世仁
陈旭东 .... 穆仁智
傅艾棣 .... 地主婆
上映:1970年
颜色:彩色
类型:舞台艺术片

图片

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茅惠芳

图片

石钟琴在样板戏电影《白毛女》中出演了头发变白后的喜儿,也就是人们口中的“白毛女”

图片

《白毛女》“喜儿家之红头绳舞”剧照。演员:董锡麒、茅惠芳

图片

《白毛女》“山洞重逢”剧照。演员:凌桂明、石钟琴

图片

当年的《白毛女》剧组

图片


芭蕾舞剧《白毛女》

剧情简介:

序幕

解放前,黄世仁家大门口。被残酷压迫的农民们,被鞭笞着走过黄家大门。歌声:“多少长工被奴役,多少喜儿遭迫害。诉不尽的仇恨啊,汇成滔天江海……”。

第一场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杨各庄,杨白劳家,除夕。喜儿正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杨白劳躲债刚回来。恶霸地主黄世仁带狗腿子穆仁智闯进杨白劳的家,要逼喜儿抵债。杨白劳坚决反抗,被活活逼死。王大春和乡亲们赶来,黄世仁开枪阻住众人,硬把喜儿抢走。王大春等要和敌人拼命,地下党员赵大叔劝阻,让他们去参加八路军,闹革命。

第二场

黄世仁家。喜儿受尽凌辱,终于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

第三场

芦苇塘边。喜儿躲进芦苇丛中,穆仁智等追来,在河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认为她已投河而死,扬长而去。喜儿逃脱后满腔仇恨,发奋高歌:“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

第四场

喜儿在山中与风雪、野兽搏斗,几番春秋,一头青丝变白发……她更加勇敢地等待报仇的时机。

第五场

解放了的杨各庄村头。八路军中的王大春和小分队在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张二婶对他们诉说喜儿的遭遇。赵大叔和王大春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和汉奸地主黄世仁斗争。黄家的丫环来报告:“黄世仁要逃跑。”赵大叔和王大春等立即追击。

第六场

奶奶庙中。黄世仁、穆仁智逃跑途中躲进庙中避雨。白毛女喜儿也在庙中,见到不共戴天的仇敌,追打黄世仁和穆仁智。赵大叔、王大春等追至奶奶庙,发现黄世仁雨伞,众人追了下去。大春在庙中搜索,发现了白毛女喜儿,将其尾随其后。

第七场

白毛女喜儿回到山洞,王大春赶来,二人终于相认。王大春带着白毛女喜儿迎着太阳走出山洞。

第八场

广场。喜儿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喜儿向八路军控诉了黄世仁的罪恶,群众也纷纷起来控诉,要求严惩汉奸恶霸黄世仁。

尾声

大春带领八路军小分队奔赴前线,白毛女喜儿和一些青年参加了人民军队——革命向前进……

来源:网络

图片

“我演《白毛女》的岁月”

“白毛女”扮演者石钟琴访问记

40多年前红极一时的革命样板戏芭蕾舞剧《白毛女》,最初诞生在上海。当年白毛女(进山后的“白毛女”)的扮演者石钟琴和大春的扮演者凌桂明,2008年相会在“往事”中,回忆那个被无数人捧为明星的岁月里的内心感受。在那《白毛女》红极的年代,他们甚至在铺着稻草的油布上跳芭蕾,有些人为了看演出,从房顶上塌掉下来。而曾经是演古典芭蕾“天鹅湖”中英俊王子的凌桂明,为了转型成一身革命正气的“王大春”,他和石钟琴一起去上海奉贤农村“滚地龙”的芦席棚里体验生活。

图片

观看芭蕾舞《白毛女》后和演员合影(1967年4月24日)

图片

 周恩来与石钟琴握手

由于《白毛女》公演后受到太多观众的欢迎,《白毛女》剧组引起了当时高层的注意。江青曾对芭蕾舞《白毛女》提出过修改意见。后来,《白毛女》在那个年代里成功承担了促进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的事宜,石钟琴和凌桂明记得当年他们从虹桥飞机场下来受到的巨大欢迎。回忆起这些难忘的故事,石钟琴和凌桂明感慨,正是这一系列不平常的经历,使得他们一辈子和舞蹈结缘……

图片

图片

据石钟琴回忆,1964年她还是在上海舞蹈学校做学生时,就参与演出《白毛女》。不过,只是在剧中跳一些群众场面,比如跳红樱枪等。后来,原本A组“白毛女”的女主角因为身体不好,而B组“白毛女”演员余庆云她一个人跳多场白毛女也跳不过来,因此被安排跳起“白毛女”这个角色了。没想到,这一跳,就把石钟琴整个命运都改变了。从她家里那时候的成分来看,并不是根正苗红。而和她搭档的男演员凌桂明演和白毛女相知相交的“大春”,为了把宫廷里俊美的王子形象改变成贫农王大春的气质,他们一起去奉贤的农场大队,在“滚地龙”(一种芦席棚搭的简陋房屋)里体验生活;当时对凌桂明要求,手上要有力量,最好脖子里的青筋都能够爆出来。作为当年“样板戏”的红演员,他们受到的“待遇”也比较特殊,他们有“板服”,像军装一样,不过没有领章和肩章。也有“板车”(演出的时候,有专门车子接送,当初那种车子在上海基本上专门用来接待外宾)。还有“板饭”,一个月有12块的营养补贴,他们当初的工资是34块钱,那等于三分之一的工资。

图片

在那些年里,他们一共演了近2000场《白毛女》。石钟琴回忆说:“记得当时管票务的老师其实比我们更吃香,他穿中山装一共有四个口袋,每个口袋里都有不同级别的票,根据不同的人来给。我们有的时候也去找他,在开场之前,如果我们的朋友来找我们,他口袋里还有票的话,那么就可以应付社会上来看戏的观众。”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记得在农村演出时,有的观众爬到了屋顶上看演出,却不小心从踩蹋的房顶上掉下来,正好落在给演员们煮红枣稀饭当作演出后夜宵的地方,那天夜宵也没有吃成。更有趣的是,还有一些观众会热情地写信给我们,甚至表达他们的爱意。不过我们当时都把这些信转交给了组织。

图片

图片

1972年7月,《白毛女》剧组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出访日本,演出取得成功,中日双方于9月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此次演出意义不同寻常,被称为“芭蕾外交”。中国上海舞剧团扮演喜儿的茅惠芳(中)、扮演白毛女的石钟琴(左二)和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扮演白毛女的森下洋子(右二)在一起。

1972年,《白毛女》剧组接受了特殊的“外交”使命,去日本大阪进行友好访问演出,以促进中日建交。他们演出时,有友好的日本芭蕾舞演员还在我们《白毛女》演出的时候,义务站在舞台边保驾护航,防止日本当时右翼分子对《白毛女》的演出进行干扰。当年,《白毛女》剧组顺利完成演出任务回上海的时候,在虹桥机场,居然有3000人在飞机场迎接我们,让他们很意外。

(根据《新民晚报》石钟琴/口述一文改编 原作者:张路亚——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