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五师殷永琪——【军旅味道】60年前云南过桥米线留有余香

 老兵原创之家 2022-07-15 发布于黑龙江
【军旅味道】60年前云南过桥米线留有余香
/原铁五师殷永琪
每逢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总要约上老战友一聚,不忘军旅的情结,再则因近两年疫情所至,非常珍惜见面机会。近日重庆进入常规生活,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到来之时,又约上老战友一叙,见面一番欣喜,去重庆的背街小巷,品茶聊天,时至中午,耄耄战友提议去品尝号称“云南正宗米线(米粉)”,就找了一家打着云南米线招牌的小食店,米线端上桌后品尝其味,顿觉与我记忆里的云南米线差之甚远。

我对战友悄悄地说:“我们上当了,这哪里是云南米线,取其名而已”。我又问战友“您品尝过云南米线吗”?老战友道:“1966年铁五师师部住云南宣威时吃过云南米线,那个味道才叫安逸(重庆话好的意思)”。我说:“看来,现在打着什么正宗的招牌,其实全都走样了。我也曾在1965年,随22团宣传队,代表铁五师到驻昆明的铁一师去交流演出,铁一师招待我们去专门品尝了地地道道的云南正宗的米线,那才叫精彩”。战友说:“今天就对付着吃了,填饱肚子为妙”。“哈哈哈”!

与战友告别,回到家里,翻找我保存的军旅资料,找到了在昆明品尝云南米线的一段笔记,当时还特地标明《云南米线差点烫坏了嘴》,看着近60年前的记叙,我老脸露出了军旅生活得意的笑。

1965年八一建军节前,我所在的铁五师22团文艺宣传队,受师部委派,到驻守昆明的铁一师交流慰问演出,由师里文化科游维修干事带队,铁一师对我们热情的接待,到杨连弟英雄连等连队演出任务完后,我们宣传队首次到号称“四季如春”的昆明,因忙于演出和部队纪律,很少到昆明市里观市景。我们宣传队住在云南大学里的一师招待所,游干事没在,大伙闲聊,有的说,“听人讲,人到昆明不吃云南米线,算不上到过昆明”。“这也说得太玄了吧”!七嘴八舌,没个定论。正当战友们议论之时,游干事回到招待所,我笑着幼稚地问游干事“有人说到了昆明没吃过云南米线就不算到过是明,是真的吗”?游干事哈哈大笑:“您们都傻了吧,大家现在不就在昆明城嘛”。他让大家坐下然后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一师为了表达谢意,请我们全队去品尝昆明最早的云南米线,您们刚才的议论要实现了”。队员们一听都高兴得跳跃了起来。
晚上6点钟全队乘着无蓬卡车,一师宣传科的干事陪着我们,有意识地在昆明市区转游了近半小时,让队员们观瞻市容,到了一家很不起眼的餐舘,那门上方横挂一块有些年头写有“云南过桥米线”的牌子,进了餐馆,厅堂里全是方桌和每桌配四根长板櫈,这与我们重庆的餐舘没有区别,只是那方桌要宽大一些,店老板看全是解放军来品尝米线,笑得合不拢嘴。喊着云南话:“欢迎啰,欢迎啰”。我们八人坐一桌,不一会,服务员就在每桌摆满了10几碟荤素的菜品,最后给每人面前,端上了一个大碗汤和一碗米线,还没等领导说话,有个战友用嘴去品了一下汤直喊好烫好烫,游干事和一师宣传科的干事都笑了起来。长期在昆明的那位一师宣传科的干事讲话了,他说:“感谢的话都在品尝米线中“。逗得满堂欢快,他又说:“今天让大家来尝一尝云南的米线,请店里的大师傳来指导怎么吃米线”。掌声响起,那大师傳介绍说:“云南米线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云南风味食品,也叫云南过桥米线,那碗汤就叫。过桥米线与其它餐食不一样,桌上每个人面前的那碗汤,非常特别,是用纯鸡汁和猪油秘制而成,温度很高,大家不要先品汤,防止把嘴烫坏了,品尝的时候,先把桌上碟装的各种肉菜,放入汤中烫熟,沾上调料品尝,大家放心,肝片、肉片都能烫熟,最后再将每人一份的米线倒入汤里烫食,这就是过桥米线的过程”。我心里想:“想不到品尝云南米线还有这么多学问”。按现在说这是一种厚重餐饮文化。品尝完过桥米线,个个满面红光大汗淋漓,直说过瘾。回到部队后,我总觉得吃过桥米线获得了宝贵知识,我便把它追记了下来,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再也没有分享过真正的过桥米线的滋味,我心里仍然留有军旅生活在昆明品尝云南过桥米线的余香。


20227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